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下一个战略目标曝光:要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8-03-19 深圳梦
深圳梦 按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截至目前,已获批的有: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作为创新高地的深圳,科学实力却不如北京、上海、合肥?事实上,在科学意义上,深圳在全国的地位并不突出。

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这是深圳首次提出这一目标,被认为是提升深圳创新能级的战略性举措。为此,深圳近年也大举推出了包括引进诺奖实验室、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孔雀计划等措施。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领衔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联名提交《关于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建议认为,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双重意义,并提出从五方面着手加快深圳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集群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各地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举措。除深圳之外,武汉、成都、南京、西安等地也在积极申建。



【两会声音】刘若鹏:呼吁在深圳建立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来源:深圳商报  2018-03-16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

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截至2017年6月,已获批的有: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领衔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联名提交建议,呼吁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左图: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表示,作为“海归”,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科技创造力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 右图:8名在美国打拼的哈佛博士后先后回到安徽合肥的“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崭新的平台上挑战前沿科研领域(2017年8月17日摄)。新华社发


在深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双重意义


这份《关于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前所未有,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建设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提出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提到“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超前布局事关全球未来格局的战略领域,在更多领域实现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赢得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建议认为,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双重意义。↓↓↓

  • 一是从国家创新战略力量的区域布局、国家南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等方面考虑,国家支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依托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所形成的科技创新协同优势,在深圳建设国家南方综合性科学中心,有助于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成果辐射广阔、创新范式自我迭代、在全球创新价值网络中持续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化协同创新区域。


  • 二是能有效发挥深圳改革开放前沿、市场机制完善、新兴产业发达、创新创业活跃的优势,以产业创新牵引技术创新、带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孵化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产业。


五方面着手加快深圳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集群建设


建议指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粤港澳三地高端创新资源,结合深圳本地区的学科基础布局一批前沿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推动在信息通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深海探测等领域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学科集群。


具体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议支持深圳建设多层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深圳以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重点方向和优势领域,稳步推进已先行启动的未来网络实验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列入国家规划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拓展设施、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支持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基础设施、人造生命设计合成测试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建议支持深圳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国家战略,建议参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模式,恳请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委与深圳建立部市会商机制,“十三五”期间在深圳具有优势或未来重点发展领域,筹建若干个部市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深圳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为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建议支持深圳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深圳集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前沿基础研究力量,近年来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型院校、科研机构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强度的投入,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及研究基础。希望在国家实施“十三五”科技规划的过程中,支持深圳更广、更深地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进一步发挥深圳在科技和产业结合发展上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四是建议支持建设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支持深圳建设一批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大学,促进高教提质增效,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协同能力。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系统提升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五是建议支持深圳在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深圳全球遴选和发掘前沿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企业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科研资助制度。完善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制度,在申请永久居留、延长居留期限,办理人才签证、过境免签、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构建便捷高效的创新要素出入境通道,提升与全球创新网络节点的交流可达性。加快深圳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增加洲际直达航线,开通更多连接硅谷、以色列等创新活跃地区的国际航线。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优化科技创新企业非贸付汇办理流程;下放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业务权限,实施科技研发耗材零件进出口、技术展示设备实施保税政策等贸易便利化措施。


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基本成型

多地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创新跑出“加速度”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8年03月15日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获悉,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系基本成型。从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到产学研融通创新,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到打造双创“升级版”,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的路线图已经明晰。两会代表建议,落实科研人员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提高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平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基础科研能力是决定科技创新能“走多远”的关键。国家实验室建设主要瞄准的就是重大基础科研问题。有代表表示,国家实验室对重大基础研究、原创性科技突破起带头、示范和推动作用。需要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尽快推动国家实验室挂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领域我们现在可能是领先的,如果在等待挂牌的过程中把时间浪费了,可能就会被别人超越。希望我们能够一鼓作气,尽快建成第一批国家实验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说。


  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8日在北京代表团开放团组发言表示,融通创新比以前的产学研结合、产学研协同更进一步,将多主体、全要素、各环节的创新通过创造性融合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创新和激励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对于释放创新活力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这讲到我们心坎里去了,过去我国的科研政策没有完全解决好‘重物轻人’这个问题。如今,科技人才的投入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落实以人为本、可操作的科研活动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王建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各地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举措。截至目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先后获批。而武汉、成都、南京、西安等地也在积极申建。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安徽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容川表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综合型国家科学中心包括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群。


  王容川表示,安徽省为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出台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方案,并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则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2018年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建设的关键一年,在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将积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新能源国家实验室。


  “各地竞争非常激烈,武汉也正在积极争取。希望得到有关部门批复,尽快跻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8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能成为下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将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王建宇表示,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科技领域、最全的学科方向,这几年,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走到了国际的最前沿。“但是如果按科技资源人均去算,还是不高。与国际先进国家在科技上的人均产出比仍有差距”。王建宇建议,国家在科技投入上要充分瞄准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战略目标,确保已经领先的战略领域进一步拉大领跑的距离,对有望突破成为领跑的领域尽快实现突破领跑。(记者 班娟娟 孙韶华 吴黎华 实习生 左翰嫡

  

深圳缘何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

来源:深视新闻  2018-01-30


       进入新时代,深圳明确了下一步持续创新的新目标、新布局。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这个目标意味着什么,它对深圳的发展有何意义?

        “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深圳首次提出这一目标,被认为是提升深圳创新能级的战略性举措。外界对此高度关注。
        过去一谈深圳创新,都会强调“产业”二字。但在科学意义上,深圳在全国的地位并不突出。北京、上海、合肥、南京、西安等一批城市的科学实力远在深圳之上。中国已建成的22个大科学装置中,也没有深圳。此次深圳市委全会直面这个问题,并着手系统性地来解决。

        深圳提出 “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等于财富”往往意味着科学分享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有些事情必须自己干。第二中国开始着手布局面向2030年的一批重大专项,深圳不能错失战略机遇。第三投资巨大的科研设施,建好仅仅是开始,用好才是关键。有些科学领域需要与产业互动,才能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转化。深圳在“建好”与“用好”上都有比较优势。
        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是深圳对创新规律的清醒认识。人们无法用计划经济思维来试图准确判断,哪一种创新活动能结出累累硕果。但是把更多优质的创新活动汇聚在一个地区,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深圳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的原则非常明确:战略必争、重大关键、前瞻引领、切实可行。深圳提出:一是继续建设好大学,引进大机构,争取大项目、打造大装置。二是新业态新模式抢先发力,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阵。三是整个城市空间体系,要围绕创新生态这一核心概念,重新优化。

        科技不仅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实力与意志的比拼。应该说,深圳建设这个“中心”,是为国家担责,为企业服务的应有作为。也唯有如此,深圳才能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深圳商报、经济参考报、深视新闻


相关阅读:

深圳书记拍板启动:深圳创意设计学院+国防科技快速响应小组+脑科学院+海洋科技

重磅!深圳抢赢北京成都,将攻克癌症!诺奖得主“DNA之父”终于落户大鹏!

深圳高级炫富!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告诉你:顶级科学家为何青睐深圳?

深圳放大招!诺奖得主到深圳建实验室 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

深圳拿下17所985+1所211+6所香港高校!2018科研经费支持名单曝光

南科大,这下要全国出名了!南科大刷爆了大学排行榜······

给力!15只“孔雀”结队飞来深圳,60%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