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杨檬 杨沙沙 丁雅栀】编者的话: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用一系列镜头还原了原著作者李娟笔下的绿色阿勒泰。故事里,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回到开小卖部的母亲身边 ,她走近当地人,发现阿勒泰之美。将镜头拉回到现实中,不少年轻人也像李文秀一样,回归家乡或者投身于乡野之中。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这些年轻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利用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多位年轻人,听他们讲述与乡野之间的故事。
入乡“新手”:将农业当作事业而非生意来做
邵前宽,一个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小伙,去年1月从工作了6年的航空公司空保岗位上转身,投入到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农业领域,现如今他与两个朋友在杭州市临安区龙马村经营了300亩农场。
萌生回到乡野的这个想法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邵前宽家里就是做农业的,自小在农村长大,他对乡野有深厚的感情和一定的认知。“农业创业其实挺难的,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想改变自己当时的工作生活状态。”邵前宽告诉记者,6年的航空安保工作让他积累了一些社会职场经验,但是他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找一份能够一生坚持下去的事业。
尽管有乡村生活经历,但是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很扎实的知识和经验。从“零”开始的邵前宽先是在社交媒体上找到杭州农场的义工机会,亲身学习一段时间之后,2023年1月,邵前宽正式辞去航空公司的工作,与两位朋友一起,开始了他们的农业创业之路。
“销售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没有特色的产品很难被接受。”邵前宽向记者举例说,“去年上半年我们种植了很大一部分的甜糯玉米,等到这部分玉米上市的时候,发现市场上太多同类产品,价格根本卖不上去,很多市场不收,好在碰到一个批发商最后都买下了。下半年因为政策原因农场全部种水稻。当时我们收获了10万斤大米,前前后后一共处理掉了6万斤。因为我们的大米成本价格相当于别人销售价格,而且南方大米相比之下缺乏一定竞争力,不太容易销售,好在村里和街道都在想办法帮忙解决大米的库存问题。”
邵前宽认为,转变运营思路是关键。他表示,目前的解决办法,是上半年种水果玉米,下半年种水稻。利用多个社交平台做流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流量有了,也许就会有更多机会。“我对未来一直满怀期待,先生存再发展,等待丰收的季节。”他说。
当问到从城市回到乡村是否有不适感,邵前宽表示,他的童年就是在广袤的田野中度过的,“我了解乡村的环境,我不后悔,因为我把现在做的事情当作一份事业来做。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义工,在我看来,他们能给乡村带来生机,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机。”邵前宽的农场不仅种植作物,还开设了茶馆,吸引周边游客,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机。
在陕西留坝,35岁的李小斌也是“回归乡野”的一名年轻人。他自20岁起便投身于食用菌的种植与经营,在成都和西安等地积累了十余年经验后,2019年回到家乡。“当时回到家乡后,我们企业就开始建立恒温养菌室进行全程无菌培养,改变之前普通大棚的食用菌种植方式,这样大大缩短了食用菌的生长周期,同时也减少农户生产中所产生的一些不良品。企业承担了全部风险,农户们更放心。”他说。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交通运输成本高昂、劳务工成本增加等问题,李小斌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与物流公司合作、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他还吸纳外地务工人员来家乡就业。
李小斌认为,农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的产业,但他坚信,只有将农业当作一项事业而非单纯的生意来做,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他表示,农业3年入门,5年懂行,10年才能成为行业的专家。“只有熬过了所有崎岖的道路以后,你才会发现前途一片光明。”他说。
“回乡,治愈也致富”
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环球时报》记者遇到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土地。
彭家坡村位于湖北秭归县归州镇西部,吒溪河与长江交汇处。这是个山清水秀的三峡水库移民村,也是脐橙种植大村,秭归县最早的亿元村之一,2023年底脐橙产值达1.2亿元,人均脐橙销售收入超过4万元。曾几何时,该村很多年轻人外出经商、求学、打工,村里一度主要是老年人留守。但近几年来,一些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目前已有二三十人回到村中。不过,年轻人回来并非主要从事种植,更多是以新型农业模式为主。
村支书李强说:“农村地区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各种生活娱乐设施不够便利,作息时间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也是一种挑战。因此,仅靠家乡情远不足以留住年轻人。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愿意回来,是因为乡村在发展,他们看到更多机会。”年轻人回乡主要做两件事:第一是提供无人机服务,帮助村里运输脐橙;第二是通过电商帮助村里销售脐橙。
彭玉泉已从事电商8年,以前一直在外务工,过了而立之年看到家乡的潜在商机后回到村里。他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通过社区团购等渠道薄利多销。2017年他成立公司,将彭家坡作为脐橙基地,带动全村很多人做电商,如今每年帮助售出全村30%的脐橙。彭玉泉说,自公司成立以来他没遇到过什么巨大困难,只是不断完善经营模式,汲取新思路、跟上潮流,比如跟村委会和农业专家一起,让当地不断更新迭代的脐橙品种始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处于“尝鲜”地位。
在彭家坡村,《环球时报》记者偶遇一位“返乡女婿”。1988年出生的刘洋站在村里公路的一个拐弯处操控着无人机。他指着半山腰一处果园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传统方式,用人工把一篓100到120斤的脐橙沿着小路背下来,体力好的话单程就需要40分钟。而我站在这里操作无人机吊运,一去一来也就一分钟。”老家在湖北省随州农村的刘洋说,以前他在南京和杭州搞货运,常年辛苦劳作让他落下一身病。后来跟着妻子回到娘家彭家坡村。
这架无人机是刘洋自己购买的,农业部门给予补贴后,他自己出资5万多元。去年底刘洋拿到植保无人机操作资格证书。采访当天,刘洋准备去宜都用无人机帮茶树打农药。说到打农药,他不禁向记者吐露遇到的困难,“无人机打药比人工快很多,基本上一亩地几十秒就打完了,渗透效果也更好。但村民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认为用无人机,农药会随着空气飘走。但实际上它是雾化了。无人机打农药又快又好,可有的农户不相信,有时候怎么解释都说不通。”但他对未来还是信心满满,“到明年就好了,他们看到别人家用无人机打药的成果后,肯定会主动来找我。”
在村委会上班的吴姊郧是村里的储备干部,也是回乡年轻人之一。2021年从武汉一所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薪资8000至12000元。但工作高压力、快节奏。工作一年后,身心俱疲的她在父母支持下毅然离职返乡,回到彭家坡村村委会当了一名驻村工作人员,负责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吴姊郧说:“最近几年春节回乡感觉家乡变化巨大,每次回来都不一样。”
“刚回来时每天都很兴奋,看什么都新奇,路上时不时碰到小野兔、小蜥蜴,偶尔还有红腹锦鸡。这些都是在大城市看不到的。”新鲜感过后,她对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知道基层干部的不易。去年夏天入户大排查时,她天天顶着烈日行走在田间地头,经常会遇到村民向她问一些政策问题。如今,吴姊郧肩上还多了一份当地文旅宣传推广的工作。
1991年出生的王恩杰,目前担任秭归县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秭归县维楚云仓物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他进入上海一家生产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从一线操作员干起一路苦干到被提升为工程师。2014年结婚成家的他回到家乡秭归。他说,相比大城市,乡村生活节奏更缓慢,氛围亲切,少了一些现代化的便利设施,却多了份简单和宁静。
2016年,王恩杰意识到互联网将是未来发展大趋势,决定拓展电商业务。一开始,他通过微信朋友圈每天能将自家果园的柑橘卖出大几百上千单,后来不断研究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他的电商业务逐渐壮大。
柑橘种植推广和电商的发展撬动了人才回归。当地电商行业大多是年轻人在做,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王恩杰说,他周围不少年轻返乡者都跟他的经历类似。其中一个团队平均年龄今年才33岁。他认为,乡村创业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主要解决渠道是针对农业创业的贷款。他的创业贷款是20万元,不够的部分便找亲戚朋友借用周转,好在他们都比较支持他创业。
对于是否有过“后悔”这个问题,几位年轻人给出的答案惊人地一致,“从不后悔”。
说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彭玉泉说,因为当地柑橘品质好,市场推广又做得不错,销路一直挺好。要说险情,只有去年被客户临时爽约一次,6万斤柑橘差点没运出去。
刘洋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总体来说我的收入不错,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关键是体力上要比以前轻松多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对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来说,返乡是个不错的选择。”
吴姊郧说:“回来时就知道大概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已做好心理准备。只有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特别想吃小龙虾,把整个归州镇的宵夜摊子逛完了也没找到,当时不禁怀念大城市的方便。此外,有猎头给我打电话提供高薪职位时,也曾有心动时刻。”尽管村里工作很繁杂、辛苦,但她觉得,如今的那份稳定和充实感更让人心安。对于村里做电商和提供无人机服务的年轻人,吴姊郧有一句很好的总结,“回乡,治愈也致富。”
王恩杰说自己从没后悔过,“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经历了无数挑战。这些宝贵经历和教训帮助我一次次克服困难。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基本都是‘橙二代’,需要从父辈接过接力棒,更好地将这个产业传承下去。”
返乡前辈:在土地里“淘金”并不容易
当《环球时报》记者上午10时开始采访博收种业总经理张晓升的时候,他已和工人们在河南的育种基地工作了4个多小时,刚刚收工回来。
记者第一次见到张晓升,是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农田。顶着中午的太阳,张晓升在田间地头,为国内外客商展示自己培育出来的辣椒、番茄新品种。被晒得黑黑的张晓升,已看不出当初做白领的样子。1997年毕业后,张晓升曾在一家跨国种子企业工作多年。和很多人回乡创业不同的是,张晓升一开始就见识到了种子的魔力,并始终没有离开土地。人生中发生的两件事,让他日后坚定地转向农业领域创业这条路。
第一件是读大学时,张晓升亲眼看到,河南农民敲锣打鼓感谢自己老师茹振钢的场景。茹振钢是中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当时,他培育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使得当地农民迅速致富。第二件是工作后,张晓升注意到,山东寿光开始引进国外种子,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变。据他介绍,最早进入寿光的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专业种子公司海泽拉,这家公司给寿光当地带来了番茄、辣椒最新的品种和技术。
“我的老家就在河南漯河,20世纪90年代后期,漯河当地不要说一个村,就是一个县城都出不了一个真正的万元户。但是2000年前后,山东寿光一个大棚就能卖三四万块钱。”张晓升回忆,茹老师的小麦、以色列的番茄和辣椒,这两件事让他十分坚信,种子能改变产业、改变农村、改变农民,能创造更多价值。2012年,张晓升创立博收种业,专门从事番茄和辣椒的种子研发。
2018年前后,张晓升带领团队在番茄育种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隐隐感觉“水平跟国外比较接近了”“可能到了一个顶峰”,因为果实大小、商品产量都表现得略比国际大牌主流品种突出,国内一家权威育种分子抗病检测机构检测的结果也显示“核心”抗性都具备。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却打击了张晓升,农民种了国外品种没有问题,张晓升的品种却遭遇病虫害,惨遭市场淘汰。张晓升用“逼上绝境”“进入死亡边缘”来形容那段经历。这件事也让他明白,必须向世界一流公司学习,在技术环节不停创新和进步。此后,张晓升很快调整方向,盯着全世界的需求调整育种目标,亲自到每一个市场了解种植者的需求。
对于年轻人在农业领域创业,张晓升说,很多年轻人认为在土地里淘金很容易。他以高原夏季种植一亩螺丝椒为例,如果有一周浇水不及时,就可能造成5—6个果子得脐腐病烂掉,每一株就会损失1斤左右,每亩损失就是1000公斤左右;如果再有一次钙肥不及时,也会造成类似损失。精品螺丝椒1公斤售价6块钱最低,两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导致每亩损失万元左右,这几乎是一亩螺丝椒所有利润。“农民会干的,青年创业者都得会干,农民会卖的,青年创业者要比农民更会卖。在此基础上,他还要考虑如何创造更多价值而不增加生产成本”。张晓升总结道,自己在农业领域创业多年,一直在不停奔跑。他也见过很多创业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乡村创业有很多机会,你努力把握住一次就可以了;创业过程有无数个坎,有一个坎迈不过去,就算是白白交了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