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民生·小学生必读文言文】包拯(53)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包拯
选自《宋史·包拯传》
拯性峭(qiào)直①,恶吏苛刻,务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③合,不伪辞色④悦人,平居⑤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huàn)⑥,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yínɡ)⑦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⑧孙也。”
注释扶一把
① 峭直:严峻刚正。
② 务:追求。
③ 苟:随便,随意。
④ 辞色:言语和神态。
⑤ 平居:平时,平常。
⑥ 仕宦:做官。
⑦ 大茔:指家族的墓地。茔,坟墓。
⑧ 若:和。
翻译帮一把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那些小吏),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他)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有人)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链接涨知识
孝子包拯
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担任知县。可是包拯是安徽人,两地之间太远了,他想带着父母上任,但路途遥远。最后他向朝廷报告说要换一个离家近的官职,朝廷同意了,让他到安徽马鞍山当官。此时的父母却不愿离家,最后包拯辞官在家中孝敬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我来试一试
在以上选文中,主要讲述了包拯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施行忠恕之道
②
③生活俭朴
④
上期答案
② 被贬后内省的凄凉;
③ 对待生活的豁达。
内容简介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根据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精选适用于小学生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的60篇经典文言文,分阶段满足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拓展阅读需求。
每篇文言文中均设有“注释扶一下”“翻译帮一把”“链接小故事”“我来试一试”板块。原文朗读、注释翻译、知识链接、拓展习题四位一体,全面激发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编辑推荐
一线语文名师陈可英、方丽芳倾力主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配套同步阅读
3~6年级60篇必读文言文全收录
全方位提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购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