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走读乡村习作之18】沈家游学之旅

杨帅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沈家游学之旅

滨江初中 杨帅


      这次参加越民生组织的马剑游学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看到了许多新事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奇妙、祖辈的可贵精神,以及各位志愿老师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我们先去了沈家塌石岭参观鱼化石基地。一道看似普通的山岭,却隐藏着一亿多年前地球生态的奥秘。山岭旁层层叠叠的页岩中,保留着远古时期的寿昌中鲚鱼化石。据宋人杜缩《云林石谱》说:“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顺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说的就是鱼化石的形成过程。意指火山爆发, 喷出铺天盖地的岩灰,将在湖泽中怡然自得的鱼压入湖底,窒息死亡,因与空气隔绝,不致腐烂,就将鱼体印在冷却凝国的岩灰之中,并历经亿万年以上地质沧桑变迁,才使鱼化石逐步露出地面,为今可开采利用。沧海桑田的地质巨变,以前只能在教科书上黑白的文字间感知,而此刻却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鱼化石可谓是浙江地区独有的,所以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由于沈家毗邻五洩景区,早年来五洩的知情游客,曾有多人来此采挖制作标本用,也有供艺术观赏。古人早就有利用鱼化石作为装饰品摆设,莱阳人则用鱼化石制作屏风出售,顺为走俑,现代则可精制成各种框架式的鱼化石,悬于客厅、书房之壁上,供为奇石观赏,实为一种稀有的艺术饰品。在1985年,为保护鱼化石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诸暨市人民政府已将其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资源,禁止开采。这真是鱼化石的幸运,政府的保护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之后我们又去了沈家祠堂,这是一处民国初期的祠堂建筑,已有上百年历史。祠堂设计庄严雄伟,规模宏大,古色古香,为五开间,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壁画,屋梁、抱柱上的浮雕更是数不胜数,处处栩栩如生、精工细琢,充分显示了古代民族工艺之精湛。里面还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听老师说一个黄色的灯笼就代表这里出了个朝廷里的人才,我数了数总共有三个。听当地老师介绍,每逢过节祠堂便又是另一种景象,祠内张灯结彩,有大小宫灯、妙灯、牛皮灯、珠速灯,明谷灯计160余盏,其中悬于中厅正中之大宫灯,直径达2米,高1.8米,可点燃红烛18支,格外幽雅庄严。宗祠文化体现了家族对祖先的崇敬,显示着家族的凝聚、团结、和谐。它使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找到自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获得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了更强烈的家族责任与担当,还使那些出外闯荡的游子有了生命的航标,召唤他们在功成名就后回归故里,把自己的荣耀写进族谱,受到后辈永远的敬仰。想到此,眼中那古老的宗祠又添了一抹神圣的光辉。


      旅程的最后,我们来到侯门山乡村图书馆,在简朴的乡村教室里,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也是在这里我才知道,这个乡村图书馆是越民生负责人陈可英老师筹资翻修的,她说这是为了感谢自己的家乡,为了让这里的孩子更方便读书,为了留住乡愁,种下希望。陈老师几年来满腔热情的投身公益事业,一切都源于她对家乡的热爱,她的真挚情怀令在场所有人感动。

       “留住乡愁,种下希望。”归途中,我反复品味着陈老师的话语,忽然明白了此次游学的全部意义。游学,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家乡,发现家乡的种种美好,从而埋下一颗颗热爱家乡的种子,为家乡的发展种下永远的希望!胸中悄然有一种热流在涌动,我想我不会辜负这份期望!

                                                             (指导老师:戴小娟)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