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人口发展规划曝光:深圳为超大城市,未来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深圳梦 2019-10-07

《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下简称《规划》)近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正式公布。该规划提出,适度增加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和惠州市的人口集聚。


《规划》预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流动依然活跃,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聚集度加大,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全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增跨省流入人口的比重将有所降低。


《规划》提出,要推动城市群人口集聚。其中,广州、深圳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人口向新区、郊区适度集聚,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适度增加佛山、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和惠州市的人口集聚,推动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云浮等环珠江三角洲城市深度融入珠江三角洲,打造形成“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三大新型都市区,加快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深化城市间分工与联系,引导人口有序集聚和流动,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布局。


在培育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城镇体系方面,将加快建设粤东城市群、粤西沿海城市带和粤北城镇集中区,培育若干个城区人口超100万的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城区人口在20-50万人的中小城市以及5-10万人以上的小城镇。


记者发现,《规划》中公布的“全省城镇等级结构(2020年)”显示,到2020年,全省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各有两座。其中超大城市为广州、深圳,规模等级为大于等于1000万人;特大城市为佛山、东莞,规模等级为500万人-1000万人;大城市11座(包括中山、惠州、珠海、江门、汕头、湛江、茂名、韶关、清远、揭阳、肇庆),规模等级100万人-500万人;中等城市7座(包括潮州、汕尾、阳江、梅州、河源、云浮、普宁),规模等级50万人-100万人;小城市56座。(金羊网  记者 唐珩)



【图解】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03-07 


(点击可查看大图) 


全国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如何破题?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主任如是说……

来源:深圳规划国土海洋  2017-08-16


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

地均GDP最高、地域最小的“超大城市”,

深圳的规划和建设备受关注。




如何在规划引领、保障空间上

勇当尖兵、再创新局,

规划国土委也许是这道难题的主要“破题人”。



深视专访


8月15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栏目“玮玮道来(第二季)·委局负责人访谈”环节对我市规划国土海洋工作进行报道。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幼鹏接受专访,在节目中介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等业务。


幼鹏主任接受专访





我们不仅奉上专访视频,

同时还划好了重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380qey9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时间较长,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存量挖潜、增量优化



深圳土地资源紧张,但土地使用效率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就要求转变土地管理使用方式,进入存量挖潜、增量优化的过程


2016年深圳开始了为期5年的“拓展空间 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去年深圳共拆除消化违法建筑1100万平方米、完成了土地整备11.6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39.6公顷,保障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



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按照市委书记王伟中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是当前规划国土委的“头等大事”。


新一轮总规将坚持补短板、保发展,确定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的目标。组团式规划是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的亮点,每个组团都比较完善地配备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轨道交通连接起来,较好地实现职住平衡与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正是这种弹性规划,较好地适应了城市超速发展的不确定性。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约260公里的海岸线是大自然赋予深圳的一座生态“富矿”。作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深圳的海洋事业被国家寄予厚望。目前,深圳围绕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统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海洋经济与科技工作。


在空间布局上,将西部定位成海洋产业集聚区,建立海洋金融中心、南海服务基地等高端服务中心;东部是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同时也将发展为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幼鹏主任在访谈中表示,

深圳将聚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坚持组团式发展格局,

建设完善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营造生态宜居的家园环境,

推动科学有效的城市治理,

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再被国家委以重任,要成中国典范!

来源:深圳发布  2018-02-25 

2月24日,国务院发布2018年2月13日对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科技部《关于深圳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请示》(粤府〔2018〕3号)作出的批复,同意深圳市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文件要求,深圳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按照《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重点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治理支撑力相对不足等问题,集成应用污水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修复、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工程,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文件还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专门的支持政策,形成推进合力,支持深圳市全面落实和实施好各项行动和工程,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


科技部要会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支持深圳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中共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

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


这既是对深圳这座流淌着创新基因的年轻城市的期许也彰显了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的决心。



创新自主研发,打破国际垄断

深圳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在今年1月举办的美国CES展上,柔宇首次对外展示了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建设过程的视频。柔宇致力于打造全球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这里将成为柔宇这家国际显示领域内年轻的“独角兽”级公司深入推行其“柔性+”战略的全新平台。


提到3D传感摄像头,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苹果、微软等国外巨头。随着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在3D传感领域的快速崛起,这一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2017年奥比中光完成了新一代芯片及手机前置3D摄像头模组的研发工作。不仅填补了安卓阵营在手机前置3D摄像头领域的空白,也使得我国微型3D传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为高交会光启展位的众多项目吸引了大量观众


推动引领式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座城市实现持续提升的源动力。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的新征程中,深圳需推动创新能力的再突破,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争取若干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集中力量打造大科学装置群。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创新“星火”加速“燎原”

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代表的创新载体,正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创新“星火”的产业化步伐。


1月初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验室主任唐本忠主持完成的《聚集诱导发光》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深圳大学年轻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晗也忙个不停。在参加年前召开的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时,张晗一口气提交了好几份提案。在一份提案中,长期从事光纤激光器、非线性光学、石墨烯等新材料光电子特性研究的张晗建议,从前沿基础研究角度入手,以材料的革新带动人工智能器件研发,推动广东人工智能元器件开发,促进广东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实现新突破,进而占领全球硬科技的制高点。


而在不久前,张晗所在的科研团队联合深圳市人民医院、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Yihai Cao教授团队,采用非接触式探头超声液态剥离方法,成功制备了高质量二维层状磷烯纳米片,并与抗癌药物一起集成到生物可降解温敏水凝胶材料中,制备出智能黑磷水凝胶材料。在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激光响应优势后,可携带抗癌药物,实现精准治疗癌症。这一应用生物类成果被收录进了今年1月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中。

 


实现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双提升”

2017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预计分别下降4.2%和10.3%,PM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各个生态环境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实现了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的“双提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速体制机制创新。

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来源于好的创新制度。深圳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率先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等法规,出台了《深圳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等规章,印发了《深圳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愈发完备。


早在2014年,深圳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全市第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深圳市发改委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17年,深圳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超过490家,产业增加值671.1亿元,增长12.7%。在高效节能领域、先进环保领域、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计划到2020年,将深圳打造成我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一花引来万花开。在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和创新创业政策引导下,深圳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量。近年来,我市在节能环保产业涌现出众多骨干企业,光是该行业的上市公司就超过50家,并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优势、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及增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在高效电机控制系统领域,拥有汇川、英威腾等;在半导体照明领域,拥有万润、九州、瑞丰、雷曼等;在水处理领域,拥有水务集团、光大环保等;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拥有东江环保、能源环保、格林美、嘉达高科等;在节能环保服务领域,拥有铁汉生态、达实智能、世纪天涯等。


在节能环保服务业,深圳企业优势突出。目前深圳有节能服务公司超过150家,城市综合节能规模、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领域设计开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环保服务业已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业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环保服务的总承包企业,成为深圳绿色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如今,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产业成为深圳新的“增长极”。



绿色公交成深圳亮丽风景

在深圳,只要你乘坐公交车出行,一定会踏上低碳、零排放的“绿色之旅”。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步伐的加快,2017年9月底,深圳公交特许经营企业公交车纯电动化率达到100%。


随着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展顺利。目前,深圳全市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2万辆,其中包括1.6万辆纯电动公交车、1.3万辆纯电动出租车、4.9万辆新能源私家车等。 


针对纯电动公交大巴制定专项运营补贴政策,加快纯电动公交车的推广使用。2017年6月,深圳巴士集团成为了全球第一家实现纯电动化的公交大巴企业。该公司共运营纯电动公交车5698辆,其单车最高行驶里程约48万公里,单车节省燃油约17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0吨。


安全、高效的充电设施,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保障,为此,我市新能源汽车财政扶持政策重点向充电设施建设倾斜,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补助力度。同时,针对停车位资源严重短缺,慢充桩利用率低等现状,试点推广集约性柔性充电堆技术,以快慢一体化的充电设施建设逐步替代原有的快充、慢充电设施分类建设,提高快充电设施比率和使用效率,减少充电设施的土地使用,创新充电设施的建设模式。如南方电网“变电站”加“充电站”模式,深挖现有变电站土地及供电容量潜力,同时进一步促进无线充电设施的研发使用;在应急期间或区域性扎桩区域,引入移动补电机,为电动公交大巴提供多元化充电方式,充电设施的建设逐步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使用效率转变。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大加快深圳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步伐的同时,也让“深圳蓝”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去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无论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

还是以高校为代表的创新载体

正迸发持续的创新魅力

为深圳的初春增添浓浓暖意

创新吧,深圳!

腾飞吧,深圳!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金羊网、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深圳新闻网、中国政府网、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