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真是大手笔!这一招就让让世界围着中国转!

2017-10-06 群众利益


习近平谋划的“一带一路”真是大手笔啊!让世界真的围着中国转!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周年。回首4年来,从顶层设计到推进落实,在习近平的精心谋划下,“一带一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合作中不断成长。

三个“共”,共同续写丝路传奇

千百年来,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习近平指出,“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能造福沿线人民,正是源于沿线各国相向而行,互利共赢。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国外出访还是国内会议,习近平始终把“共商、共建、共享”这三个“共”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

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9月,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重要演讲时,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出真诚邀约,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习近平再次强调“一带一路”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欢迎周边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携手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愿景。

2016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习近平的推动下,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逐步被许多国家所认可。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共赴盛会。在开幕式上,习近平用4年来“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的新阶段。

千年丝路再一次焕发出蓬勃生机。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说,“作为一个意大利人,这是历史的一个记忆。当年的丝绸之路,是从威尼斯到中国,而现在(丝绸之路)又回来了”。

五个“通”,让“一带一路”联通世界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

2013年,在古丝绸之路经由地哈萨克斯坦,习近平发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强调从“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时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2016年,在秘鲁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同各方一道,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实现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互利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超出预期,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习近平擘画的“区域大合作”正在逐步形成。

习近平坚定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

十八大以来,除了在国际场合大力宣介“一带一路”,习近平还在国内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对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一系列强力部署。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既要确立国家总体目标,也要发挥地方积极性,要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强调,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

百花齐放春满园。4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推进,互联互通的理念传遍世界、不断深入人心。

一个“最高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2016年6月,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强调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习近平谋求的“更高水平”和“更广空间”不止是合作上的更深一步,还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的进一步追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与“大同社会”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被首次写入,得到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3个月后,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 39 33924 39 13307 0 0 6227 0 0:00:05 0:00:02 0:00:03 6229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习近平强调。

“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习近平动情地说。

4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带一路”正以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拥抱未来。

延伸阅读——

人民利益最大化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

  按语:“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非凡成就,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人民利益的多样化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全面深化改革,说到底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阐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讲清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初衷和动因。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六大改革主线所确立的15个领域、60个具体改革任务和300多项具体改革举措,无一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有更多获得感。尤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召开了30多次专门会议,通过了200多项具体改革方案,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解决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发展与民生难题,真正做到了“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有稳定的工作,有好的收入。为了保就业,党中央狠抓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扶持和培育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不仅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更创造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一方面,通过“放、管、服”,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极大地调动了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持续保持10%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深化对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显著提高。2013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创造150万个就业机会,现在能创造出193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已连续5年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累计新增就业超过650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高于经济增长,比如今年上半年,我国的GDP增长6.9%,好于预期,但居民收入增长更快,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高出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老百姓“望子成龙”,希望子孙有良好公平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推进教育公平,不仅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而且积极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直面职业教育“短板”,不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不仅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且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分别达到87.5%和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老百姓关注医疗、养老是否有保障,关心环境、食品是否安全。对此,深化与老百姓生活最贴近领域的改革,便是党中央率先考虑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当年10月底便在全国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可谓雷厉风行。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是农村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发展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9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到2017年年底,分级诊疗试点将扩大至85%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将全面推开,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网,为此,2016年年底,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代表一个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作出的非凡承诺和成就的“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颁给了中国政府。

  为了响应老百姓对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关切,党中央更是拿出“铁腕”手段。一方面,呼应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继续深化生态和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环境污染和损坏“零容忍”。另一方面,国家专门制定《“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强调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由于居民私人财产增加和个体私营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老百姓对财产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公布,“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流传千年的话被写进中央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强化了产权保护的法治化路径,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和普通老百姓买房置业吃了“定心丸”。

  值得大讲特讲的是,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既是补经济发展的“短板”,更是涉及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为了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扶贫,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2013年至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减少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3年,还将有4335万人陆续脱贫。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党内政治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确保党始终成为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凝聚了党心民心,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总体来看,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紧紧扭住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扶贫等几个关键环节,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到了每一个老百姓,老百姓得到的更多了、气更顺了、心更安了、底气更足了、希望更大了。

感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要有新维度

  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明显,成果显著,举世公认。但是,总有些人认为改革多流于形式,改革效果并不显著。讲这种话或有这种认识,除了一小部分别有用心者故意所为,恐怕多数是因为对这轮改革与以前改革的区别认识不清,忽视了人民利益的多样化,把握不准评价改革成效的维度和标准。

  首先,本轮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全面”。与以前推出的旨在解决某个或某有限领域的改革相比,本轮改革涉及领域之广,触及层次之深前所未有。而作为某个地区、某个阶层、某个群体,即便是中央层次的某个部门,受自身利益和认识范围的局限,很难了解全面改革的进展和效果,会产生“一叶障目”的效应。因此,如果不是直接涉及这个地区、阶层、群体的改革,他们就很难正确给出其他地区、阶层、群体的改革感受,进而对涉及全局的全面改革效果给出合理准确的评价。如果恰好此轮改革涉及这个地区、阶层、群体较少或者涉及既得利益较多,对全面改革效果做出“不明显”的评价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千方百计让公众充分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及改革成果信息,最大限度地避免公众在看待改革成果上的局限性。

  其次,本轮改革的另一特点是“深化”。与以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相比,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改革的重点转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短缺经济时期,老百姓追求的是物质产品或物质利益的量,尽管有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起作用,但人们对物质产品或物质利益的量的感知还是非常敏感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在量的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要求质的提升,包括追求物质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政治需求、环境需求,等等。所以,本轮改革的“补短板”,除了要在物质产品“量的增加”上继续努力外,绝大部分是着力于“质的提高”。而人们对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感知是不太敏感并各不相同的,比如生病的人对医疗改革和药品降价带来的好处会感知明显,健康人群可能就不敏感。因此,正确认识本轮改革的成效,需要增加“质量维度”和“服务维度”,从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细微之处去认识改革效果。

  再次,本轮改革的再一个特点是触及“存量”。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增量改革,人人受益,人们对改革效果的认同感高。存量改革,一部分人获得收益,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有人因此质疑改革的成效,这是不对的。要看到,改革当中进行利益调整的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是绝大多数老百姓支持改革、为改革喝彩的原因。比如,从干部转变作风和惩治贪腐官员来看,本轮改革的成效前所未有,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老百姓拍手称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以人民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成效显著。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发展和保护社会生产力,不断做大“蛋糕”,为实现和满足人民利益多样化、最大化夯实物质基础。同时要注意分好“蛋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将继续从满足人民利益多样化、最大化的要求出发,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担当精神与十足干劲,攻坚克难,不断筑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喜欢本文,就关注我吧!!!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600吨黄金储备是怎样被秘密运往美国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