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了深圳,“诺奖”得主扎堆!这一家大学就引进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2017-10-21 深圳梦


“诺奖”得主扎堆 深圳迈向全球创新“引领区” ,目前一家就引进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不久前,“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在深圳签约揭牌。不到1年时间,有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宣布在深圳组建实验室。“诺奖”得主扎堆的同时,一大批高端学者也不断涌入深圳。他们的聚集,不仅是为科研成果“落地结果”,更是为探寻更前沿、更尖端的领域。

  深圳,因此而改变。这座南中国城市,正大步迈向创新“引领区”。



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地

  9月下旬,深圳大鹏新区宣布与深圳大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等签约,合作共建“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诺奖实验室”。

  至此,深圳由诺奖科学家组建的实验室已达5家。2016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合作成立研究院;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在深圳组建激光照明实验室;2017年4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布莱恩·科比尔卡领衔的两个实验室,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我们正积极协商,计划结合优势学科、社会需求、未来趋势的考量,引入更多诺奖获得者领衔的科研团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说。

  诺奖得主“扎堆”背后,深圳已成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地。据深圳市科创委统计,近年累计引进“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44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86个。深圳市人社局的数据,引进留学人员连续3年增幅超40%,呈直线上升趋势。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面前,深圳正努力抢占先机、勇当尖兵。”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因产而立,因才而兴。随着国家基因库建成投用,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578家,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



独特生态体系

  “我们有一流的技术,在中国生产能够保证成本,将来这些科研成果可以造福世人。”马歇尔在谈到实验室设立初衷时这样说。

  珠三角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效能优势,是不少专家、学者选择深圳的动因。近年,深圳在新兴产业协同创新领域搭建了16个专利联盟、147个技术服务平台;至2016年,全市VC/PE机构近5万家,机构数和管理资本总额均占全国1/3左右。

  在深圳,只要有“idea”,就可以一天之内,见到南山区的技术“大拿”,与前海的投资人会面,联系华强北的生产商。

  在深圳,只要有“idea”,从设计到采购再到生产集成,快的话一周内就能拿到样品。这个周期在很多地方至少要一两个月。

  “这是一个不断催生创新活力的生态群落,拥有独特创新生态链和生态体系,‘引力’强劲。”吴思康说,这一体系的形成与深圳一以贯之的市场化道路有关,政府搭好平台提供好服务,市场主导,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

  正因如此,深圳近年商事主体新增量达百万数量级,全国城市居首,年均经济增速近10%。

  正因如此,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正因如此,深圳诞生出“意念控制”无人机、能弯曲的柔性手机、能抵御台风的气膜建筑……各种“异想天开”的“未来”产品,频频“爆发”。

  不久前,从纽约州立大学回国发展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陈长汶认为,因理念、机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深圳在创新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引领区”的远见投资

  2016年,深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国家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47.6%,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6.6%;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49项,增长53.7%。

  “近年深圳培育了93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初现裂变式创新态势。这是一个新起点。”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站在新起点上,深圳往何处去?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2016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10亿美元,研发占比14.65%,超过苹果公司。

  深圳尽管尚未攻入创新“无人区”,但已走向“引领区”。

  马歇尔说,希望最终打败幽门螺杆菌。科比尔卡说,很多疾病需要创新性药物,希望能实现突破。在这些选择了深圳的顶尖科学家眼中,吸引他们的事业是领先的、甚至超前的。

“不仅是成果产业化之地,而是更多源头创新、前沿科技诞生地,这是科学家们对深圳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宝亭说。

  迈向创新“领先区”,政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瓦谢尔表示,对未来有远见的政府,才会去对这些结果未知的科研项目进行投资;诺奖得主实验室,就是政府对未来有远见的投资。

  “迈向创新‘引领区’,需要更多市场化坚持,也需要更多类似‘有远见的投资’。”郭万达说。



内容来源:新华社 

厉害了!这所学校引进了第三位诺尔贝奖得主

深圳新闻网讯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J·Ciechanover)近日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这是继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之后,又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港中大(深圳)任教。

 

校长徐扬生为切哈沃诺教授颁发聘书。


切哈诺沃教授17日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师讲堂”为师生带来“个性化医学的革命:我们能治愈所有疾病?代价是什么?”主题演讲。讲座中,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分享了当今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里最热点的命题: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均在很多随机巧合的因素控制之下,现代医学如何凭借先进的技术发现来研发具有高度精准性的药物,在高度个体化的药物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治愈大部分的疾病?他在讲座中介绍了现代医疗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就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方式的技术发展现状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切哈沃诺教授在讲座中。

在讲座中,切哈诺沃教授首先提到,由于医疗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在逐步递增。尤其在二十世纪,教育,医学成像(例如X光、MRI)和其他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平均寿命出现了奇迹般的提升。他指出,“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目前平均寿命的增长速度去预测未来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我们需要从生活习惯、疾病传播、基因变异、以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来考虑它们可能带来的疾病。事实上,现如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即:癌症,脑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主要都是由上述因素引发的。

切哈诺沃教授回顾了近100年来新药研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们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一些很有用的药物,最著名的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切哈诺沃教授生动地介绍了科学家Felix Hoffman为使父亲免受关节疼痛的煎熬,偶然发现了阿司匹林;Alexander Fleming因为意外地发现细菌无法生长在青霉菌菌落周围进而发现了青霉素。第二阶段被称为是“劳力型的药物筛选研发阶段”。这个阶段科学家主要通过筛选大量的已知化合物来寻找新药。现在我们正进入了药物研发的第三阶段,科学家可以有的放矢的来设计新的药物来选择性地针对一个疾病,或者是一个疾病的不同的亚型或不同的个体型。

切哈诺沃教授在讲座中谈到另外一种令人深思的临床现象。当人们开始接触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时,发现病人会对相似治疗方法产生非常不同反应。因此,为达到更好治疗此类疾病的目的,今后我们必须特别注重个性化治疗方法的研发。其中一类治疗方法是干细胞移植,提取病人自身的干细胞进行培养转化,再重新植入病人体内。这种方法保证最终移植到某个人体内的细胞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细胞。此外,对新型特定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点的基因和其突变的特点来设计出针对这些特异药物靶点的靶向药物。此类个性化药物的研发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比如针对治疗多个基因变异引发的疾病药物的研发是难度很高的,原因是目前我们并不是完全明了其变异的机理。另外,恶性肿瘤基因变异位点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外加新药研发成本过高及所牵涉的伦理问题也额外增加了个性化药物研发的难度。

最后,切哈诺沃教授以美国著名电影明星Angelina Jolie预防性地切除乳房和卵巢为生动的例子,详细介绍了当今世界上精准医疗的4P新概念:1. 个体化/精准化(Personalized/Precision), 2. 预测性(Predictive),3. 可预防性(Preventive),4. 可参与性(Participatory)。

阿龙J·切哈诺沃教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以色列生物学家、化学家。他是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在发现由泛素介导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理方面的贡献。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维持细胞内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与癌症、肌肉和神经疾病、免疫和炎症反应等疾病的发病和加剧有关。(来源:读特 记者 韩文嘉 通讯员 程佩瑶 文/图)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