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组织“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加快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建设高质量农林教育体系,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于11月16日在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加快推进农林教育创新发展”首场座谈会。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教授,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陈源泉教授,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赵勇研究馆员,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张虎,人事处副处长杨家福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金帷副研究员、杨娟博士、吴嘉琦博士参与座谈。本次座谈由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秘书长曹志军教授主持。
座谈会围绕“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提升高质量农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开辟发展农林教育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农林教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农林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行动”“科教融合的新使命、新举措”“深入推进农林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新机制、新举措”“高等农林院校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加快建设国家农业战略人才力量的体制机制改革”“农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九大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赵竹村认为,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高等农林教育是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思想层面、战略层面、任务层面提升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提出“两个结合”,一是要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答理论创新和思想建设的重大支撑要依靠农林教育。新时代思想的时代化、中国化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参与进来。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实际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农业农村,提高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高质量的农林教育体系。二是要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底色和主体,解读优秀传统文化要依靠农林教育。高等农林教育体系应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创新发展和生动实践的主力军。
徐秀丽认为,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农林高校参与新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指明了方向,随后的中美领导人会晤、G20峰会、APEC峰会等都彰显出一个日益明确的方向,即在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国内发展议题和国际发展议题日益嵌入一起,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其中,减贫、粮农、环境、健康卫生等日益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域和经验来源。高等农林教育体系抓住此契机,将做出历史性贡献。
陈源泉提到,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强国,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具体到三农领域就是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教育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要全面准确完整落实新发展理念,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
赵勇认为,守正创新对于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农林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同频共振。对标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在归纳总结和提炼吸收学校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稳步分阶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于重大改革举措应建立试点和实验机制,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提供先验模式。
张虎提出,阐释高等农林教育的新内涵,要以新农科为统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等农林教育的生源质量至关重要,把控好“入口”才能解决好“出口”问题。培养农林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战略人才,需要从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开辟更多的试验田。
杨家福认为,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施人才引领驱动发展,需要重点做好三点:一是国家要加大人才经费资源投入,特别是向公益性强的农业类人才重点倾斜。二是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在资源分配上优先向人才倾斜,在推动发展上人才率先行动,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在教师发展方面,应加强教师分类评价,体现卓越导向和追求。
会议一致认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展系统性、前瞻性、持续性研究及探索,持续推进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继续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加快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以新理念引领创新发展,以新成果深化改革实践,培养具有新时代农业特色的高质量人才。踏上新征程,高等农林院校要更好地发挥“三个第一”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