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疫情时代的科学:新启动项目减少,带娃分身乏术,性别不平等加剧

​Leo 集智俱乐部 2022-04-27


导语


新冠大流行导致与疫情相关的科学研究激增,但实验室关闭、出行受限也让科学家的工作变得困难重重。漫长的新冠疫情对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21年10月26日,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一项题为“疫情对科学家的潜在长期影响”的研究,通过对比2020年4月和2021年1月的两次调查结果发现,疫情导致的科研工作时间缩减问题相对初期已有极大缓解[1],但科学家启动的新研究项目数量普遍减少。这种影响在女性和需要带娃的科学家身上更明显,并且几乎所有学科皆是如此。Science 杂志在第一时间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2-3]。


研究领域:科学学,计算社会科学,科学与政策,女性科学家

Leo | 作者

梁金 | 审校

邓一雪 | 编辑

 


新冠病毒的阴影已经笼罩这个世界将近两年时间。这期间,太多行业和个人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甚至是重启键。人们希望后疫情时代的生产、生活能早日回归到正轨,甚至寄希望于马上出现所谓的“报复性增长”,以尽早摆脱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尽管有些地方防疫工作非常出色,疫苗接种率逐渐提高,疫情结束似乎近在咫尺。然而,后疫情时代意味着漫长的恢复。至少在学术界,这一恢复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科学研究推动了流行病溯源、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这让众多从事新冠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从实验室走到了聚光灯下。而新冠不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女性科学家的处境,则构成了那些备受瞩目的明星研究的“B面”——许多科学家,尤其是女性和需要带娃的科学家,很难在2020年启动新的科研项目。

 

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科学与创新中心的高见、殷裔安和王大顺与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的 Kyle R. Myers 和 Karim R. Lakhani合作,针对新冠疫情如何长期地影响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展开了调查和研究。他们的最新论文 Potentially long-lasting effects of the pandemic on scientists 将揭开后疫情时代新冠不相关研究的冷遇、带娃科学家的分身乏术和女性科学家的壮志难酬。该研究已于2021年10月26日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

 

论文题目:

Potentially long-lasting effects of the pandemic on scientist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6428-z


早在新冠刚开始大流行的2020年4月,殷裔安和王大顺等人[1]就对科学家开展过一次问卷调查,从中了解受访者的工作时长、研究领域与家庭情况等信息,基于此分析了新冠疫情对科学家的即时影响。待到2021年1月,为了探究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高见和王大顺等人在本研究中采用与之前相同的抽样方法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这次不仅保留了上次问卷中的问题,还让受访者对比他们在2019年和2020年里学术产出的变化,包括论文发表数量、论文投稿数量、新启动课题数量、新建立合作者数量,以及在2020年是否参与了新冠相关研究。综合两次问卷调查,本次分析中使用6982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比分析两次问卷数据,不仅揭示了后疫情时代科学研究稳步恢复后的新机遇,还发现了新冠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才初见端倪。

 

 



1. 复苏的信号




2021年,对于全世界而言,都是期待恢复和复苏的一年。在学术界,这一问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科学家的工作时间变化。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科学家在2020年4月份每周工作时间平均减少 7.1 小时。而在 2021 年1月份,这一差距已经缩小到 2.2 小时——工作时间的减少程度从 14% 显著地缩小到了 4%(图1)。虽然完全恢复正常仍需漫长的过程,但该结果足以令人欣慰。

 

图1. 在 2020 年(左图)和 2021 年(右图)的两次问卷中,受访者都汇报了自己在疫情前(浅蓝色)与疫情后(浅粉色)的每周工作时长。可以看到,受访者认为自己在2021 年每周工作时长与疫情之前的差异要小于 2020 年的差距。(图中横轴表示受访者汇报的工作时长,纵轴表示对应样本所占比例,虚线表示平均值)

 

除了工作时间之外,还能在论文新投稿和新发表数量上看到科研工作恢复的迹象。根据问卷调查,2020 年论文投稿与发表数量仅仅略低于 2019 年(图2)

 

图2. 2019、2020年论文新发表与新投稿的变化对比图

 



2. 启动新项目减少,学术界“库存告急”




科学研究的节奏往往不是“前店后厂,现炒现卖”,而是具有一定的科研项目周期。例如,王大顺表示,一项科学研究从课题立项到论文发表需要经历 3 年左右时间。如果将这一特点纳入考虑,当前看到的论文发表、投稿其实是在消耗已有“存货”,根据新启动项目的数量则能预估未来几年的科研产出变化

 

尽管科学家恢复了工作时间,但新启动科研项目这一数据却不容乐观:根据2021年的问卷调查数据,有27%的受访者表示在 2020 年没有启动新项目,这一比例在2019 年时只有9%。在疫情前,受访者一年能启动大约三个新科研项目,意味着疫情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平均每名科学家都减少了一项新研究(图3)

 

图3. 2020年新启动研究项目数量减少。大约有9%的科学家在2019年没有启动新研究项目,这一数字在2020年翻了三倍,达到 27%

 

从变化比例来看,新项目的缩减程度,明显强于新论文发表与新投稿数量的变化(图4)。遗憾的是,问卷中并没要求受访者解释新项目减少的原因。在 Science 杂志的报道中[2],王大顺表示,疫情隔离导致的合作机会减少,经费削减与拨款保守,研究生招生困难所带来的实验室人手不够等,都是潜在的影响因素。

 

图4. 新论文发表(左)、新论文投稿(中)和新研究项目(右)的变化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新研究项目的平均变化比例最大。(图中横坐标表示变化比例,如果变化超过200%,则归入200%)

 

 



3. 疫情对科学家的影响很不平等




(1)非新冠相关研究普遍遭到冷遇


新冠导致疫情相关研究激增,从病毒研究、疫情防控到药物和疫苗研发,社会和政策对科学的需求和关注都在增强[4]。然而,只有大约 1/3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 2020 年从事了新冠疫情相关的研究。这暗示,其他大多数没有参与新冠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可能遭遇非同寻常的冷遇,他们的处境值得被关注。当把受访者按是否参与新冠相关研究分为两个组别后(图5),可以看到学术界在疫情之后遭遇的冷热分化。

 

图5. 相比于从事新冠相关研究的科学家(深红色),从事新冠不相关研究的科学家(浅蓝色)在生产力上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已有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在疫情初期,生物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依赖实验室和设备的领域受到疫情影响更为严重[1]。在对2021年的问卷数据进行 Lasso 回归分析后发现,没有学科能幸免于减少新启动科研项目,疫情对绝大对数领域都造成了相同程度的影响。分组对比的结果表明,对于未从事新冠相关研究的科学家,新启动项目的数量集体跳水。除了生物化学等,不同学科之前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图6. 疫情防控、疾病救治等新冠相关研究受人追捧、走到聚光灯下。然而, 绝大多数领域没有幸免于新启动科研项目的减少。

 

考虑到科学研究的漫长项目周期,以及不同学科领域所普遍启动科研项目的数量差异,新冠疫情对学术界的深远影响可能要在几年以后才能真正显现

 

(2)女性和“带娃”科学家受到持续冲击

 

新冠疫情对新启动科研项目数量的影响,除了在研究主题方面的差别,对于不同家庭状况的科学家是否也存在差异呢?在对数据进行 Lasso 回归分析后,高见等人找到了与新启动项目减少紧密相关的三个主要因素。除是否从事新冠相关研究这一项外,另外两项是科学家的性别,以及是否需要照顾0-5岁的孩子

 

图7. 与新启动研究项目减少有关的三个主要因素:没有参与新冠相关的研究,是女性科学家,需要照顾0-5岁的孩子。

 

在社会讨论职业发展与职业机会平等问题时,“女性”和“带娃”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话题。尽管该研究并没有深层探讨该问题的因果关系,但是提醒我们注意:与 2020 年的问卷数据对比,女性与需要照顾 0-5 岁孩子的科学家群体受到疫情的冲击持续存在,这意味着学术界的不平等现象可能被疫情进一步加剧

 



4. 新合作者数量缩减,新思想交流受阻




科学研究中新研究想法的产生,往往需要思想相互碰撞和交流。然而,疫情导致的社交隔离、出行限制等,极大阻碍了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想法和观点,这种潜在影响在论文合作关系中已经有所体现。基于大规模论文数据的分析发现,虽然与疫情相关论文的新合作者比例在2020年比2019年增长大约40%,但非疫情相关论文的新合作者比例却减少大约5%。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在经过同行评审后发表的论文中,还反映在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论文中。作者进一步分析趋势发现,随着疫情的持续,新合作者比例减少这一问题在 2020 年下半年变得更加严重。

 

图8. (a-c)无论是已发表论文还是预印本论文,新冠相关论文的新合作者比例极大增加,非新冠相关论文的新合作者比例出现减少。(d)随着疫情持续,2020年非新冠相关预印本论文的新合作者比例逐步减少,暗示疫情期间科研工作中新合作关系的减少。

 

 



5. 后疫情时代的科研指南




新冠疫情似乎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人们不再心怀恐惧地待在家中,而是逐渐开始适应戴口罩进出工作场所的新常态。但这或许并不是尾声,新冠疫情对学术界的深远和持久影响已初见端倪:新科研项目在减少,新合作机会在降低,性别不平等在加剧,人们不得不待在家中承担疫情反复所带来的额外家庭负担。这些疫情造成的后果,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浮出水面。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可能对科学资助者和科研机构领导者有启发意义。在制定科研相关政策时,将疫情的长期影响纳入考虑范围,以促进科学的恢复。毕竟,在严重影响浮出水面之前,才是打预防针的好时机。

 

 

参考资料

[1] Myers, K.R., Tham, W.Y., Yin, Y. et al. Unequal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scientists. Nat Hum Behav 4, 880–88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921-y

[2] Jyoti Madhusoodanan. The pandemic's slowing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 may last years–especially women and parents. Science Careers. 202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pandemic-s-slowing-research-productivity-may-last-years-especially-women-and-parents

[3] Jyoti Madhusoodanan. Pandemic productivity dip may linger. Science 374(6567), 519–519 (2021). 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ence.acx9467

[4] Yin, Y., Gao, J., Jones, B.F., Wang, D. Coevolution of policy and science durning the pandemic. Science 371(6525), 128–130 (2021).

 


复杂科学最新论文


集智斑图顶刊论文速递栏目上线以来,持续收录来自Nature、Science等顶刊的最新论文,追踪复杂系统、网络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前沿进展。现在正式推出订阅功能,每周通过微信服务号「集智斑图」推送论文信息。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订阅: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追踪复杂科学顶刊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