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五圆桌论坛: 科学学——用科学的工具研究科学 |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集智俱乐部 集智俱乐部 2022-10-15


导语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结束后,计算社会科学社区又开启了一次新的主题的圆桌讨论,邀请了苗丽莉、步一、贾韬、孙烨、曾安五位嘉宾,分享各自在科学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邀请了邢延猛做主持,一起探讨科学学的研究方法与经验,同时几位嘉宾还会在现场问答环节与大家交流。希望本次圆桌论坛能够带大家深入地了解科学学的研究及其研究方法。


本次圆桌论坛免费开放加入,扫描海报二维码进行预约,可以获得腾讯会议号和会议密码。圆桌论坛时间为:10月14日(周五)晚上20:00 - 23:00。






背景




随着对科学研究全过程——包括科研基金资助、学术生产、科学家合作到文章的引用和科学家的事业移动——的数字化获取能力的日益提高,人们获得了探索科学的结构和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会。科学学(The science of science)提供了对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科学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它让我们了解“创造力”背后的条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发展一系列能加速科学研究的政策和工具。




流程&简介




  • 开场介绍

  • 主题分享

  • 报告一:国家科研发展的潜在结构(苗丽莉)

  • 报告二:大流行病是创新的“催化剂”吗?(步一)

  • 报告三:引文网络中涌现的科学“东方”与“西方(贾韬)

  • 报告四:跨领域科学家的影响力以及在科研资助上的表现(孙烨)

  • 经典问题问答讨论环节(邢延猛 & 苗丽莉、步一、贾韬、孙烨、曾安)

  • 现场问答交流环节

  • 总结


报告一:国家科研发展的潜在结构(苗丽莉)

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国家科学发展受制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但尚不清楚国家的科学发展是否遵从统一的结构和相似的路径。通过研究国际数据库中国家被索引的科学出版物,我们发现国家层面的科学发展可被呈社团结构的学科网络所解释,并且国家科学发展遵从统一的演化规律。除此之外,我们还揭示出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联。我们希望通过对国家科学发展更清晰的认识,可以为科学发展的预测和相关决策提供更多信息。

报告二:大流行病是创新的“催化剂”吗?(步一)

科学创新推动了在大流行病期间新疫苗的发明以及解决办法的产生。开启新合作以及进行国际合作是扩大科学团队搜索范围、寻找应对全球疫情所需资源的两个关键渠道,并且可能促进新颖想法的产生。本研究采用在2900 万篇 PubMed 文章上进行预训练产生的词向量模型(BioBERT 模型)来衡量论文的科学新颖性。通过对近10万篇冠状病毒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爆发以后,论文的新颖性程度,以及新合作比例突然增加,同时国际合作比例突然下降。研究还发现,在新冠肺炎期间,新合作比例较高的团队产出的论文更加新颖;国际合作并没有像疫情发生前那样阻碍科学新颖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流行病期间,通过建立新合作来获取多来源的和具有差异性的科学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具有高度协作性的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性。

报告三:引文网络中涌现的科学“东方”与“西方(贾韬)

“科学无国界,因为知识属于全人类,是照亮世界的火炬”,19世纪的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如是说。但是科研人员是否对全球不同国家的科学成果平等地欣赏和认可,却是一个未受关注的问题。我们利用web of science上的超过3000万篇论文以及它们之间超过5亿条的引用关系,量化了一个国家的论文对其它国家已有成果的引用强度,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均衡性。基于这一引用关系对不同国家聚类,发现了科学社区中的“东方”与“西方”分级现象。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际科学奖项倾向于“西方”科研人员的偏差。进一步基于时间维度分析,揭示了“东方-西方”分级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四:跨领域科学家的影响力以及在科研资助上的表现(孙烨)

跨领域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与更单一领域的工作相比,它所取得的影响力往往较小,而且以更小的可能获得科研资金的资助。在此,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英国研究委员会授予的44,419项研究基金项目,挖掘跨领域科学家在获得项目资助上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跨领域资助记录的研究人员在学术合作网络中占主导地位,但这种竞争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即时回报。我们发现,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跨领域研究人员所发表的论文在短期内获得影响力较低;然而,从长期看,他们无论在项目资助的数量还是金额方面,表现都超过了不跨领域的同行。




圆桌嘉宾




苗丽莉,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社会科学,重点关注国家科学发展,全球科研资助,全球科研合作。

步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科技信息专委会(ASIS&T SIG-STI)主席,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情报研究与信息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全国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统计与评价专业组成员,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曾在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复杂系统研究中心(NICO)和科学学与创新中心(CSSI)访学。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理学硕士、信息学博士。从事科学评价和学术大数据及其应用等相关研究。担任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等期刊编委。

贾韬,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2004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至2011年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分别获得工业与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5年分别在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贾韬研究方向集中于数据科学和复杂网络,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学术期刊发表工作。2011年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5年获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

孙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博士,现在在伦敦大学学院担任Research Fellow,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计算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基于大量的科学文献,基金和专利数据,量化分析不同学科,研究机构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知识流动和创新,刻画科学家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及行为特征. 其工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Physics, Scientific Reports 等国际期刊。

曾安,博士毕业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多年从事复杂网络,科学学和信息过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WoS 总引用达 1200 余次,H指数为19。谷歌学术总引用1600余次,H指数为23。主要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s Report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New Journal of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E 等期刊。




主持人




邢延猛,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学和复杂网络,重点关注科学家的学术生涯演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 Miao, L., Murray, D., Jung, W. S., Larivière, V., Sugimoto, C. R., & Ahn, Y. Y. (2022).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glob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1-12.

  • Liu, M., Bu, Y., Chen, C., Xu, J., Li, D., Leng, Y., …, & Ding, Y. (2022). Pandemics are catalysts of scientific novelty: Evidence from COVID-19.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3(8), 1065-1078.

  • Sun, Y., Livan, G., Ma, A., & Latora, V. (2021).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rs attain better long-term funding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 Physics, 4(1), 1-7.





时间&参与方式




直播时间:
  • 2022年10月14日(周五)  晚上 20:00-23:00

参与方式:
  • 腾讯会议:扫码免费预约,获取腾讯会议号和密码

  • 公开直播:本次讨论也会在集智俱乐部 B 站账号和视频号进行直播,可关注集智俱乐部视频号和 B 站账号进行观看

集智俱乐部B站直播间:https://live.bilibili.com/8091531


  • 若需要学习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的其他分享,文末扫码参加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可加入群聊、获取视频回放及更多学习资料,与500余名计算社会科学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社区的发展。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招募中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第二季由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领衔,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清华大学、匹兹堡大学的多位博士生联合发起,自2022年6月18日开始,持续10-12周。本季读书将聚焦讨论Graph、Embedding、NLP、Modeling、Data collection等方法及其与社会科学问题的结合,并针对性讨论预测性与解释性、新冠疫情研究等课题。读书会详情及参与方式见文末,欢迎从事相关研究或对计算社会科学感兴趣的朋友参与。



推荐阅读
用图表示数据和图的可视化 | 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直播
PNAS论文作者解读:科研团队扁平化与科学创新丨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嵌入 (embedding) 方法介绍以及在社科领域的应用 | 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嵌入(embedding)方法与隐藏的关系空间 | 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直播
从手工编码到大规模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在计算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 周日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大语言模型和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与趣味 | 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人类移动的性质及其应用:以可持续交通为例 | 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利用移动数据研究COVID-19的传播和防控 | 周六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圆桌论坛:计算社会科学的分析与建模方法 | 周四直播·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

社会计算驱动的社会科学方法 | 计算社会科学读书会收官直播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