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论神聊‖村庄里的二十四节气

徐兴旗 自然微论坛 2021-02-01

2016年12月15日,《国土微论坛》举办第15场“微论神聊”活动,由江苏兴化的乡土文学爱好者徐兴旗主聊“村庄里的二十四节气”。 主持人:叶浅韵。

 
 
 主聊人:徐兴旗,江苏兴化人,网名:永丰人。带着老屋进城,喜欢讲扁担大锹的故事,对农事节气情有独钟。《一只笆斗能扛多久》曾获江苏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356z7smjb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二十四节气这种天文气象历法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这是历史长河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申遗成功说明我们祖先的智慧得到了认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综合运用气候、物候等知识积累,归纳出农事历法,它产生于古人生息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村庄,有个人闲着没事,他在太阳下竖起一根竹竿,来测量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长短,因为他率先做了这件事,规矩就由他自己定了。他感觉自己的影子在有一天比较短,就暂定为夏至;寒风中,他去走亲戚,绻着袖子,发现自己的影子拖了很长,哎,影子长度适中的时候,就是春分与秋分,那最长的时候,就叫冬至吧。后来后人把用竹竿测量叫做土圭。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圭表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现在我把二十四节气比作一个村庄,在节气这个村庄住着四大家族,各家都生了6个小孩,那就是春夏秋冬。春家住南方,夏家和秋家分别住村庄的左右,而冬家住在村庄的北方。



   
南方,指南面、南边,即和北方相对应的地方,常特指位于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点以南的地区。

“立春闻春”、“雨水到,草木萌动”、“惊蛰节,不停歇”、“春分到,燕归来”、“清明踏青扫墓去”、“谷雨节到莫怠慢”这些分别是春家六个小孩子的浑号。

“立了春,赤脚奔”。立春又叫打春,古称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早为八节之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日。

《礼记.月令》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即开始斋戒。至立春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以祈丰年。迎春所祭之神为句芒,又叫芒神、春神,是主管农事之神。既然皇家都这么重视春,农家自然也不敢忽视。

贪玩的雨水和谷雨两个孩子往老爷爷牵的牛身上砸泥土,此刻的老爷爷还象征性在春牛身上打三下,村民们很快把雨水和谷雨扔的土块捡起来,聚到一起,然后洒在各自的农田里。洒累的村民就坐在田埂上吃起食物来。

唐《四时宝镜》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春饼在唐代已成为节令食品。春饼是一种薄面烙饼,可卷肉丝、蔬菜等食用,也可卷上馅料炸成春卷。

雨水和谷雨这两个孩子因为泥土的湿度大小开始争吵起来。

雨水说:雨水到,草木萌动。“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场春雨一场暖”。到雨水前后,人们要忙着备耕,给越冬作物追肥等。春雨贵如油,及时而至的春雨对保证农业墒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叫“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对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重要诚如所言。

谷雨说:谷雨节到莫怠慢。俗语说“雨生百谷”。谷雨前后是种大田的最佳时节,农谚有“谷雨前,好种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等说法。

雨水和谷雨就这样地纠缠着。把天地吵得天翻地覆。躲藏在泥土里的青蛙嘟着嘴,半眯着眼睛,绻缩的蛇轻抖了一下尾巴,探出头来,想搭话。有人把它们的纠缠定了个罪名叫:惊蛰。在它们的判决书上是这样写的“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它们的纷争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前来观战,加入纠缠的行列。韩愈给雨水的上诉书这样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而谷雨也找到范成大请他来写自己的申诉,范成大不假思索,提笔就来“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纷争中,春天已过了一半。“春分到,燕归来”。村庄里的人们又开始准备祭日活动了。

春分属八节的 “二分”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祭祀性节日。周朝有春分祭日仪式,《礼记》有春分日“祭日于坛”的记载。春分祭日作为国之大典为历代朝廷垄断祭祀,可见当时人们对日的重视,对自然天时的仰赖。

 

接下来的日子,气候清爽温暖,雨水增多,草木萌发新枝芽,万物呈欣欣向荣之象,所谓“清清明明,阳气上升”之际,是春季耕种的大好时机,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

人们在享受春光明媚的时候,既然皇家如此地重视祭祀,村民也想到了自己的先祖,以示慎终追远,不忘记先祖之情,同时亦传达祈祖灵佑护的愿望。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后来被民众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包含有祭祖、踏青、郊游等信仰与游艺习俗,是一个节俗内容丰富的人文节日。

清明祭祖以墓祭最为常见,除了例行的酒肉等祭品外,主要是给先祖烧纸和修整坟墓。修坟主要是除杂草、添新土,把被风雨销蚀的坟修整一新,以免有荒废之象。

清明上坟一直为民间重视,它不单单是后人表达对死者的追思,还用行动告慰死者本家族后继有人,香火在延续,也是一次家族系谱的身份确认。在这种观念下,清明时节的光坟头就成了此家断后的民俗标识。这也从反面加固了清明上坟习俗的稳定传承。

 


   
夏就是夏耘,从农事活动上看,主要以田间管理为主。

祸要从爷爷把她俩放在一起秤开始,女孩子家心里就有了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即指农历四月中旬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即“小满盈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情书往来中,女孩子漏怀了,怎么来实施补救措施?生与不生成了夏家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农谚说:芒种忙,麦上场。

芒种是夏季里农活最繁重、农民最忙碌的时期,也有人形象地称忙种,有芒种忙忙种之说。“割麦栽秧两头忙”。说的是要抢占农时,及时收,趁早种,既保证前期收获顺利归仓,也为后种作物预留出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足够的生长期。正因为如此:人们要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形象地传达出人们赶在雨季来临前抢收抢种的紧张与智慧。

言语间,老奶奶在村巷边唱起夏九九歌谣: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因为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农谚之说。小暑和大暑是夏家最小的两个孩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的记载。其中的小和大是指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也是对这两个节气热的程度描述。到底有多热呢:可以从奶奶的歌声得到答案。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六月不热,五谷不结”、“伏天热得很,丰收才有准”,说的都是暑天高温对田间作物的促生作用。

也许就在暑最热时,村庄里的人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纳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不就是“小满”与“芒种”谈情说爱需要的滋味吗?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村庄里秋水天长,收获美好时光,洋溢着喜出望外的热望,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家地里长的瓜,站在村巷边咬着。

《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乡谚说: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

瓜上面同样有露水,结果被老爷爷起了两个不同的名字。

一个是露水较重的时候,会呈现一片白色叫白露;而另一个受了点风寒,打了个喷嚏,流了鼻涕叫寒露。“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身不露”、“一场秋风一场雨,一场寒露一场双”等,成了弟兄俩的像貌特征。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让萧杀的秋更加严肃起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村边地里棉花正在吐絮,谚语说:中秋前后是白露,棉花开始大批收。“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的说法形象地描绘这一时期农事活动的紧张忙碌。

此刻倒是南宋的辛弃疾很悠闲,吟唱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赏着秋的美景。他全然不顾寒露收割禾中稻,霜降无老少。

霜降站在秋的末班车上狂卷着落叶,冷冷地在说:我要变天。杜牧偷偷地用自己方式表达了对它的意思,也是对秋一种诠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就是冬藏,秋收结束,粮食等都已储藏好已备。

住在村庄北方的冬家,把该收的庄稼全部收回,该播的种全部种到地里。冬家奶奶坐在有阳光的院墙边看着小雪大雪两位姑娘。忽然想起什么?

小雪大雪雪满天,丰年准是丰收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小雪节气有这样的描述: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对大雪节气描述为: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其中的小和大,兼具物候和气候两重信息,既是对雪势盛与未盛的大小形态的描述,也可以看成对严寒程度的大小反映。

“趁地未冻结,浇麦不能歇”。冬家奶奶腌完白菜后,端出针线匾,手把手教起女红来。在冬日里,有亲人传授的日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暖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农谚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将雪被和馒头做了直接关联。而此时,村庄里的男劳力们为了这枕着馒头睡,忙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地上。“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李白穿越着时空给村庄里留守的村妇吟唱着。

冬至大似年。听着冬奶奶数九九的歌,吃着她包的饺子,寒风里一片暖意。

清《燕京岁时记》载: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冬至是八节的二至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已通过测日影方式确定下来冬至节气,并以冬至作为推算其他节气的参照点。

冬至日也是传统祭祖日。民间有清明扫墓,冬至祭祖的习俗。

冬九九也是从冬至开始数起,从冬数到春。以江苏地区为例: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与数九歌相伴,小雪和大雪边学女红,边玩起九九消寒的游戏来。姑娘家玩法自然是梅花为主,一枝素梅共有八十一片花瓣,从冬至日起,每天墨涂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寒尽春来。

小寒大寒两个混小子在读书之余也玩九九消寒,他们则以汉字为主,画八十一个方格,每行九个共九行,每天涂一个,对九个九笔画的字进行涂抹,每个字笔画中空,依笔顺一天描一笔,九个字通常能连成一句诗。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等等。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谚语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腊七腊八,冻裂脚丫”等说法。数九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阶段正处于小寒大寒这两个节气之中。这两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两个。至此,“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去年夏天,当我也给孩子说起“寒霜最瘦,春雨最肥”、“二十分清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的时候,孩子瞪着疑惑的眼光问:这是谁的诗!让我突然产生出一些莫名的怅惘来。时下随着民工潮和城市的扩张,乡亲们都远离了土地和四季。我不知道,在那怅惘里,是否也隐藏着时代变迁下的怀念与疼痛?我总在想,总有一天,人们会感叹长在地里的高楼还不如长在地里的庄稼实在。

但愿我的一切担心都是多余。



   加入《国土微论坛》微信群,参与每周四“微论神聊”活动,请扫码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