查看原文
其他

社群发展的底层逻辑:匹配生长模型 | 《规模》

T.R.Y 集智俱乐部 2018-12-11


大头针生产之谜


300年前,亚当·斯密(Adam Smith)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著名的“大头针工厂”之谜。他指出:


在大头针工厂中,每个人仅仅负责整个大头针生产工序的一部分,有的负责头部的生产,有的负责针尖,有的负责拉直,有的负责包装......。然而,这些人的整体效率却比他们单独生产大头针要高得多。


大头针制造业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行业,但它的分工机制却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个工人,假设他对于大头针生产的每道工序都了如指掌,他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生产十几二十个大头针。而实际现象是要成为这样的“全才”,成本高昂。反观另一方面,如果是10个工人分别负责生产线的不同工序,每个工人精通自己的工序和步骤,一天的生产量可达12磅,近48000枚。而仅仅只需要每位工人熟悉自己的领域即可


从效率的角度来说,10个人的效率要远大于1个人的效率的10倍。

          亚当密斯与他的著作 《the wealth of nation》


这个现象我们看起来觉得习以为常,但这是为什么?生产流水线和复杂系统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到一遍,把思路转到人类社区上。


匹配生长模型


在一个社区群体中,随着人数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必然也会随之增强。


在理想状态下,人们可以和任意一个人产生交互行为(包括他自己)。我们将交互行为量化,如两个人的社交圈,他们的交互数量是4(交互行为存在方向性, 即2*2),3个人的交互数量是9,4个人是16...人数为N的社区,交互数量为n的2次方。


这个交互量可以是沟通的频率,社区发帖量和回帖数,朋友的数量,购买商品的速度等等很多方面。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产生的交互和活动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兴趣爱好,年龄差异,文化隔阂等等,所以实际上的活动会小于n的2次方。


根据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幂律指数是1.15,那2次方的幂指数是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下降到了1.15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张江教授的匹配生长模型。


为了说明这个模型,我们先来模拟一个虚拟的音乐社区。下图中一个点代表一个人,颜色的点代表这个人喜欢的一种音乐风格,初始条件是有5个人,他们分别喜欢5种不同的音乐类型;点于点之间的连边代表两个人互为好友关系。这5个人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群体。

              一个音乐社区,不同颜色的点代表一种音乐风格


不久,来了一个重金属音乐风格的人,由于社区“原住民”的音乐风格都比较温柔,所以这位Heavy metal man溜达了一圈后发现自己和他们的差异太大,无法融入这个社区,所以他离开了。


随后又来一个人,他喜欢Blues,虽然他也和原社区的人都不一样,但是他能和喜欢音乐类型相近的人产生联系,这样,社区就长大了一个节点。

和原社区差异大的人无法融入这个社区, 而特征相似的人能融入社区


这样的融合过程会不断循环,节点也会不断增多。随着节点的增多,这个社区的属性就越丰富,它的包容性也会同时增强。这个时候如果一开始的Heavy metal man再次来到这里,他就有更大的概率找到兴趣相似的人,从而被这个社区接纳。


匹配生长模型


模型视频可前往链接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Q6YbuFw7IEaE-fhhwFTD6w)


通过这个模型对社区的模拟,我们可以复现一些真实社区中的重要特性:


1.加速生长特性:一开始社区的规模小,能够接纳一个新节点的概率小,而随着社区的壮大,它的包容性增强,人们越容易在社区中找到兴趣相投的人,社区越容易接纳一个新节点,社区的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2.密集化: 越是点位密集的地方,就有更大的概率增加一个节点。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新增节点带来的连边会越来越密集,人们的交互会越来越复杂,交互量会以比社区规模增速更快的速度增加。


3.多样化:社区增长必然会带来多样化的增多。但是社区规模越大,新增节点位于社区中心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说吸引同类人的概率越大,导致了多样化的趋势比社区的增长要慢。


关于更多匹配生长模型的科学性分析可前往文章——>粘性纽扣


无论是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还是在更大尺度上的城市。只要每一个个体人的能力有限,它只能感受部分信息,它的兴趣和技能只能覆盖整个社区的一小部分。它们会形成一个“局部”群体高效运作。而整个社区的活跃度也会随着这些“局部”的活跃而更加活跃起来。


让我们再回到大头针工厂,如果我们将劳动分工看作一种多样性,而人类的合作看作是一种粘连或者连接的过程,那么匹配生长模型事实上正是在刻画人类劳动分工合作的过程,即局部高效的运作推动了整体的高效。


除了社区生长之外,在这个世界中,还存在着大量超线性或亚线性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存在时刻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思维和世界观。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那么那么恭喜你找到了我们。


《规模》这本书既能让你见识一点儿世界的底层逻辑,了解一点儿物理学的“套路”,又能治愈某些流行的妄想。这本书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通常都不能按照简单的线性比例缩放,需要我们从线性思维过渡到复杂性思维。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规模》新书,去攫取复杂世界的规模法则。



作者:T.R.Y

编辑:孟婕


推荐阅读


复杂系统入门必修课——幂律分布 

《规模》之父Geoffrey West——“诺贝尔跨学科奖”候选人

除了时间、空间,你还可以从哪个维度看待世界!

生物大小、城市规模、公司寿命,背后竟然遵循同一套规模法则!

张江:寻找人工智能时代的牛顿 

王小川:企业与生命体

吕琳媛:复杂世界,简单法则 


推荐课程


想要更好地了解城市的规模法则,可以从幂律分布开始学起,下面有一个免费公开课,动动手指,扫码加群,让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的教授张江老师和副教授陈清华老师带你走进幂律的世界!




集智俱乐部QQ群|877391004

商务合作及投稿转载|swarma@swarma.org

◆ ◆ ◆

搜索公众号:集智俱乐部


加入“没有围墙的研究所”

让苹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规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