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神聊‖用心写作 静待花开/通讯员怎样提高上稿率
开聊了
2019年5月9日,《自然微论坛》在微信群举办第93场“微论神聊”活动,由张涛主聊“用心写作 静待花开——通讯员怎样提高上稿率”。主持人:贺斌。
张涛,供职于河南省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连续13年被原中国国土资源报(现中国自然资源报)、《资源导刊》评为优秀特约记者,发稿篇数、字数位居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第一。
主持人:贺斌
每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就像听到花开的声音,心里是满满的感动。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发表,提高上稿率呢?首先是稿件要好。怎样才能写出好稿件呢?用心去写,只要用心,学习技巧,掌握规律,总有一天你也会听到心中花开的声音。
1
好稿件基本要求
标题醒目。我认为新闻标题最难制。新闻标题必须真实、准确、凝练、鲜明、生动,讲真实而不死板,有文采而不浮华,虚实相间,精工细做,标题恰到好处,成功就不远啦。
内容简洁。大家往往会说,简单写个消息吧。错,消息有灵魂,要见物见人见思想,在简洁之中见厚重。从工作到工作,是空壳,是僵化;从过程到过程,是流水帐。消息能不能提神,就看有没有“魂”,新闻的要素就是消息的灵魂。
选好角度。选好新闻切入口,以小见大,需要抓取有特点的东西,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呀敢于标新立异,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选择好新闻角度,目的在于使标题醒目,吸引住读报人的眼球。可以说,选择好新闻的角度至关重要,它是记者通讯员和编辑水平的重要标志。
2
怎样才能写出好稿件
新闻,就是记录。
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写新闻、报新闻呢?首先是为了完成工作职责,因为做了工作就应该让领导了解,新闻报道就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工作中,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光练不说同样会事倍功半,酒香也怕巷子深,巷子太深酒的香味也飘不出来。我们就是自然资源战线的喉舌,就是要将所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成绩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自然资源部门,为自然资源部门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要热爱新闻报道这项事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你就会热爱它。作为基层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是件苦差事,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经常深夜伏案,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投出去也可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新闻稿件写作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需要通讯员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和心血。
抓住“新、快、深”;勤写多努力,找到最佳切入点和写作角度,用心处处有好稿。基层是新闻的源泉,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你时时留心身边事,处处当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就会感到常规性工作中有着采之不尽,写之不完的新闻;采写中,两头精神要吃透。这就是常说的站在天安门城楼想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要了解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清楚下面的工作实际。否则,写稿就脱离实际情况,就是假大空。要与时俱进,盯准版面写写写用稿率就一定会提高;要对各个你想投稿的媒体各个版面的主导思想、报道重点、栏目设置仔细了解,就拿中国自然资源报来说,版面的栏目设置也是不断在改变。对各版面、栏目及所用稿件认真分析,采写稿件时盯准版面或栏目写写写,上稿率就会有很大提升。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砍不到的大树。要多写,写到把编辑感动到不用你的稿件他们就觉得不好意思,你就成功啦。
3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
加班坐夜,键盘敲烂,盯住银屏,眼睛看花,千辛万苦写出一个小稿子,就像十月怀胎一样,生出一个前世小情人,心疼的不得了,总想把它找个好的“婆家”,是我们的想法;写出稿件一投就发,是我们的心愿;收到稿件能够编得得心应手,是编辑的心愿。在座的各位谁都想把自己采写的鲜活新闻及时让报刊刊发,但发出去的稿件大多泥牛入海无声息。怎样提高稿件命中率?我说说自己的一些“秘诀”。
多写现场、独家、问题的新闻。这样的新闻稿件往往十投九准。有些人对投稿有一定的误解,认为现在干什么都要凭关系,没有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没用,肯定中不了。这种想法不是太对的,当然熟人多吃二两豆腐也是有的。稿件投出去没有发表,有多种原因,一是你的文章质量不高;二是虽然质量过关但投错了地方,好比将一篇国土业务类的稿件投给了晚报。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体,也有自己的特色,像在语言文字、定位、受众结构、采稿倾向上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掌握、摸准媒体特色的办法就是多读、多看,揣摩一下编辑的口味,命中率就会提高。要很好地了解报纸有哪些栏目,各栏目需要什么样的文章,编辑的用稿要求是怎样的,看看近来这些栏目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可能有关注我的朋友会看到,近几年来我在乡镇版发稿量是比较少的,乡镇版的编辑我也比较熟,只要是我这几年没有下到所里,不了解情况,写的很少。还应看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开展任何一项活动之前,应先了解活动的主题,搞清楚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心中打好底稿,活动中要仔细观察和认真发掘,活动结束后及时写出新闻稿件。这样新闻的时效性就有了,时效性一过,稿件就有可能被“淹没”。
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必须经过多次修改。在初稿完成之后,要向同仁请教、向专业人士请教、向编辑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的每一篇大稿,总要跟领导、业务科室的同事一起推敲,从选题立意到布局谋篇,修改个七八次很正常。一篇稿子如果入不了同事的眼,肯定过不了编辑的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切记切记切记不要把向编辑请教的过程作为“追稿”“逼稿”的过程,在虚心请教过程中不要把重点放在稿件能不能发表、什么时候见报上,而是要虚心请教如何才能写得更好。稿件如果发表了,及时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进行仔细比对,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写作水平不提高是不可能的,稿件的采用率肯定也会随之提高。
找到特色。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目的性,而这个目的性往往都是围绕当前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展开的,因此,在写新闻稿时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确点出,这样才能避免写出来的稿件缺少内涵,影响稿件的采用。
标新立异。自然资源部门专业性强,但我们的工作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要跳出自然资源写自然资源,要从不同社会生活的接触点上做文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一题材的新闻,你写我写大家写,但我们只需换个角度,就可以耳目一新。在写一篇新闻之前,一定要仔细揣摩,选准报道角度,将最具价值的亮点拎出来,切忌面面俱到。
1
站在编辑角度
要以方便编辑为中心,以减少编辑劳动成本为中心。任何人在工作时,潜意识中都会作一番成本和收益的分析。编辑选稿、编稿时,也不会例外。一般来讲,新闻价值越大、编辑费时费力越少的稿件,越容易被采用。
新闻价值的大小,在写作过程就已经决定;而怎样让编辑费时费力越少,则是写作完成后、发给编辑前,要做的主要工作。
投稿时,通讯员一定要站在版面编辑的角度,以方便编辑为中心,对稿件进行发稿前的最后修改,确保稿件没有导向性、政策性、文字性差错,尽量让稿件成为适合版面的“成品”,让编辑少费时费力;同时,注意一些重要的投稿细节和诀窍,以方便编辑整理稿件,第一眼就能发现稿件最有价值的信息。切记:细节决定成败。
读报应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读报可帮助我们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和舆论重点,把握报道方向;读报还能让我们熟悉不同媒体编辑、写作风格,以便写稿、投稿时作针对性修改,有的放矢。
定期但不要过于频繁地与编辑沟通,是熟悉媒体最新报道动向的有效方法,要学会与编辑、记者交朋友。
不同的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甚至同一稿件的处理,都是不相同的,这是媒体的整体风格和基本定位决定的。各编辑也会有自己的用稿偏好。读好报纸头版,可熟悉媒体的整体风格、用稿方向,用以指导我们新闻选题和写作。
我们读报,不能与普通读者一样,只当“标题读者”。受报道习惯的制约,目前对一些重大政策的报道,标题往往并没有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隐藏在文内。因此,对一些重要报道,一定要细读全文,从中发现新的政策导向,以便第一时间从本单位挖掘与之对应的具体实践,并写出相关报道。
要学会“削稿适版”。有一个成语叫“削足适履”,我在这里叫“削稿适版”。现在不是你写啥编辑就得编啥,要看版面编辑需要啥。稿件“干净度”是稿件的“门面”,直接决定编辑对稿件的“第一印象”,决定编辑对通讯员的主观印象,让编辑一看到通讯员名字,就本能地对稿件质量作出了评判。因此,投给编辑的稿件,一定要尽量合乎版面用稿标准,不要“夹泥带土”。编辑每天接触的稿件很多,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稿件,没有太多的功夫去给你清洗“泥土”,通常都会挑“最干净、可以直接下锅”的。稿件投出去之前,一定要进行最后的“质量检验”,确保稿件无论是选题、标题、内容、质量、体例等,都合乎所投稿媒体的版面要求。
2
内容修改细则
把关法规性错误。报道内容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稿件中如有违反现行法律的内容,一定要修改。尤其要注意报道中的一些内容,看是否违反有关保密法律规定,报道时对相关内容应引起注意。拿捏不准时,应请相关保密部门把关,请领导把关。
修订事实性差错。稿件发出前,对事实性差错一定要认真校对,涉及本单位工作经验、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数字方面的差错,编辑是很难发现,一旦刊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对稿件中引用的内容,一定要一字不差。引用的法律条文,要写明被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全称,写明被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所列的哪条、哪款、哪项、哪目。
校对文字性错误。文字错误会给编辑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稿件发出之前,一定要作最后的校对,修改稿件中的错字、病句。一定要注意因输入法使用导致的错误。病句大多是由于使用长句所致。修改文中病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长句短化,尽量使用简单句。
●稿件发给媒体时,一定要将稿件中“我局”“我市”等改成规范的“ X X局”“ X X市”。
3
媒体常用体例
媒体刊发的新闻体裁主要包括消息、通讯、简讯、读者来信、图片新闻等。稿件完成后,应依据稿件体裁及不同媒体编排体例,有针对性地对稿件体例进行修改,以减少编辑对稿件的修改量。
●注意:党报、行业报、都市报、行业报间体例有较大区别。
文中内容采用“ 一是、二是、三是”的结构罗列的体例,会给编辑面面俱到、缺乏重点的印象,对这类稿件编辑本能地“头疼”。
文字表述不规范。①“三榜五关”“四项措施”等等管理办法、措施没有解释,应简要补充办法的具体内容;②“上午10点”表述不规范,表示时间用“时”不用“点”,采用24时制,一般不用“上午X时”、“中午X时”等表述。
4
投稿规范
一稿多投。一封邮件同时发给了13个收件人,这样投稿很令人反感,一些设置了垃圾邮件过滤的邮箱,很可能直接将邮件分发到了“垃圾箱”。建议:宁可多花点时间,也要一个邮箱接一个邮箱地发。
图片投稿方法。图、文要分开发送。
体例不规范。消息结尾没有署名,这些体例方面的细节应引起重视,不能因小失大。
没有通联方式。发稿时不留姓名、不留单位全称、不留通讯方式,有的甚至文内连单位全称也没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文责自负”是新闻真实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闻稿件中署上实名,留下详细联系方式,包括手机,不仅是对编辑的尊重,也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
稿件投给省外媒体或全国性媒体,通联方式及单位名称要注明所在省份;若稿件投给省内媒体,通联方式及单位名称须注明所在市县。
5
需注意的几点
学会从机关公文类材料中、会议中发现新闻线索、提炼新闻观点、吸呐新闻材料,为重新构思撰写新闻作品做好准备。
注意克服懒惰情绪,多考虑报刊、杂志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跟风,努力挖掘工作中亮点、特点。
以小见大,事实说话。从个别现象入手,表现重大主题。这是因为,“一般”是从“个别”上升而来的,“个别”比“一般”容易被发现,“个别”比“一般”更新鲜,更有新闻价值。
语不惊人死不休。对新闻写作来讲,语言忌“花哨”,但更忌“死板”。新闻是与读者的对话。死板、严肃就有失和气。要语言妙且快,要多用群众的语言。工作里面有问题,生活之中出问题。问题就是针对性,就是读者最关心的事情。只有每一名作者心中有问题,才能突出主题,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消息。
采写新闻要准确及时。再好的新闻,如果报送的很滞后没有时效性,也只能被束之高阁。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采写新闻,这就靠自己去摸索。但大体上还是有一个标准的。比如,有些工作延续时间会长一些,就可以从一开始就发,在各个阶段采写。还有一个技巧的问题,有些会议,特别是某些大型的活动,往往都是经过事先精密准备、周密安排,甚至经过彩排的,在事发之前,早知道它的过程、它的内容,那么,就应该从知道之时起将它写好,有个别临时变化的在活动结束后再加进去,这样,上午活动结束下午就可以把发出。
要避免把新闻报道写成信息。要写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吸引力,要吸引大众或者说是读者,所以要在标题上下功夫、给文字上穿上漂亮的外衣。
要避免常识性错误。如标点符号使用混乱,“、”“,”“;” “。”是一个递进的顺序;分号、句号大小不分:并列的二层内容,如有两个以上的句子,中间可用分号也可用句号,但如果用分号,分号前面这一层里面不应该出现句号;正文中的数字应用阿拉伯字12345而不是汉字一二三四五。
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不能关起门来想点子,要迈开双脚,“沉”到群众之中,沉入到基层和国土资源管理第一线去观察、去思考、去挖掘,才能找到新闻线索,写出较高质量的稿件来。要唱好“四季歌”。即到什么时期写什么稿,不要怕“老生常谈”,只要写出新意,又何怕“新瓶”也可以装“旧酒”。如,“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就可以写怎么开展宣传的等等;要打好“短平快”,就是所写的稿件文字要简短、语言要平实、发稿要快速。
1
新闻与信息
报纸上常用的新闻体裁主要是“消息”,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也不过千字而已。消息要具备“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 。一般情况下,如果缺少了个W,就被认为是不完整了。“信息”是在党政机关内部“流通”的反映各地各部门政务动态、经验问题以及社情民意等情况的一种文体。上报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信息一般不要求具备“五个W”,短的也就几十个字,长得不过二三百十字。其载体一般是“XX快报”“每日重要动态”等。不要把“信息”当“消息”投给报社,把“消息”当“信息”报送上级机关。
写新闻通过修改,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结构更加合理,逻辑更加严密,层次更加分明,语句更加精炼准确。新闻稿件修改毕竟有编辑把关,但为了过编辑关,还是提前要自己多修改、多润色,否则很可能被编辑扔进废纸篓。修改有两种渠道,一是自己改,二是请别人改。自己修改,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写完就改,叫“粗改”,主要是修改病句、错字,进行校对;二是全面修改,叫“细改”。进行全面修改有个时间差,就是先把写成的文章放置,过段时间再修改,这样做就是为了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式。请别人改,一是请懂行的看,提意见;二是多请相关科室和主管领导把关。
写新闻稿件面对是社会,稿子见报,不仅宣传了本单位的工作成绩,提高了自己社会知名度,而且还有稿酬寄来,可谓名利双收。
2
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并不都是在专门的新闻机构工作,大量的新闻作品,很多来源于在各个岗位工作的非专职新闻工作者。
非专职新闻工作者(包括兼职驻地记者、特约记者和通讯员)有情况熟、业务熟、信息灵便等优势,但也大都有共同的感触,那就是很难处理好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
就某个单位、部门而言,对本单位、本部门或者本地所发生新闻的关注,更强调的是新闻的正面宣传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做为非专职新闻工作者,不少人充当的便是本单位、本部门对外“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这就涉及到新闻与宣传如何结合的问题。怎样把一篇新闻写得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既真实地反映了本单位、本部门某一方面的工作动态、工作经验,又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很容易处理恰当的。过于强调新闻性,单位、部门的领导很难满意;过于强调宣传性,编辑不爱编,读者不爱看。想信非专职新闻工作者,对此都有同感。
一篇稿件,有新闻价值必有宣传价值,但有宣传价值却未必有新闻价值。一篇新闻稿件同时具备了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对于一个非专职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就是一种成功。
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处理此类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考虑其宣传价值。二是把宣传价值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挖掘其新闻价值。
兼职新闻工作者在很多方面都有难以克服的不足之处,如对新闻理论及采写技巧学习研究不够、写稿贪长求大,材料简报味过浓等。如何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水平,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效统一,我想还是应该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首先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多研究新闻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和采写技巧,把宣传价值有机地、巧妙地融合到新闻价值里去。
通讯员就是追新族。通讯员就是喜新厌旧。永远要追最新的最有价值的新闻。
自然微课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