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的未来在哪里?1万亿再造一个深圳新版图!你在哪?

深圳梦 2019-10-07

新深圳时评之三


深圳的未来在哪里?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可以说是在前海,在东部,也可以说是“直辖”。

但深圳的未来根本在:未来产业。


自2008年,深圳就率先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实施专项扶持计划。截至2015年底,累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84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原来的28%提高到2015年的4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20%。


2013年底,深圳又制定了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的政策,自2014年起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目前,未来产业已形成4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深圳四大产业发展起来之后,未来产业必是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


据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大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围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航空电子、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价值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蓝色经济,实施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组建深圳海洋研究院,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承接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紧密跟踪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一批新的未来产业。到202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未来产业重点在哪些领域?


  卫星制造与应用:研制北斗地基增强、北斗位置服务与管理等地面系统。开发各类移动导航终端设备,形成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航空电子设备:重点突破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推动陀螺仪等核心零组件、飞行通信等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综合指挥调度等机场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


  机器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物流分拣等领域应用示范。围绕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监测等领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机器人。


  可穿戴设备:围绕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医疗与健康监测、健身与运动、军用与特种用途等应用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盔、挂件、眼镜、腕表、手环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服务。


  新型健康技术:研发人成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干细胞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等示范项目。加快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研发,推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试点。


      蓝色经济,实施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组建深圳海洋研究院,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


深圳的未来在哪布局?


下一代卫星通信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园落户宝安

2015年8月3日,投资71亿元,建成后产值超千亿的国家下一代卫星通信国际科技创新产业园----中国天谷(深圳)破土动工,深圳市市委常委、宝安区区委书记田夫,宝安区区长王宏彬,西乡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魏剑彬及市、区各级领导,产业园投资方深圳市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向阳、总裁吴光胜,产业园共建方新安实业公司董事长刘佳辉等代表共同出席了奠基仪式。


深圳第一颗本地制造卫星成功升空

9月21日,深圳开拓一号卫星成功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由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全程在深圳设计总装制造,是首颗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制造”卫星。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已经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了《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确定了无人机、通用航空、航空电子等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在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关企业大力扶持。


在航天产业方面,深圳的研发制造以及临空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适航取证研发、航空电子元器件、机载模组、无人机、机场地面设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涌现出包括中航实业、国微电子、南航电子、大疆科技、一电科技等在内的航空电子以及无人机技术的领先企业。


  在航空领域方面,深圳已经发展成为微小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等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在卫星导航应用领域,深圳形成完整产业链,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据国内40%以上的市场。此外,在新材料和精密制造等基础前沿领域,光启研究院的超材料技术在新型航材、新一代机载和星载天线等领域,深圳都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据深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深圳航空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与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了飞机、卫星等航空航天产品研制和应用,特别是在飞机核心部件、飞机总装集成、机载设备、无人机、通用航空、航空航天技术应用、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等领域增长迅猛,已经迈步“深圳制造”。


  深圳东方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全面继承了中国航天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年的技术积累,正是在深圳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中国卫星在微小卫星及其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和国际化突破。该公司致力于高性价比微小卫星的设计制造运营,推动短数据通信卫星星座建设,打造卫星制造+服务的产业链条,预计在2020年前,还将把20颗卫星送入太空。


到2015年,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1500亿元。初步建成高科技特色鲜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名城。


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未来五年:1500亿元

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1500亿元。初步建成高科技特色鲜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名城。

    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在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微小卫星和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航空航天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建10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2.打造精品龙头企业。

    整合提升我市优势航空航天产业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航空航天企业,扶持领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优势明显、引领作用强的航空航天精品龙头企业。航空航天产品(服务)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3家以上,超十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超亿元的企业60家以上。


功能空间布局优化工程。

    整合空间资源,统筹协调航空航天产业功能和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带、多极”体系。

    一核:以宝安国际机场为空港核心区,加强飞行服务站、固定基地运营商、维修站、航空货运仓储基地、航空航油供应基地等运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临空产业服务水平。

    一带:以深圳宝安机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节点,带动福田、南山等中心商务区和宝安区、龙岗区、龙华新区,发展以商业航班、航空货运物流为基础、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高科技保税加工为重点的临空产业带。

    多极:根据我市各区的资源要素秉赋,优先为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及高端服务提供承载空间保障,实施分区部署,促进多极增长。在南山区设立航空电子产业园和研究院,在合适区域选址设立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太空科技南方中心和无人机研制基地,在各区及相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地设立航空航天零部件(元器件)研发制造承载区、通航飞行和航空航天体育娱乐服务区。


深圳机器人产业南山宝安占五成


4月9日,《2015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在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发布。据介绍,2015年深圳共有机器人企业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约227亿元,同比增长35%。

 白皮书显示,2015年深圳机器人企业达435家,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约227亿元,同比增长35%。按照企业类别划分,在深圳的机器人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中型企业,在全市机器人企业中占比达42%,大型企业数量最少,占比6%,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占比分别为27%、25%;按照区域分布,机器人企业以南山区和宝安区为主,占全市50%以上,龙岗区、龙华新区机器人企业在全市的占比也超过10%。其中,宝安区的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占比31%,南山区占比29%,龙岗区占比14%,龙华新区占比13%。


新型健康产业未来五年:至少在1000亿以上


据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指出:以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深圳国家基因库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完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学基因组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超级计算、云计算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增强。目标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




——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国家基因库一期建成,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个体化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圳国际低碳城等区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



——示范突破:争取国家在我市先行先试一批产业扶持政策,在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大力推广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示范应用。
到2020年,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将我市建成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坪山新区抢占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

《深圳市坪山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是全国首部区县级生命健康产业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20年,坪山新区将建设成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区域,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为龙头,以照护康复、健身休闲和生命信息为特色,以新兴业态集群和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满足深圳生命健康服务的需求,成为推动中国健康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坪山新区力争实现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400亿元。


海洋产业: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 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未来蓝图中,到2020年,深圳要全面建成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跻身全国海洋经济中心城市。据《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采访中专家表示,深圳拥有257公里延绵的海岸线和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拥有高技术密集的产业集群,去年1399亿产值,不足深圳市GDP总量的1/10,发展潜力巨大。

初步构建湾区经济发展格局


  据深圳市经贸信息委海洋处负责人介绍,在海洋产业的空间发展上,深圳将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为核心,打造规划有序、定位明确的海洋产业空间,建设八大海洋产业空间载体,初步构建出湾区经济发展格局。科技和创新是深圳海洋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深圳计划新建4~5个海洋基础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工程中心与产业孵化器)、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应用研究转化平台),建设2~3个国家级海洋研发基地,引进3~5个国内外海洋高层次人才团队,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深圳海洋产业发展将瞄准深海大洋和极地,重点突破“水下四测”(观测、探测、监测和检测)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装备技术和产业。



关于深圳的一切,让我们一起成就深圳梦,请关注公众号:SZeveryth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