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
1
王莽篡汉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官僚体系非常精简,官员只作裁决者,并不参与经济之中,当时经济繁荣,民众富足,史称「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开疆拓土,劳民伤财,经济上盐铁专卖,垄断铸币,虽然把匈奴打的满地找牙,但民间经济被压缩,官商勾结严重,民众苦不堪言。
汉武帝之后,西汉继续没落,社会阶层固化,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不公正,干活的人忍受着贫穷,不干活的人却享受着奢侈。
特别是在一些家族势力的带动下,人们竞相穿戴绫罗绸缎、金银珠玉,竞相购买家奴,建设高级住宅。富裕的人家更是控制了地方官僚的选举,饱学的儒生没有办法进入仕途。
对现实不满的带头人大都是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大声呼喊着改变。
随着汉武帝把儒术定位官方学问,汉代的机构「太学」中的儒生掌握了强大的宣传能力。儒学仿佛同时控制了现在的中宣部和教育部,掌控了当时的舆论和学术霸权。
由于人们对社会和政治失望,另一种复古主义的风潮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将周代描述成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满礼教的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全都知书达理、安守本分。
周代的井田制之所以被私人土地所有制取代,是因为这种制度效率低下,但学者却把周代的土地所有制描写成一种理想的制度,在那儿,人人有饭吃,无人不饱暖。不仅人人饱暖,而且人人反对奢侈。
每一个人都有着相应的社会等级,每一个社会等级都有着符合该等级的着装和消费标准,只要安守于标准之内,就不会奢侈。
在那里,没有超级的富人,也没有穷人。他们的位置是根据需要来分配的,贤人成为贵族和官员,而贵族一定是贤人。
这是古代社会的「共产主义」,一个高不可攀的理想。在汉代后期,却成为许多人探讨政策、制定法规的模板。
许多对当时学术现状感到不满的学者都聚集在了古文经学的旗下,开始了反叛。他们更加推崇古代,也更加批判现实。周代的乌托邦在他们的描绘下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前去投奔。
这些大儒学者们的代言人就是王莽。
王莽本人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也认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不惮用权力去实现理想。
为了对抗崇尚奢侈的社会风气,王莽曾经希望带头提倡简朴。作为皇家的最高官员,他带头“恶衣恶食,陋车驽马”,一听说各地有灾荒,就连肉都不吃。他希望通过皇家的提倡来改变风气。
所以王莽这些大儒学者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公元前1年仅当了六年的汉哀帝去世。
王莽从此拥有了最高的权利,在取代汉王朝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多少抵制,群臣和民间不仅不反对他当皇帝,甚至不断地恭维和簇拥他完成改朝换代。
当时的大儒们并不在乎谁来当皇帝,他们只在乎谁能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社会。
于是,在西汉末年,王莽和儒生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联合体。儒生利用他们庞大的宣传能力帮助王莽上台,而王莽则推行儒生期望的政策来改变社会。
2
土地改革
王莽的改革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试图通过遵循儒家经典来完成新的制度设计,从而达到大同理想。
可以说,王莽的改革是一次儒家原教旨的乌托邦实验。
王莽改革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土地所有制改革、市场管制和垄断、以及货币改革。
这些改革对民间经济的破坏作用,彻底粉碎了政权基础,引起了一系列的叛乱。这些叛乱的发生,又让王莽陷入了财政旋涡,最终倒台。
公元9年,王莽称帝的第二年,他终于推出了混合着理想和现实动机的改革法案。
他宣称,为了打破土地的分配不均和世家的蓄奴制度,让社会更加公平和正义,决定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
改革的措施从名义上结束了土地私人占有制度,从此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田”,而奴婢也不能再私自买卖。
例如,政策规定,每户人家,如果男丁不超过八人,而占有的土地超过一井的话,就必须把自家的土地赠送给亲戚、邻里。
为了加快改革进度,王莽加强了对于违反规定者的惩罚力度,违反者甚至可以判死刑。
他希望通过严厉的措施来彰显王权,达到集中权力的目的。
王莽希望通过重新丈量,将所有的土地都置于皇权的控制之下,而对土地的重新掌握。他的改革是要彻底改变土地所有制,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权。
王莽的改革推出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动荡。在皇帝权威能够触及的地方,特别是关中平原一带,许多人被投入了监狱。
3
市场管制和垄断
在土地和人口改革的同时,另一项重要的财政改革也推出了,这就是五均、赊贷和六筦之法。
所谓五均,是政府对物价进行控制,对行业进行垄断和专卖的做法。
公元10年,王莽下令在全国大城市的集市上设立五均官。这些官员负责监督民间市场,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价格来销售谷、布、帛、丝、绵这五样民生物品。
这就像现在的限价令一样,当政府的财政金融扩张造成了通货膨胀时,政府则要求民间限价,来掩盖通胀的事实。
赊贷是指当民间经营者缺乏资本时,政府还可以以放贷的形式借给经营者一笔钱,按照月息三分收取利息,介入民间金融市场。
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还是出自儒家理想,即民生需要的东西必须由政府指定价格,不能由奸商来操控,从而把市场力量弱化。
另外,所谓六筦,则是盐、铁、酒、铸钱、名山大泽的税收,加上五均、赊贷的总称。
根据儒家理论,人民应该去种田谋生,其余的行业都是末业,不鼓励人民去从事。但是既然人民还是需要一些末业的产品,就由政府勉为其难地代替人民从事这些罪恶的行业。
六筦之中,有许多项其实已经由汉武帝实施了,但是王莽将其系统化和理论化,并置于统一的框架之中。
但到这时,此起彼伏的叛乱者已经使王莽无法把他的命令推行下去了。
就在同一年,受水灾的影响,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饥荒。
人们在饥荒的威胁下揭竿而起,那一年,绿林起义爆发。公元22年,赤眉起义接踵而至。
走到这一步,王莽的改革已经卷入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旋涡。
财政改革导致社会经济紊乱,经济紊乱导致社会动荡,社会动荡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减少让政府更加致力于搜刮,到最后政府无力镇压动荡。
在短短十几年中,汉代留下的家底已经消失殆尽,社会开始分崩离析。
4
货币改革
王莽的货币改革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这项改革深刻地体现了“复古式改革”的魅力。
利用古人创造的理想图景,来设计一个全新的方案。这个方案失败得如此彻底,却又设计得如此精美,令人们神往。
即便到了现在,收藏者们仍然把王莽时期的钱币当作是中国钱币艺术的高峰。从工艺上讲,王莽时期的每一枚货币都是最精美的创造。
比如,在钱币工艺中排第一的金错刀(一种错金的刀币),从材料到工艺无不是精心设计的。
由于幅员辽阔,中国历代的钱币首先需要的是快速生产。即便粗糙,但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铸造,满足全国的需要,就是好货币。
而王莽的货币似乎首先考虑的是工艺和其象征意义,完全不计成本。
货币在王莽的哲学体系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流通工具,它还是通往古代理想财政模型的途径。
在这个模型中,货币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还代表着礼仪。
王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货币制度,这个制度把金、银、铜、龟、贝都纳入到货币体系之中,创造了二十八种货币,并强行规定了二十八种货币的兑换比率。
王莽没有想到的是,把如此众多的钱币投向市场,人们也很难记得住它们的换算关系,更难验证货币的真伪。
人们苦于货币的混乱,社会经济已经接近停滞。在私下里,人们拒绝其他货币,仍然使用当初的五铢钱。
王莽为了强制推行他发行的货币,下诏凡是敢于携带五铢钱的人,都要发配边关当戍卒。
在此之后,五铢钱的确慢慢地消失了,但是整个商业系统已经彻底崩溃。
政府权威最终敌不过市场,王莽的币制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5
王朝覆灭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从掌权到覆灭,这个王朝仅仅维持二十来个年头。
当王莽改革失败后,大儒们将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绝口不提这段书生乱政的历史,继续充当后世执政者的犬马。
人们将社会的乱套都归罪于王莽,反而忘记了当初社会舆论的推动作用。而王莽就作为著名的乱臣贼子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与王莽撇清关系的儒生则继续在复古的招牌下,兜售儒术于帝王将相之间,直至近现代。
END
参考资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往期回顾:
欢迎扫码关注
请把我「设置星标」,以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