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卖小哥:你可知,我也有梦想

张继民 当代陕西 2022-01-09

他们平均每天走路3万步

骑行50公里

两年多时间可绕地球一周


▲▲▲
白天为生活骑行,晚上为梦想坚守

晚上九点多,刚刚送完最后一单外卖,于吉强匆忙回家取上音箱和话筒,赶到永宁门地铁口,开启夜晚的逐梦之唱。虽然天寒地冻,但一曲哈着热气的《新贵妃醉酒》唱罢,依旧吸引不少市民围观,对他叫好打赏。

△于吉强下班后在永宁门献唱

2018年6月,从山东菏泽老家来到西安的于吉强,成为一名蜂鸟众包配送员。如同大多数骑手的经历相似,在此之前,于吉强北漂十年,当过搬运工、倒卖过手机卡、也在地下通道唱过歌、卖过艺。

“配送工作既能维持生活需要,又有时间唱歌,让大家能听到自己的歌声,是一天最幸福的事。”于吉强说。

每天早晨八点,于吉强都会在租住的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跟着视频练歌。因家庭拮据,于吉强没上过一节声乐课,跟着视频学是他口中的“笨办法”。

身穿外卖服唱歌被不少人质疑是“作秀”:“好好送外卖混口饭吃不就行了,卖唱是不是搞啥噱头。”于吉强多少有些委屈:“外卖员就没有唱歌的权利吗?”

然而,大多数人的鼓励给予他追寻梦想的信心,“吉林大哥在网上看见我唱歌的视频,来西安旅游时,特意留下二百块钱听我唱歌,给我鼓劲。”说到这,于吉强露出雪白的牙齿,嘿嘿两声。

夜里十一点,于吉强骑着电动车,驮着音箱的身影,逐渐消逝在夜色中。谈起未来,于吉强想攒些钱,照顾好农村的父母,寻个媳妇儿。而且,歌也要继续唱下去。

他们为千万消费者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自己却常常挨饿;他们追求快速直达,有时也因此违反交规骑行;他们视消费者为上帝,也希望得到“上帝”的认可……

拿出高考劲头做“配送攻略”

中午一点,左手攥着刚取上的六个餐盒,右手顺势摸起腰间的车钥匙,一路小跑到电动车旁,操着关中口音的普通话:“借过,谢谢”。这位“女骑士”叫白彦玲,中等个头,今年39岁,加入美团外卖将近三年。

2017年冬天,接连几场大雪,让西安交通处于半瘫痪状态,白彦玲只好背着外卖箱徒步送餐,一天的工作冻得手脚都没了知觉。一位小姑娘拿到餐后,捂住她通红的手说:“阿姨,你的手咋这么冰,我给你暖暖。”此刻,白彦玲的眼泪忍不住滑过脸颊。

均一天要走3万步,这对于三年前刚接触外卖工作的白彦玲来说,并不轻松。上班第一天就成为站点的倒数。

晚上九点多,白彦玲才拖着疲累的身体回到家,匆忙扒了几口饭后,9岁的女儿悄悄爬到沙发上给她捶背、鼓劲:“妈妈,我今天学会拖地了,我们一起加油。”

女儿的进步激励着白彦玲,从最初的熟悉路况开始,到哪个电梯单双层停,哪个商家出餐快,再到午高峰如何调配时间等,白彦玲拿出高考复习的劲头做“配送攻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白彦玲每天能送30多单,在站点50人中排名前十。

白彦玲的梦想是在万家灯火时陪陪女儿,以前,晚上十点多回家,女儿通常已经进入了梦乡。如今,白彦玲成为站长的“左膀右臂”,每晚八点后在家,用电脑协调夜宵后台。活不重,有了时间陪孩子。

每一毛钱都是用腿跑出来的

彭万立挺年轻,21岁,今年大四。顶着利索的短发,嘴里含着薄荷糖,穿着黑色短款羽绒袄,走路步伐不大,但迈得很快,咧嘴一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西北大学大四学生彭万立还有一个身份——校园外卖公司的老板,手下有20多位员工,每个月收入10万余元。

前两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外卖业务在高校中逐渐展开。从食堂到宿舍这段路程,亟须大量外卖小哥来“打通”。广西南宁,买卖帮校园服务平台已启动A轮融资;四川传媒学院校园服务平台“川传邦”日交易额已破5万元……

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彭万立抓住了校园外卖的商机:“食堂的饭菜干净卫生,我从食堂买,每单加适量的配送费。”

从组织四人团队,校园调查,租用第三方外卖平台,到2016年8月注册了公司,彭万立用了不到一个学期时间。

“刚开始舍不得买自行车去配送,就跟打怪升级一样,买不起装备,完全是‘小米加步枪’。”

彭万立与同学熬夜研发自己的外卖平台,一趟趟诚恳交流,最终,校方与彭万立团队敲定了合作,订单一来,不经过窗口排队直接取餐,解决高峰期排队时间长的问题,校园外卖“合法”了。

彭万立校园外卖团队在2018年4月实现爆发性盈利。偶尔提及干外卖的辛苦,彭万立腼腆一笑:“每一毛钱,都是自己用腿跑出来的,回想起来全是累。”

目前,西北大学一天的订单量接近2000单,意味着,每十个学生中,便有一个人选择彭万立团队的外卖配送。

编辑:刘芯靓

编审:高伟

来源:《当代陕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