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城事】基于时空圈测度的京津冀城市群研究
这是一篇很久前的文章重新发一下(==主要是说好了周五更新今天没有新的输出啊)。
说起来也是三年前的文章了,文章里面的数据啊说法啊很多都过时了,真是令人唏嘘呢。最近数读菌在回顾很多知识点,突然想到了”时空圈“。先发一下之前的这篇文章,后期会有更多的思考(以及打脸这篇文章的内容)
PS:由于是旧文,文中的京津冀与现在认知的不一样,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
﹀
﹀
时空圈面积的指标比较中,廊坊与沧州1小时时空圈面积最大,中心可达性最好。
用1小时时空圈内覆盖的人口计算,北京1小时时空圈人口总量最大,几乎是位于第二的天津的一倍,在整个序列中,位于第三的是石家庄。
用总人口除以时空圈面积得到1小时时空圈内人口密度指标,总体序列与人口总量相似,但是秦皇岛人口密度排名第六,与人口总量中排名第8相比,有所提升。
把时空圈分成以三十分钟划分成7个等级,分别计算每个级别内的人口及密度,以总人口量来看,30分钟至1小时,1小时至1小时30分钟,1小时30分钟至2小时三个圈层内的总人口最多。但是根据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来看,中心范围30分钟内的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密度随着时空圈层几何递减。
单独分析了10个中心城市的时效比分布情况,并分别对比了路程与时效比的关系,随着路程增加(距离中心城市),时效比上升,而路程继续增加后,时效比又处于回落的状态。时效比在1200与2000这两个数值左右集中分布。
时效比数据的分布结构,计算的是不同数值的时效比数据的数量分布。
从分布来看,每个中心城市时效比数据几乎都呈现「倒U」的形态结构。由于数据总量是整个城市群内所有5000*5000的网格数,而大部分城市时效比数据都是越靠近中心越小,所以远离城市的大片地区时效比较高。
而部分城市在较低时效比时拥有大量数据,说明,这几个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内,整体交通时效比较低。
<END>
希望可以赞赏一个呗~~~~
使用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