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公益古诗讲堂】题西林壁(79)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②不识:不能认识,辨别。③缘:因为,由于。
译文
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 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 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有《东坡乐府》等传世。

师生问答


生: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都不一样,真是千姿百态,令 人称奇!
师:这瑰丽多姿的景象给诗人怎样的启迪?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 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 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词练习


品诗知哲理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 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 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苏轼的《琴诗》 也是这样一首好诗。读一读,填一填。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答案在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刘禹锡。刘禹锡在同宗同辈兄弟姊妹之间排行为第二十八。“使君”是对 州郡长官的尊称。)

本书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年5月第1版)


本书作者:陈可英,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浙江好人,《浙江教育报》2015年度书香人物,浙江省优秀导读员,浙江省五星级义工。主编有《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所在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浙江省书香家庭、浙江省最美家庭、绍兴市首届慈善家庭。现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大侣小学,担任绍兴市妇联执委常委、诸暨市越民生义工团理事长、诸暨市慈善公益大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