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Why Are There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in a Social Network?论文来源:Physical Review X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x/abstract/10.1103/PhysRevX.13.021032
1929年,匈牙利作家 Frigyes Karinthy 在其短篇小说《链条》(Chains)中描绘了一个场景:一群人在讨论人类社会的联系是如何愈加紧密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一位与会者提出,全世界任何人(当时全球人口约1.8亿)都可以通过熟人关系网络联系起来,并打赌此联系链将不超过五个人。后来的一系列关于社会距离的实验,表明平均只需要六个人或者更少,就可以和世界上任意的人建立联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社交网络最有趣的特性之一。超小世界状态(ultra-small world states)是指网络直径(diameter,最远节点的最短距离)在几个数量级上不取决于系统尺寸。社交网络具有超小世界属性,也就是说,无论地球是18亿人还是80亿人,最远两人之间的最短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不变。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六度分隔理论如此普适?最近发表于 Physical Review X 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博弈论的网络演化模型。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既希望建立更多联系提高自己的中心地位,又要考虑维系联系所付出的成本,为此个体需要进行权衡。他们表明:在上述的权衡情况下,“六度分隔”是几乎所有网络的平衡态所具有的性质,而且这种规律的涌现与社交网络的其他特征(诸如聚类和无标度性)兼容。他们的结果展示了如何用传统人类合作和利他的简单进化规则来解释“六度分隔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