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养蜂人的“变”与“不变”
初夏时节,满目苍翠。留侯镇闸口石村“章师傅的蜂蜜园”里摆放着一栋栋五色缤纷的“小房子”,勤劳的蜜蜂“嗡嗡”地来回飞舞。
“蜂蜜养活了我们三代人,爷爷、父亲都是养蜂人。”蜂蜜园主人章朋军说,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闸口石村,养蜂历史传承了五十余年。从小,章朋军就身穿防护服,跟着大人们穿梭在蜂场。如今,51岁的他继续担起祖辈的养蜂事业。
“我爷爷那辈养蜂都用圆桶蜂箱,父亲和我用方箱,现在我的蜜蜂们还搬到了‘别墅’,住进了智能蜂箱。”章朋军说,圆箱养蜂虽然造价低廉,但取蜜不方便,巢脾利用率和产量都很低;方箱养蜂可以随时检查,蜂巢也能多次利用,但日常管理起来很麻烦。智能蜂箱采用太阳能供电,配备有通风口、传感器、光伏发电板等构件,不仅可通过手机远程监测蜂箱的温度、湿度、糖汁量和蜜蜂进出量等数据,还能自动投食喂水,大大降低了养蜂人的劳动量,也提高了蜜蜂酿蜜效率。“一年下来,圆箱一箱平均产15斤蜂蜜,方箱产20斤左右,智能蜂箱产量能达到25斤。”
时代在变化、村子在发展、蜂箱在变化,不变是章家三代人的养蜂初心。“养蜂的技术没有变,都是按照爷爷和父亲教的老方法,绝不掺假,但顾客购买时都会问一句‘有没有掺白糖’,每次听到这些话都很寒心。”章朋军告诉记者,“智能蜂箱全周期记录了蜂蜜的采集过程,顾客质疑时我就给他们看录像,让他们放心。”因为智能蜂箱的入场,章朋军的蜂蜜卖得越来越好。
章家祖孙三人都会在6月份开始取蜜,每年只取一次,这个传统也保留到了今天。“爷爷说,如果当年花比较少,天气又不好,就留五分之二或者五分之三不取。如果蜜还不能保证蜜蜂自己吃,那么就一格都不能取。”多年来,章朋军一直严守“规矩”。“蜜蜂园一共有10个圆箱、118个方箱和50个智能蜂箱,今年预计能产蜂蜜2500斤。”章朋军说。
看着祖祖辈辈都在从事的产业在自己手里变得越来越好,章朋军甜在心里喜在眉梢,他开始思索,如何将自己的蜂蜜园再开发,融入到留坝旅游发展的一环中去?
最终,他想到了研学旅游的路子。“蜂蜜园正好在留侯镇旅游环线上,来往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来参观过。”章朋军说,“如果我把蜂蜜园打造成研学基地,提供蜜蜂知识科普、采蜜体验等项目,肯定会有更多人来我这参观体验。”他决定,今年农闲时就对蜂蜜园进行改造提升,不仅要增加蜂箱数量,还要推出各类研学产品,同时讲好他们祖孙三代养蜂人的故事,真正打造出“蜂蜜+旅游”的新场景新业态。
章朋军这位“蜂三代”,靠着对蜂蜜产业的执着和坚守,带着爷爷和父亲的期望,一步步走上了愈发“甜蜜”的致富道路。(记者:李文博 高文亚 刘康 张孟瑶 通讯员:留侯镇 赵虎成)
往期回顾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带领食用菌产业顾问组来留调研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营盘村的新变化
使用抖音扫描二维码
关注“留坝融媒”抖音号
长按扫描二维码
下载“爱留坝”APP
扫描二维码
关注“留坝发布”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