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神聊‖从诗歌谈起/在青山绿水中诗意栖居
开聊了
2018年5月17日,《自然微论坛》在微信群举办第62场“微论神聊”活动,由齐梅鹿主聊“在青山绿水中诗意栖居”。主持人:周冬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579n4t4l&width=500&height=375&auto=0
齐梅鹿,河北法制报退休记者,副高职称,曾任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作风建设编辑室主任,河北法制报总编室主任。现为中华诗词研习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河北散文学会会员。酷爱读书,藏书逾万。
在古希腊,文学是哲学的摇篮,柏拉图的哲学就来自《荷马史诗》。可以说,诗意栖居,实际上是个哲学话题,“三观”话题。
冯友兰说:“凡是关涉人生重大问题的都是哲学问题”。关于哲学与诗的关系,有许多专著。如美国人乔治·桑塔亚那的《诗与哲学》,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汉斯·昆瓦尔特的《诗与宗教》,美国人罗森的《诗与哲学之争》等。美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说:”诗与哲学,是关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语言。”
我喜欢坐在大海边、悬崖上发呆;坐在深山老林、小溪边读书。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诗,就是诗意栖居。
古人是“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子曰:“道不行乘槎浮于海”,李白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古人有两个世界:进,则圣殿辅佐君王成就大业,退则啸傲山林,吟诗作画。“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代诗人高启《梅花》诗云:“……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寂寞几回开”中何郎的典故,说的是南朝梁代诗人何仲言,酷爱梅花,在扬州为官时,在官衙旁栽植梅花。梅花开后常在花下徘徊赋诗。后被调往洛阳,因见不到梅花而郁闷,后竟然辞官回到扬州。东晋王子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竹)、宋人林逋的“梅妻鹤子”以及苏东坡被贬谪黄州,除了写下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还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诗句。
诗意栖居,说白了就是一种审美生活,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种对人生负责任的人文情怀。
诗言志。这说的是诗的功能;诗是什么、其独一无二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用武汉大学教授陈周的话,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也说:“诗缘情而存在”……这些都说明诗和情的关系。
抒情是诗独一无二的特征。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是感情动物,人秉七情。鈡荣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还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些都说明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诗缘情而存在,只要人有情,诗就不会退出人类舞台。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海德格尔的名言。他引用荷尔德林诗中的句子:“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按佛家、叔本华、卢梭等人的说法,人生本是“一场苦难旅行”;基督教也这样认为: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就是要到人间来受苦赎罪!孔子也讲:“生无所息”。就连毛泽东在《读史》一词中也说:“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荷尔德林也说:“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致劳碌终生?”
人就是所求太多,欲壑难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贪欲亵渎了我们的生命质量,挤压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埋没了我们本该有的诗意。
孟子云:“食色性也”。人,目有好色,耳有好声。声色,对于人的生命本是一种本能所求。清张潮所著<幽梦影>中云:“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余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生”。好色喜声,就是审美。前苏联美学家赞可夫说:“美的情感,或者说审美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本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根本差别之一”。马克思讲:“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蔡元培,王国维等人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这些都说明审美是人的特性、本性、精神的特别需求。
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艺术的本质是美。诗,是一种美的抒情。
罗丹说:“世界不缺美,而缺少发现的眼睛”。造物主为我们安排了名山大川、虎斑霞绮、泉韵林籁、春花秋月,如果我们有目不去欣赏,有口不去歌唱,有笔不去写诗,岂不辜负了造物主一片心肠,虚度了我们的美好生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以辨已忘言”(陶渊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村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碧玉妆成一树高,千条垂下绿丝绦,借问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绿波初涨木兰舟,蓑笠渔翁得自由。烟淡雨青杨柳岸,此乡风景倍消愁”……
古人的“诗意栖居”,为我们留下大量歌颂大自然、歌唱万物生灵的诗篇,让我们能想象千百年前他们的世界、心情。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也为人类带来诗意,这有个前提,就是人类不能破坏大自然,要让大自然无为而治,让大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草木繁茂,生灵兴旺。只有这样,他们在人类眼中才能呈现美,人类才能以审美的目光打量他们,让人类产生诗意。更重要的是,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载体、保姆,能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诗者,天地之心也”,来自天地良心!没有青山绿水,没有良好生态,哪来诗情?哪来诗意?哪来“诗意地栖居”?所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大地生长不竭的审美之源、诗意活水。
唐代和尚颜尚有诗云:“诸机忘尽未忘诗,似是诗中有所依。远景等闲支枕觅,空山容易杖黎归。”本人也曾有诗云:“诸机可忘诗不忘,一卷诗词心便壮。可随老杜行千里,堪于太白游八荒。东坡扶过断桥水,复生吟出昆仑腔。男儿应效毛润之,战地黄花分外香!”
喜欢诗,写诗,首先能美意延年,有益健康。荀子讲的“美意延年“。美,使人愉悦快乐心情舒畅,身心和谐,这就可以延年长寿;因为诗,本质上是一种美!
其次,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如孟子所言“誶面映背”。
再次,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观、群、怨,迩者事父,远者事君,多识鸟兽虫鱼”。当今,尤其以诗会友,乃一大乐事!
第四,可以留下个人心迹,时代痕迹。胡适谓公元前800年至前600年为诗人时代。就是因为这200多年的历史缺乏资料可考,仅仅凭借一部《诗经》猜想那个时代。若不是这些诗人留下诗300篇,这近三个世纪的历史就成一片空白。
要写诗,要“诗意地栖居”,就要保护好,建设好我们的生态,让绿水青山来滋养我们的诗心,激发我们的诗情,安顿我们的心灵。
自然微课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