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下一件“国家大事”要来了!
“房住不炒”,“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深圳新政出台:单位不能购买住宅;新供应用地的商务公寓只租不售,新政后购买的商务公寓5年限售;新政后个人购房3年限售;离婚2年内买房,实施差别化按揭政策。
……
深圳楼市已进入了观望状态。
未来深圳房价涨跌已不再重要,而比房价更重的一个大事件要来了!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指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引爆了比房地产可能还要重要的话题。
中国从高生育率到超低生育率仅用了10年,老龄化的速度全世界最快,生育困局亟待破解。辽宁、广东、上海等地纷纷出台二孩鼓励政策,然而人们还是表示不想生,辽宁拒绝生二孩的比例达80.3%。目前的深圳政策有:只有对深圳独生子女每年奖励1920元。专家表示应彻底放开生育,梁建章认为,这一宣示的背景是,长期超低生育率的后果正在加速呈现: 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人口负债,他建议用GDP的2%-5%奖励生育。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在全国面前率先翻了牌!日前发布文件提到:
对二孩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
据说最高奖励20万!!
深圳生育情况如何?
深圳市每年新生儿数量:
2009年15.8万
2010年16.7万
2011年18.1万
2012年21.3万
2013年20.7万
2014年21.23万
2015年20.04万
2016年23.1万
2017年24万
……
未来深圳市政府是否会奖励生育,尚未可知。不论如何,生育成本高昂仍值得关注,目前看起来每年新增新生儿不少,但谁敢说未来五年呢?但从已公布的“二次房改”,可能让有二孩家庭,住人才房、安居房、保障房人群受益。
尽管深圳近两年,新生儿增长速度放缓,但每年仍维持在20万人以上,将直接导致学位紧张。
为此,据深圳教育部门测算,预计到2020年,深圳小一学位预警缺口将达到4.95万个。
看看2018深圳市新建学校数量,南山区新建了7所学校,缺口最大的龙岗、宝安区建的学校数量远远不够。
2018年深圳中小学新建、投用至少20所!
有你家对口学校吗?
深圳,一直以来都是以教育为重
每区都有属于自己最骄傲的教育资源
但近些年,人口越来越多
一批批新的学校也建设起来
2018年,又将有至少20所学校将正式开学
你家附近有新学校吗?
龙华区
据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介绍,2018年将增加11160个学位,今年龙华将有6所新学校开办招生!
由市政府和区政府投入近5个亿、按高标准打造的全寄宿高级中学;设普通高中24班,新建普高学位1200个,预计今年建成开学。
该校选址于龙华街道民清路西侧、龙环一路(东环一路)北侧,紧邻民清路和红华路,建筑总面积53611平方米。
龙华外国语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街道,紧邻龙华中。
项目周边道路交通状况良好,西侧紧邻玉龙路,东侧紧邻金龙路,同时,玉龙路为30米城市次干道,东侧金龙路和北侧八宝街为支路。
鹭湖外国语小学位于龙华区科技文化核心片区,南临博强路,西接求知一路,座落在三大高端花园(懿花园、金地天悦湾、招商观园)交会处。
学校总用地面积约122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173平方米,设置约36个班,共计约1620个学位,计划2018年9月开始招生。
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位于龙华街道东环一路与梅龙路交会处,为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总用地面积约2792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6794平方米。
设置约72个班(其中小学48班,初中24班),共计约3360个学位。
和平实验小学是龙华区第一所按照新标准设计建造的学校,学校占地1.4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
建制36个教学班,1680个学位,项目总投资约1.45亿,预计2018年7月底建成交付,是龙华教育重点打造的一所公办学校。
深外龙华校区选址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办事处玉龙路与八宝街交汇处,分为60班九年一贯制公办部和54班十二年制国际部两个校区;
总用地面积为59849.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39969.90平方米,总学位为4230个,拟招教职工480人。
龙岗区
根据计划,龙岗区将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0所,其中,改扩建学校9所,新建学校21所,共计新增 40450 个学位。
36班小学,1800个学位。用地面积18996.51㎡,总建筑面积28546㎡。位于龙岗街道五联社区。
45班九年制,小学30班,1500个学位;初中15班,750个学位。总用地面积29213㎡,总建筑面积40016㎡。位于宝龙街道同乐片区。
位于清风大道南侧、翠宝路北侧,东侧临近宝龙一路。占地面积约4.3万㎡,拟规划建设72班九年一贯制学校。
72班九年一贯制,小学48班,2400个学位;初中24班,1200个学位。用地面积31532.1㎡,总建筑面积52440㎡。位于龙岗街道新生社区。
原规划为30班小学,1350个学位,拟调整为45班九年制,2250个学位。用地面积22000㎡,总建筑面积34400㎡。位于坂田南片区虎山路东侧。
南山区
南山区是深圳市新建学校最多的一个区,完成了11所学校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其中新建7所,改扩建4所,新增学位1.4万个。
南外集团科华学校
南外科华学校是华润大冲配套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由华润代建,位于华润城中央;
规划办学规模60个班,有初中36个班,小学24个班,占地面积35655平方米,建筑面积54215平方米
望海小学
望海小学地块位于南山后海片区,科苑南路与招商路西南角,占地面积14602㎡。
望海小学,1个6层的教学楼。根据了解,望海小学是2018年招生。
南山二外教育集团海岸小学
更多学校:
南外集团高中
南外集团滨海小学
南外集团科华学校
港湾学校
南油小学
罗湖区
罗湖区“十三五”教育规划,区域计划新建5所中小学,缓解泥岗、草埔、插花地、莲塘等几个片区学位压力。
插花地一中
学校工程预计2018年3月完工,2018年9月正式开学投入使用。
该校将争取用4年打造成区级名校,5年跻身市级名校,10年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校,成为“身品智能最优发展的人才摇篮,实力荣誉迅速凸显的品牌名校”。
更多学校:
罗外高中
银湖一小
银湖二小
大鹏新区
到2020年,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500个以上,新增高中学位3000个以上,幼儿园学位保障率保持100%。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溪涌社区洞背片区,西靠青山,南临大海,为一所新建的全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项目建设累计投资将达到6.09亿元。
宝安区
宝安区则将实行教育财政优先,到2020年,新增中小学学位6.4万个。到2020年,新建21所学校,改扩建17所,规划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国际(化)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2万个。
坪山区
坪山至2020年,新增4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小学2所,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改扩建5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学位18042个;新增1所普通高中;新增2所职业学校。
近期则将大力推进深圳市第九高级中学、第二实验学校等名校建设。
光明新区
到2020年,新建红花山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等8所学校,改扩建公明二小、玉律小学等8所学校,新增中小学学位约2万个;新建幼儿园20所,新增幼儿园学位约7200个,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60%以上。
看完这些学校的规划
是不是对深圳的教育资源充满了信心!
其实,根据深圳教育局规划,
明年和后年还将有更多学校建成
“上学难”将不再困扰每一个深圳人!
来源:深圳攻略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谈二孩政策:
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张一琪
一到周末,看看各个商场儿童游乐园里面的小孩子,咿咿呀呀,蹦蹦跳跳,虽然吵闹,但是看着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和散发的朝气,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即使有再多的不快,也会暂时一扫而光。孩子是天使和开心果,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但是如今生孩子却成了一件吸引全社会关注的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被列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少生了4亿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即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17年新生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
为促进人们生育,最近,许多省份在其人口规划中透露要制定政策鼓励生育,社会上要求全面放开生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网友似乎不是很买账。尤其是在城市,生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从出生到上学,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孩子在上学之后,一个暑假的兴趣班就要花费数万元。因此,在城市生活的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要孩子。
但低出生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开始不断显现。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家庭自觉,还应该制定更为完整的体制机制。说白了,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为保证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地,有些省份都表示要在鼓励生育上制定政策,这无可厚非;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要把政策落到实处,而不是画饼充饥。要让适育夫妇切实感受到政策福利,提高生育意愿。
为此,应健全社会保障,让“不敢生”变为“敢生”。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孩子,是因为生不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有点超过年轻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如果政府能够在这些方面建立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公共社会保障,那么对于消除年轻人生育顾虑将会产生正向影响。
生育孩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不想生育只是很多人面对巨大现实压力而被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依靠庞大的人口红利实现了大发展,而面对低生育率,政府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孩子是国事还是家事?
作者:梁建章 黄文政
2018年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这一宣示的背景是,长期超低生育率的后果正在加速呈现: 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人口负债;随着老年人口加速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部分省份的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则远低于预期;随着育龄女性数量的快速萎缩和年轻人生育意愿节节走低,出生人口更是面临雪崩。
在这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将“生娃”视为国事,其实反映的是官方对低生育率危机的焦虑以及有意采取切实举措来应对这种危机的态度。这种认知和态度难能可贵。
然而,对于“生娃是国事”这种说法,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负面的评论。比如:“韭菜不够割了,所以要大家多生”、“我连结婚都不敢,你跟我说生孩子”、“六个钱包买房,哪有钱生孩子?”、“多生孩子,为国接盘吗?”
这些负面评论反映了鼓励生育政策面临的巨大困境。实际上,中国社会早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经济社会条件和民众观念都一时难以适应多生的呼吁。而之前严苛的生育限制政策和对三孩的继续限制,则更让民众感受到官方政策的矛盾。
特别是,将生娃视为国事,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曾长期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曾催生了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限制生育的手段,让民众担忧鼓励生育的措施会不会演化为强制生育的手段。
对此,我们希望重申我们一贯坚持的立场: 生孩子首先是家事,一个家庭生多少个孩子,何时生孩子,归根结底应该由这个家庭来决定。国家政策既不应该限制生育,也不应该强制生育。
在这一基本前提下,说生孩子也是国事并没有错。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活力和国防息息相关。
人口是综合国力的根本,而人口众多是中国的核心优势之一。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和创新之争,这归根结底又表现为人口之争。正如我们在《人口创新力》一书中所述,一国的创新力取决于四大要素,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
长期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迅速老龄化,劳动力数量相对于需要抚养的老人数量迅速减少,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和税收增加。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成为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会不断恶化,这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力。
长期低生育率会恶化政府的财政状况而直接挤压国防经费。中国近年国防工业突飞猛进,军事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这得益于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研发力量。但人口的不断萎缩将会从根子上削弱这些基础。维持同样的国防力量,人口减一半,平均每个人分摊的负担会增至少一倍。
实际上,强调生娃是国事,意味着政府大力扶助养育家庭将顺理成章。但坦率地说,相对于其他低生育率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俄罗斯一方面宣传“生娃是国事”,把每名妇女生育至少3个孩子定位为“爱国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也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大力鼓励生育。
那么,国家应该在生育问题上提供什么支持呢?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过高,因此,国家需要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减轻育龄夫妇养育孩子的负担。具体来说,对高收入家庭通过孩子人头抵税的方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较低的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贴。根据我们的分析,大部分低生育率国家将GDP的2%到5%用于鼓励生育。照此标准,中国至少要花2万亿来鼓励生育。具体方式可以是税收减免和现金补贴。
税收减免或发放现金补贴,实质是把从所有纳税人那里收集的税款,转移支付给有孩子的家庭。这样的转移公平吗?现代社会,养老和教育都一定程度的社会化,也就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抚养老人和小孩。而一般来说,抚养老人的支出要远远大于教育支出。养老社会化就意味着用所有年轻人的钱养所有老人,包括那些没有小孩的老人。现在多生一个小孩,是为未来的养老基金贡献税源,所以现在让社会承担一部分抚养小孩的费用是公平的。
此外,大量年轻人不敢生育二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护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这特别体现在孩子入托、入幼、入学的困难上。尤其是未满三岁孩子的托儿服务严重缺乏。在这方面,政府有必要直接或者牵头兴建大量的幼托中心,并把学前看护纳入免费的义务教育范畴。
总之,“生孩子是国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惠而不实的语言上,更需要推出大力鼓励生育的措施来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这才不会使人们反感“生孩子是国事”这种说法。
最后,我们还希望强调,尽管在低生育率下,多生孩子是为国做贡献,但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家庭本身。最直接的证明是,虽然很多家庭在生育老二和老三之前会一再忧虑,但孩子真的出生以后,很少有父母会后悔多要了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多生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般要超越一个家庭所付出的代价。
实际上,父母无法永远陪伴孩子,所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给他(或她)兄弟姐妹。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兄弟姐妹之间的玩耍打闹,正是我们学习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天然渠道;手足的幸福或前车之鉴也会相互产生影响和借鉴。
综上所述,生孩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多生孩子利国利民。目前只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这是不合适的。一是因为人口会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而多生孩子的收益是国家;二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财力远远不够。因此,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鼓励生育的政策。
作者简介:
梁建章:携程旅行网联合创始人和执行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黄文政: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