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最牛“独角兽”孵化器诞生:中国前 20 名占4家,一家刚刚上市!

深圳梦 2019-10-07

平安好医生5月4日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是2018年首家港股发行的“独角兽”企业,也是今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的IPO,市值近600亿港元。


5-4日,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平安好医生在香港挂牌上市


随着平安好医生的上市,人们的眼光开始关注中国平安,其实,它已变成为一家“独角兽”孵化器!


2018年初,科技部发布了 2017 年中国独角兽名单,前 20 名中,中国平安占四席,尤为引人注目。这四家独角兽分别是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平安好医生,估值总额已超过 400 亿美元,堪称金融圈最强孵化器。

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中国平安 2017 年报致辞中指出:“我们不断利用丰富的场景打造科技的成熟应用,并集成为核心科技能力向社会输出服务;经过多年培育,科技成果逐渐凸显,孵化出多个科技创新平台。”这道出了中国平安孵化独角兽的秘密:有强大的创新实力,更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孵化独角兽创造了良好环境。

中国平安执着于创新,过去十年累计投入 500 多亿元研发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创新科技,已拥有 3030 个专利。马明哲曾表示:中国平安每年会将业务收入的1%用作科技研发支持。中国平安体量巨大, 2017 年总收入 8900 多亿,这意味着中国平安用于科技研发和创新的资金将近 90 亿,超过绝大多数国内金融企业的研发投入。


平安集团孵化四只独角兽

四大独角兽长啥样?

四个独角兽长啥样?


目前,平安已建立起“金融+科技”驱动发展的业务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开放市场”完成资产与资金的链接,落地了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等多个金融创新平台。


平安四家“独角兽”公司中,“年龄”最大的陆金所成立不到7年,“年龄”最小的平安医保科技成立不到2年,强大的孵化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这几家公司经营和估值情况如何?平安如何快速、批量孵化“独角兽”公司?还有哪些准独角兽企业正在孵化中?此次交流会上,平安管理层也一一揭开面纱。


据平安2017年年报披露,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投后估值已分别达到54亿美元、88亿美元和74亿美元,加上2016年估值已达185亿美元的陆金所,四家科技“独角兽”估值总计超400亿美元。


截至2017年底,四家科技独角兽的经营情况如下:


陆金所控股:2011年9月成立,平安集团旗下一站式理财平台。控股资产管理规模达4616.99亿元,较去年初增长5.3%;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去年初增长96.7%;并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平安好医生: 2014年8月成立,运营着全国最大规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生态系统。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超1.9亿,2017年底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融资,规模为4亿美元,投后估值54亿美元,并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平安医保科技:全称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成立,为医保、商保、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乃至C端用户提供一揽子智能化解决方案。平安医保科技提供的智能控费和经办服务已覆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和8亿人口。


金融壹账通:全称上海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12月成立。是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截至2017年末,金融壹账通已为468家银行、1890家 非银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全年征信查询量超9亿次,同业交易规模破10万亿元。


平安不仅建成了一系列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平台,且部分核心技术已对外输出。


还有哪些“准独角兽”?


除了上述四家独角兽,平安旗下还有不少科技公司:


平安金融科技


平安壹钱包


平安好房


根据平安集团首席运营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的表态,平安对这些科技公司的发展路径保持开放态度,成熟一家推出一家。


独角兽“炼成”三部曲


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认为,不仅技术公司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浪潮,传统金融公司也应该参与,参与的核心要素包括:一是要有资本实力进行研发;二是要有很好的客户群基础;三是要有足够丰富的场景和足够丰富的数据;四是要有战略人才;五是要有前瞻性。


据介绍,平安集团过去十年科技研发投入费用约为500亿,2017年投入了70亿元,未来十年每年会将收入的1%投入到科技研发中,按照目前趋势,至少会投入1000亿元。


即便有了钱,在陈心颖看来,公司怎么做科技投入,怎么挑选新业务,怎么孵化新业务,也非常有讲究,不是随便乱投。


在她看来,科技投入主要围绕两个目的,一是服务主业,二是输出科技,建立增长新引擎。公司目前聚焦五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安全。


在孵化新客户业务方面,则要遵循五大原则四大阶段:


五大原则  


1.有入口。例如平安选择医疗生态圈,要抓住医保和商保的入口。


2.有门槛。要有一定技术含量。


3.有规模。陈心颖说,平安选的每一个业务市场潜力都非常大。


4.有价值。陈心颖认为,真的要通过技术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平安为200多个城市服务,平均可以帮每一个城市节省10%的开销,这是带来价值的。


5.可复制。这些技术和业务模式要能够可以复制到很多城市,甚至有一天可以复制到海外去。


四大阶段  


这些新兴公司的成长大抵都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平台,


第二阶段是聚集流量,


第三阶段是提升收入,


第四阶段才是盈利。



陈心颖说,虽然每个公司所处行业不同、切入点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但都会跟着这四个阶段去成长。


平安表示,未来十年将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将创新科技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深度应用于传统金融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打造发展新引擎。


“平安系”孵化器


其实,除了孵化科技类公司,平安作为一家金控集团,投资触达的领域十分广阔,涵盖各行各业。投资案例中,既有上海家化、汽车之家这类战略投资,也有云南白药、工商银行这类财务投资。


据了解,平安旗下设立了一只创新投资基金,该基金主要关注那些引入新技术、新概念和新模式,解决人的现实需求的创意、产品和企业,尤其重视科技与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电子商务、消费与金融,以及健康医疗服务等领域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


目前被该基金投资的公司包括:明星衣橱、华尔街见闻、蘑菇租房、博车网、携车网、车惠网、百变悟空、云顶科技、乔布简历等等。


有业内人士评价,基于平安自身丰富的投资经验,在“医食住行”与互联网科技的结合处,“平安系孵化器”随时可能产生出新的“独角兽”。


据证券时报数据中心统计,中国平安近10年在A股上市公司中的投资几乎涵盖了各行业龙头。



30年的“懂” 解码平安独角兽乐园 

来源: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  胡艳明/文


你是谁?未来呢?中国平安一直在试图懂你,并尝试给未来“画像”。

懂你的需求,你的存在;若干个你的需求与存在组成了生态圈,其关乎消费场景;亦重构了新时代商业模式;未来的模样也在平安逾2万名研发人员之脑海里隐现。

或许中国平安自身就像一个“懂你”的另类独角兽。欲屹立AI时代潮头、三十而立的她,因为“懂感恩、助未来”,加之天生“禀赋”——DNA中携带危机与创新意识,左手体制机制,右手人才文化;靠“竞争中求生存,创新中求发展”12个字一路走来;

从1988年的那个春天,从13人的小舢板“走成”170万人的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巨轮。

用行动“懂感恩”:2017年,平安成立教育公益理事会,将司庆日定为“平安公益日”;连续十年支教,帮助愈30万偏远农村孩子圆“读书梦”;启动百亿“三村建设工程”。

借科技“助未来”:科技部公布的前20位独角兽名单中,中国平安就占了4席; 中国平安更被业界誉称为“独角兽乐园”。5月4日,独角兽之一的平安好医生(1833.HK)在香港挂牌上市,开盘报57.3港元/股,较招股价涨4.56%。

问及这样的结果,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笑而不语,一旁的平安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说:“其实不意外,更多的独角兽正在孵化的路上……”

办公空间位于深圳平安金融中心111层,时常高瞻远瞩的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执行官李源祥相信,未来市场上很多主体,像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接受平安提供的平台服务。他告诉经济观察报,基于此,平安去孵化一些平台公司,诸如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然后将平安的技术放在这些平台上,供市场使用。该市场不局限在中国,也可以在全球。

若干年前,平安创始人马明哲直言,21世纪中国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强大的国家背后,必然有一群非常优秀的、令人羡慕的公司在支撑,平安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全球经济格局剧变的当下,这种渴望几成事实。2017年,中国平安名列《财富》 世界500强第39位、《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 2000强第16位,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今天,中国平安一系列“AI KY懂你”解决方案又开启了智能时代的商战新篇。挖掘数据“金矿”的她就像一位“增长黑客”——不断吸引客户、并激活用户,使之产生依赖,满足其需求。当别人在适应新技术与新平台时,平安却在输出新技术,赋能产业,成为生态圈平台。

平安如何“懂你”?不妨走进这个独角兽乐园,看AI时代领跑者怎样“画像”。

30年的“懂”

平安姓什么?从出生那天开始,她就知道——“要成为改革的产物而非改革的对象”。这是她懂“你”、懂市场、懂科技趋势的前提;十年一大步,三十年三大步,步步为营。

其时,给中国平安“发”执照的原国务院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告诉马明哲,平安是改革的产物,不要成为改革的对象,不要去复制别人。“是啊,如果没有蛇口特定的改革环境,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平安不可能拿到牌照。”孙建一对经济观察报说。

马明哲曾说,平安以改革者试验者的身份,先天承担的使命就是探索新发展模式,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蛇口精神”赋予平安人特有的基因——“开拓进取、不怕挑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勇于创新是平安的象征与生命。

这种历史先天性,使得平安天生“不安份”与“不一样”。

彼时,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告诉媒体,强烈的危机感已成平安文化的DNA。30年来,平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平安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来自于面对市场瞬息万变、优胜劣汰的深刻危机感。

 “竞争中求生存,创新中求发展”是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批准设立平安时附赠的题词。旨在打破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建立真正的市场机制。这12个字诠释了平安30年来的成长历程。在刘鸿儒看来,平安的生存之道,就必然是竞争,开始是和国企竞争,后来是和外资竞争,到现在是全方位竞争。

“姓社会!”企业性质则是平安的另一种先天性。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的“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于1988年5月27日;虽然分别于2004年6月24日、2007年3月1日在H股、A股上市;但其对什么是“最优股权结构安排”早已埋下伏笔。

按照刘鸿儒的话说,平安一成立就设计成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步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不仅引进了外资,还让创业优秀员工获得了股份。当年以马明哲为首的那群年轻人之蓬勃生机与活力,包括创业激情,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平安是一家名符其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按国际资本市场的说法,平安是一家社会性的公众上市公司。”盛瑞生说。

放眼现在的平安,其作为一家集团整体上市的企业,股权分散,且全流通,其中60%是内地市场流通的A股,股东有中央汇金、社保基金等,40%是香港市场流通的H股。中国平安目前单一最大股东是泰国正大集团,深投控是第二大股东,其持股比例分别为9.3%和5.3%。中国平安在上交所及港交所上市招股说明书中也明确“公司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在平安内部,马明哲曾多次说过:“平安姓社会,属于全体股东。管理层就是打工仔,我们不为某一单个股东服务,而是服务于全体股东”。

不过,“管理层希望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作为中国平安的创始人,马明哲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打工仔’。”平安方面称。

回眸平安三十年发展创新路,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即:体制机制、文化人才、战略执行。“三个关键词”与“两把魔尺”似乎构成了平安的管理坐标系。

平安总经理任汇川曾告诉经济观察报,没有人才玻璃天花板、“中西”不分的平安有两把尺子——“绩效导向与集团价值最大化”。这两把“魔尺”引导中国平安不偏不倚,一步步通往既定的战略目标。

机制体制而言,平安高管说,公司有一套业绩导向、结果导向的问责考核体系,并建立了一个迅速纠错的创新机制。平安从创立初期,就构建了“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每一个业务单位都有一整套完善的问责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设置上都要贯彻“与自己比、与市场比、与同业比”的三比原则。

不仅于此,据悉,平安还建立了内部错误检讨和纠正的创新机制,有助于公司避免因错误问题长期堆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在纠错的同时,我们也持续关注市场最新动态,持续创新,抓住机遇。我们成立创新中心、设置首席创新官等,均旨在保持创新活力。”。

文化人才方面,平安的逻辑在于,文化是土壤,人才是种子,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将种子变成茂密的森林。平安文化的核心是危机感和包容。“危机感是平安创新的持续动力和方向。平安管理层中60%来自海外,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同事在一起愉快工作、精诚协作,有成就感,这得益于平安简单、包容的文化和良好的团队合作。”平安称。

至于战略执行,平安方面解释,公司一直坚持战略先行,战术突破,要求与时俱进,确保领先。与此同时,平安也一直在锻炼自己的执行力,宁可二流的战略,也要一流的执行。平安关注因果关系,与其他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敢于投资未来,宁可多花钱,不能走错路。

当然,“30年来公司的发展很不容易,经历了很多曲折,也走过弯路,付出了一些代价。创新并无先例可循,不可避免要犯错,关键是知错并快速纠错。”平安称。

强大执行力,懂市场、懂趋势;30年来,平安一边快跑,一边变革,尤其后半阶段。如,过去15 年,平安的总资产、净利润实现近30%的复合增长率。

如此平安速度,让业界侧目与深思。站在深圳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之顶层上顿悟平安模式,能否找到答案?那118层,600米既是深圳的新高度,亦是平安的新高度;高度之外,还有深度与厚度。即“创新发展高度+基业内涵深度+公益责任厚度”。

现在,无论从哪个纬度去看平安三十年,都能发现——一家公众企业给时代或行业留下的烙印与标签,包括思考。这是为什么?

三个十年的故事

名曰“平安”,其实“折腾”。

“平安永远在创业。”马明哲在“关于公司精神的内部谈话”中表示。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进攻的勇气,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这个平安就不平安了。

结果呢?按照任汇川的话说,平安这30年不仅发展速度极快,质量也极高。近年,平安的利润年化平均增速达29%,税收贡献的年化增长速度是32%。每1000个中国人里约1.1个人在平安工作,每10个中国人有1.1个人是平安的客户。别小看这两个“1.1”,若干年后,它可能会极数增长。

如任汇川所言,平安转型科技的过程中,可以把业务收入含金量做上去,将资本消耗降下来,以提升效率。以医疗健康板块为例,其未来增速会很快。若发展顺利,届时也许可以重演过去保险和金融增长的故事。

马明哲在平安2017年报致辞中指出,平安每十年上一个台阶,先后经历了“探索现代保险、搭建机制平台”,“专注保险经营、探索综合金融”,“强化综合金融实践、探索‘金融+科技’”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平安都有创开先河的故事。

第一个十年的主题是“现代保险和建机制”。1994年,中国平安率先引入个人寿险营销体系,开创中国个人寿险业务先河。签下寿险第一单。1994年,中国平安引进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两家外资股东,成为国内首家引进外资的金融机构。

对啊,“是平安将传统寿险引进了中国市场。”孙建一告诉经济观察报。他说,之所以首选寿险,是因为平安分析当时整个保险市场后,发现寿险发展空间更大。平安如果只做产险去与PICC竞争,不仅网点布局不够,资本亦不够。要生存,怎么办?于是寻找突破口——它就是寿险。“包括当时一系列营销体制都是平安做的,后来业界反过来学平安。这十年,实际上还是危机意识和创新驱使平安不断变革。”

“探索综合金融”是平安第二个十年的主线。其标志性事件诸如,2003年2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三家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试点企业之一,其他两家是中信与光大集团。2003年12月,中国平安获准收购福建亚洲银行,银行业务由此正式开端。 2004、2007,H股A股IPO。2006年5月,中国平安全国运营管理中心在上海张江投入运营,成为亚洲最大的集中运营平台;2006年7月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之后更名为平安银行。

也许是巧合,平安正式注册成立集团之日恰是“情人节”。潜移默化中,这是否给平安贴上了“懂爱”的标签?诸如爱客户、爱员工、爱股东与爱社会,与之对应的则是四种责任。孙建一告诉经济观察报,30年来,平安一直在履行这四大责任。

怎么爱?如何履行爱的责任?

深谙“综合金融”之道的马明哲曾在2009年平安寿险高峰会致辞中说,客户需要一种能节省时力,以最便捷的方式,按照客户切身的需要,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这些,只有综合金融才能做到。” 而今看来,当年的综合金融颇似今天的泛金融消费场景概念。

“庞大的网络、清晰的战略、优秀的文化、强大的平台”被马明哲视为综合金融的成功四要素。以平台搭建为例,其是平安加快推进综合金融实践的保障。这些战略思考得以体现在“平安一账通卡”上。那张卡片承载了保险、银行借记、证券、基金、医疗保健、紧急援助等诸多功能……平安的前20年,可被定义为探索“综合金融”道路的20年。

不过,与综合金融相伴相生的风险亦不容小觑。

正如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目前箭在弦上;加之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监管趋严。平安何以应对?

“这对平安是好事啊,市场秩序越规范对大体量企业越好。”孙建一没有回避敏感话题。他说,打擦边球发展的时代过去了。企业经营过程中,须把握好“规范”与“不能制造风险”两个原则。

这里,可圈可点的是,重视公司治理的中国平安作为沪港两地上市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践行国际化标准的公司治理。平安作为金融控股集团,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意见,实行“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经营运作模式,集团不经营任何具体业务,仅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对金融子公司的投资控股实现管理职能。

其实,“对平安专业子公司而言,其执行的是双重监管的防控风险标准,即集团管控+行业监管。”盛瑞生说。

原来,平安建立了符合监管机构要求、匹配综合金融战略,全面、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即是被马明哲形象概括的“215风控体系”。

具体而言,2是指双重管控,集团与专业公司双重稽核、审计、内控管理。5是指五大风险管理支柱,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支柱、资产质量管理支柱、流动性风险管理支柱、合规操作风险管理支柱、品牌声誉管理支柱,通过这五大支柱从上到下、端对端联控风险。1是指严格的防火墙,不同专业子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强化风险管控。

更甚者,平安在风控领域的探索还触及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智能化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自动抓取,包括信息的自动汇总、自动分析,不仅覆盖了所有风险类别,还覆盖了全部流程。

安全风控底线下,也许得益“科技+综合金融”的优势及前期铺垫,在第二个十年,平安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尤其在第三个十年之后。

时间线拉至第三个十年,主线由“探索综合金融”升级为“探索金融+科技”。其典型大事如,2012年陆金所成立,平安开始布局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2017年,中国平安市值突破万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保险集团第一,全球金融集团前十,品牌价值在多个国际评级中位居全球保险业首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盛瑞生说,30年来,平安从传统金融走向“金融+科技”的双驱动,“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则是平安的未来愿景。

这个未来看得见摸得着。平安方面解释,未来十年,公司将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将创新科技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深度应用于传统金融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打造发展新引擎。

即便是现在,科技也令传统金融受益颇多。平安82%的客户同时是互联网用户;人均使用平安 2.2 项线上服务。“科技可以帮我们获客。”盛瑞生说,如平安2017年度新增客户4630万,年底累计客户1.66亿。而4630万客户中,从互联网科技平台迁徙的占比40%。

“这个占比增长越高,获客成本越低,经营成本也越低;客户的粘性越大,客户贡献的利润就越高。”孙建一告诉经观察报。在他看来,传统业务更能体现金融科技的支持,如寿险业务员展业问题。平安现在做的科技支行,其功效较传统银行网点提高4至5倍。

如此,十年一个台阶,稳扎稳打,不只是强有力的执行,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下,还前瞻性规划与布局。这使得平安比较平安——其独特的综合金融难以被同业复制;而智能时代来临之际,蓦然回首,发现平安已跻身科技业潮头。

看,AI时代的画像者

 还是一个“懂”字道尽中国平安的光荣与梦想,亦道出马明哲的“科技心”。

马明哲曾说“赢科技者赢未来”。平安这位领航人熟谙“人”之道:不同时期用不同的人;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股东;始终先人一步。

在第三个十年,平安悄然埋下了“独角兽乐园”的伏笔。它既是一种“因与果”的水到渠成,也是平安“把握国家政策动向,跟随国家的战略发展,且超前布局”的时代使然。可以用三个字去描述——“懂时代”。

2017年报中,平安科技业务由2016年亏损38.03亿元到2017年的盈利37.71亿元,对集团的利润贡献占比16%。“未来,科技业务的利润贡献比将持续提升。”任汇川说。

话音甫落,平安的“独角兽乐园”亦崭露头角。2018年3月,科技部公布的前20位独角兽名单中,平安占四席,如陆金所、金融一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

不经意间,驻足AI时代的我们,看见今日平安正在领跑AI潮流——也许会一时恍惚;那刻,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五大核心技术的平安更像一家科技公司。

 “在人工智能领域,平安已经积累了30年的业务数据,覆盖8.8亿的人群,人均3300个字段信息,近80%的客户可进行画像。”平安方面称。

具体如何操作呢?据了解,通过大数据加上AI技术,平安从认知AI、预测AI、决策AI出发,输出一系列“AI KY懂你”解决方案,全面助力业务发展。

智能时代,数据为王;数据“喂大”了所有的智能。智能的本质是识别,其关键在于场景落地。平安的“AI KY懂你”解决方案,旨在于数据基础之上,给你画像并定位,主动识别你的需求——然后,定义市场,提防隐私边界的同时,走进你的现实世界。简言之,获客,优化成本,扩大规模。但,似乎不只是这些——

站在30年的历史时点上,马明哲强调,平安利用科技提升自身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以外,逐步开始将这些领先的科技走向社会提供服务,形成新的利润来源。其潜台词是,为社会输出科技能力,为产业赋能。而这可能是一家科技型企业迎接新时代的正确姿势。

看,而立之年、懂未来的AI时代画像者如何在下一个十年奔跑。

 “懂时代”不只体现在经济趋势上,还有家国情怀;不只是财富的创造,还有财富的奉献;更是一种“商之达者,兼济天下”的责任。马明哲认为,企业之本分,是做大、做强,拥有反哺社会的能力;企业的境界,在于用自身的能力为国家、为民族撑起众安道泰的一片天。

马明哲说,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而国与国之间孰强孰弱,本质也在于国民素质与文化的竞争。或许,智能时代的关键词最终是种回归:如何将科技符号变成场景落地的文化符号。“懂时代、懂客户、懂未来”的平安正在探索这一重塑文明的大数据文化。

不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平安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可能崎岖漫长,但别无选择……这或是30岁的她“谙世情”、“更懂你”的历史密码。


关于平安科技

平安科技是平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运用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安全等前沿科技,为人们打造全新云生活。对内,平安科技是平安集团的高科技内核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开发并运营集团的关键平台和服务。对外,平安科技以智慧科技为手段、以智造未来为蓝图,向全行业赋能科技能力,将国际权威认证的技术能力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场景业务中。目前,平安科技已经在金融、医疗、教育、安防、农业、娱乐等领域形成云生态圈,积极践行科技改变生活的企业理念。

超过 4000 名专业IT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组成的高级研发团队,为平台的运营稳定和可靠,提供了专家级的技术保障。目前所建立的云生态圈已经承载过 4 亿的互联网用户。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