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朋友圈又变大了!
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
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经济总量的
泛珠区域有大事发生了!
主题为“共享湾区机遇 开放创新发展”第十二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
9月5日在广州市开幕!
先来看下:数字解泛珠合作十五年
国家部委、泛珠三角区域“9+2”省(区)(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及商企人士、学者专家等参加大会共商泛珠合作,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就科技创新、文化、人才与创业等主题交流探讨,共谋湾区发展创新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格局。
2018年9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召开。这是开幕式上的 “数字泛珠行动”启动仪式。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201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现场。来源: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
第十二届泛珠大会在广州开幕
共商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致辞 陈骥旻 摄
中新网广州9月6日电 (记者 索有为)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9月5日在广州开幕。广东省委书记李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主任王志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福建省省长唐登杰、江西省代省长易炼红、湖南省省长许达哲(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出席)、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四川省省长尹力、贵州省省长谌贻琴、云南省省长阮成发等出席大会开幕式。
本届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由“9+2”各方政府共同主办,广东、江西两省政府共同承办,以“共享湾区机遇开放创新发展”为主题,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共商泛珠区域合作发展大计。
“数字泛珠行动”启动 陈骥旻 摄
李希在致辞中称,泛珠区域合作迈入新时代、取得新进展,迎来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泛珠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结出更加丰硕成果。一要共同抓住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大机遇,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上实现更大作为,以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合作持续深化发展。二要共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开放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双向投资、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更大成果。三要共同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率先对接、深化合作,将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引领带动泛珠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持续跃升。四要共同抓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泛珠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希表示,作为泛珠区域合作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广东将进一步加强与泛珠各省区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取得扎实成果。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致辞 陈骥旻 摄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将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泛珠区域合作发展,充分发挥香港在金融资本、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交通物流、法治环境等方面优势,携手泛珠各省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力度推动优势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泛珠区域布局发展,扎实推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更好辐射带动泛珠区域实现共赢发展。
易炼红表示,江西既是泛珠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通过与泛珠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有力助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泛珠区域合作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江西将加快推进赣深高铁等出省通道建设,全面融入泛珠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致力打造粤港澳发展的重要腹地,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发达省份产业梯度转移;深化与泛珠各方的全方位创新合作,努力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泛珠三角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9+2”各方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一如既往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9+2”各方共谋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澳门正致力于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将按照“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的原则,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澳门在语言、文化、归侨侨眷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务实推动与泛珠各省区在经贸、旅游、会展、中医药等领域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泛珠区域合作上新水平。
会上,“9+2”各方领导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等上台见证“数字泛珠行动”的启动。
开幕式由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主持。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副主任姚坚,泛珠各省区有关官员李德金、毛伟明、陈向群、费志荣、沈丹阳、彭宇行、卢雍政、宗国英、徐彬,广东省官员吕业升、欧阳卫民、李心,香港特别行政区署理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陈帅夫等出席论坛。(完)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
加快建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原标题:马兴瑞出席第十二届泛珠大会论坛对话活动
9月5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第十二届泛珠大会上出席了以“湾区×泛珠——创新赋能,协同共生”为主题的论坛对话活动。
马兴瑞表示,当前,泛珠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泛珠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广东作为泛珠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倍感振奋。
马兴瑞指出,广东正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与世界其他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广东将与泛珠各方一道共同推动泛珠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努力解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便捷有序流动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问题,更好地发挥“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泛珠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来源:广州日报 吴哲)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林郑月娥:
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尊敬的李希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尊敬的各位泛珠区域的领导、各位中央部委的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我很高兴来到广州,出席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
昨天晚上,我是乘搭城际直通车从香港的红磡站来到广州东站,用了两个小时。但是,还有十八天,我跟马兴瑞省长(广东省省长)就要开通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届时从香港的西九龙站不停站直达广州南站,只需要四十七分钟,大大拉近两个城市的距离。我藉此机会率先邀请泛珠区域的好朋友,找个机会早一点坐高铁到香港走走看看。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十四年前,泛珠省区在【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愿景下,在粤港澳三地举行了第一届泛珠论坛,启动了这个占全国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三分之一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时光飞逝,今年的泛珠论坛来到第十二届,适逢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十九大】会议成功召开后,泛珠省区再次聚首一堂,对于落实新时代的国家建设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泛珠区域具备了高水平国际化合作的优越条件。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与国际接轨的特别行政区,加上内地九个具备不同生产要素的省区,还有多个自贸区座落其中,本就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区域经济腹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辐射泛珠区域,为这个广阔的经济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五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泛珠区内正有多个【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在这新形势下,香港可以更好服务泛珠,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所长,实现共赢。
具体来说,香港凭着【一国两制】的双重优势可以为泛珠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管道,支持泛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香港是国际的金融中心,拥有完善透明的监管制度、成熟的资本市场,稳健的市场基建。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也可以为泛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民币资金和风险管理服务。
香港多个领域,包括金融、法律、会计、工程、项目管理等的专业人才荟萃。透过广泛的人脉和国际经验,可以有效支援泛珠企业【走出去】,实现对外拓展计划。
此外,香港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我们鼓励泛珠企业利用香港的基建及物流服务,连通国际,共拓商机。海运方面,香港正锐意发展高增值海运服务;空运方面,香港拥有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铁路方面,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在本月二十三日开通后,就把香港接上全国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事实上,从香港西九龙站能直达的44个高铁站,有37个是在泛珠省区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更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大湾区建设,将提升区内市场的开放水平,对外连接国际,对内辐射和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目前,特区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有以下三大重点工作。
第一,是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的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健全的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习主席亲自批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首次全体会议上,确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打下强心针。
第二,是便利香港的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特别是在医疗和教育产业两方面。内地在这些产业有市场需求,双方可互补不足。
第三,是透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加强香港与大湾区,以至泛珠省区的互联互通。中央自去年八月起已出台多项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具体措施。今年八月,《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出台,让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申请领取居住证,依法享有就业、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等多项服务和便利。这不仅回应了香港市民多年的诉求,更可以促进大湾区建设,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过去四十年,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香港从不缺位。在新的时代下,香港定当继续为国家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和泛珠省区合作发展努力。在此,我谨祝第十二届泛珠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成果丰硕,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来源: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
四川省省长尹力:
将从四个方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率四川团出席。在对话交流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四川将抢抓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从四个方面积极参与、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谋划和推动南向大通道建设,发挥中欧班列(成都)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联动广西、广东等沿海口岸,形成南向“多通道跨境、多口岸过境”的全物流体系。
二是推动优势产业合作,借助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优势,通过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鼓励支持四川企业赴大湾区投资和开展国际化经营,共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
三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政府简政放权,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四是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四川与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积极推动地方各层次交流,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在产业方面的深度合作。
贵州省省长谌贻琴: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牵引,
沿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共建合作园区
联席会议上,贵州省省长谌贻琴就泛珠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共同促进区域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牵引,沿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共建合作园区,鼓励和推动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向贵州等高铁沿线地区转移,推动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是加强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区域产业链向中西部延伸。将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与贵州等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电力、原材料等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建链强链补链,培育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先进产业集群。
三是共享创新平台,共同促进区域创新链向产业应用转化。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贵州愿与泛珠各方共建共享数博会平台,探索大数据研究、应用和产业发展新模式。
四是强化基础支撑,共同促进区域流通链向高效便捷跃升。进一步畅通“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加强省会城市之间高速公路建设,加快红水河龙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升级进度,在增设空中航线上强化协作,形成更加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共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来源:贵州日报)
海南省长沈晓明:
海南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2018年9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召开,海南省长沈晓明率领海南省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并作发言。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南省长沈晓明在对话中指出,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目标的,两者的内在逻辑都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动能转换。海南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服务国家战略前提下,因地制宜培育新兴产业,摆脱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海南发挥独特的区位和气候优势,谋划发展深海科技、南繁育种、航天科技等“海陆空”高新技术产业。希望泛珠各省(区)大力支持海南发展,也欢迎社会资本来海南投资兴业。
在201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上,泛珠各方讨论了合作事项。其中包括,支持海南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加强泛珠省(区)与海南在南繁育种、农业大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加强闽粤桂琼等省(区)在海洋产业等方面合作,着力打造海口、三亚等综合交通枢纽,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等。
沈晓明在讨论中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泛珠区域又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为粤港澳、海南及整个泛珠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海南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与泛珠各省(区)合作交流互动,建议推动建设湛江至海口高铁、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和生态环保合作,建立粤桂琼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调等机制。
来源:海南日报
江西代省长易炼红: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产业协同的机遇
在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主题就是“共享湾区机遇 开放创新发展”,江西与广东作为联合承办省份亮相,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易炼红在大会上致辞。
“泛珠区域合作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易炼红建议泛珠各方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互联互通的机遇,加速建设形成通达、便捷、经济、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产业协同的机遇,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位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创新合作的机遇,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优质生活圈的机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借助出席泛珠大会的机会,这两天,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易炼红还分别与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湖南省省长许达哲,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举行会晤,达成诸多共识:
广东:易炼红提出加快赣粤重大通道建设,提前谋划昌吉赣和赣深高铁经济带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力度,开拓绿色金融合作领域,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合作。马兴瑞建议两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至江西的交通网络,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湖南:易炼红提出完善路网通道对接,深化旅游合作,加快推进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促进湘江新区与赣江新区开展务实合作,支持将新宜萍地区打造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技术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协作配套区。许达哲希望两省在良好合作基础上,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合作,造福两省人民。
澳门:易炼红提出加强与澳门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医药、旅游、科技创新和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梁维特表示,澳门将帮助江西大步“引进来”“走出去”,特别是加强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往来,推进两地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湖南常务副省长陈向群: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9月5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受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委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出席会议并通报2017年以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陈向群指出,2017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指导支持下,泛珠各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扎实推进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纪要、议定事项和省区间系列合作协议,实现了互促共赢、共同发展。他表示,湖南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创建国家级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开放崛起五大对接行动,与各方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内地的创新开放新高地。他建议,各方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产业转移对接、体制机制融通互补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和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9月5日,201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召开。会议商定,2019年泛珠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承办。陈武在发言中表示,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国际化,是泛珠各方的必然选择。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共同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中心的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共建;充分利用CEPA机制,提升泛珠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加快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中心的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
201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会议商定,2019年泛珠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承办。陈武在发言中表示,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国际化,是泛珠各方的必然选择。为此,他提出五点建议:共同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中心的泛珠区域高铁经济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共建;充分利用CEPA机制,提升泛珠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
当天下午,陈武在201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上发言。记者 梁凯昌摄
陈武指出,作为2019年泛珠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承办方,广西将充分借鉴这些年来联席会议举办的成功经验,在泛珠秘书处的支持下,与各方加强沟通、精诚合作,全力筹备好明年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携手共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泛珠三角区域。(来源:广西新闻网)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
助力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在“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上致辞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步入了新征程,合作不断深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更有利促进泛珠各方携手参与国际合作;澳门将继续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根据国家所需、澳门所长,与泛珠兄弟省区共享大湾区机遇,齐心协力促进泛珠共同发展。
梁维特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澳门将按照“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的原则,携手推动重大跨境基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同时,澳门将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泛珠兄弟省区共享湾区机遇,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齐心协力促进泛珠共同发展。
9月4日,在2018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召开之际,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广州先后与四川省省长尹力、江西省代省长易炼红、贵州省省长谌贻琴、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云南省省长阮成发举行会晤。受省委书记李希委托,马兴瑞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各省(区)长期以来给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就进一步深化泛珠区域合作与对方进行深入交流。
在与尹力会晤时,马兴瑞表示,近年来,粤川两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指示精神,取得积极成效。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粤川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希望双方共同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机遇,继续深化产业、能源、旅游等领域合作,抓好脱贫攻坚战各项任务落实,助推受援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尹力表示,四川省将认真学习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好合作项目落地落实,实现共赢发展。
在与易炼红会晤时,马兴瑞表示,江西与广东毗邻,是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腹地,建议两省根据国家部署,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至江西省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易炼红表示,希望两省在良好合作基础上,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金融、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完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在与谌贻琴会晤时,马兴瑞表示,近年来广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部署,结合当地所需、广东所能,深入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发展,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合作。建议双方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广东市场化程度高、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和贵州省资源能源优势,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推动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共赢发展。谌贻琴表示,共建产业园区是促进双方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举措,也是帮助贵州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就业、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载体。希望双方加强对接,探索符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场规律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东西部对口合作的样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在粤桂两省区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上,马兴瑞指出,去年以来,广东认真落实联席会议精神,与广西密切沟通,全面落实扶贫协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合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议双方共同谋划推动水运、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对接融合,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合作。陈武表示,希望在双方良好合作基础上,共同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主动接受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进一步提高珠江-西江经济带合作水平。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广东省深圳市政府签署《支持河池市加快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与阮成发会晤时,马兴瑞表示,今年以来粤滇两省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多形式、全方位的经贸合作。广东将继续深化扶贫协作,系统谋划产业、人才、医疗、能源等方面合作,依托高铁等交通设施共同推进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建设,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阮成发表示,希望借力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加强与广东的对接,结合云南实际,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共同推动两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领导黄宁生,四川省领导彭宇行,江西省领导毛伟明,贵州省领导卢雍政,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费志荣,云南省领导宗国英、徐彬分别参加有关活动。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泛珠论坛大咖云集,精彩观点
9月5日,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分论坛在广州举行,围绕“智慧连接,科技湾区”、“开放时代,文化湾区”、“创新创业,人才湾区”三个话题对嘉宾开展深度访谈,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未来之路。
诺奖得主萨金特: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很像
“我会用深圳所产的手机,会用微信阅读发言提纲,这正是受益于中国的发明创造。粤港澳大湾区让我想起旧金山大湾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9月5日,在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上,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就像旧金山湾区一样,有很好的大学、工程技术人员,而且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整个湾区之间的大学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有相似之处,而且也是有利的条件。
他指出,两个大湾区都有优美的风景,当地的人民也是非常关心和保护环境,这也是两个湾区的共同之处。此外,萨金特称,香港和广州、深圳之间的通勤时间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在美国的城市之间也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环境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些更重要的相似之处。”托马斯·萨金特进一步解释称,“两地的共同点还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才输送。大湾区的大学院校里有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二是有一些人善于把科学家、工程师的发明成果产品化。”
托马斯·萨金特指出,如何能够让那些有想法没钱的人从风险投资以及银行那边获得融资,把产品完成落地非常重要。
此外,托马斯·萨金特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大学和企业拥有开放的态度、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只有科学家和实业家们相互合作,共同配合,才能使得城市群持续创新。
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托马斯·萨金特强调,香港和广州、深圳之间的通勤时间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在美国的城市之间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下午的论坛对话环节,萨金特在分享中指出,大湾区“非常有朝气”。他说:“人才的流动,不仅仅从大学到商界,同时也有反向流动,从商界到大学到研究机构。这是激动人心的事情,对应用科学来说很好。
“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百位经济学家之一”
被媒体称为“迟改革”
迟福林: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服务贸易一体化是关键
我国巨大内需牵动的释放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大机遇。
第一,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根据各指标显示,我们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的占比有可能从去年的51.6%达到55%左右,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规模也有望能达到50万亿元左右,新增的市场空间在最近两三年可能会达到10万亿元左右,这是产业结构的趋势。
第二,我国改革开放40年,由短期经济社会开始进入消费社会,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升级。社会转型升级,使得居民在医疗、健康、旅游、信息等服务开始成为全社会消费的重心。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已经占到了45.2%,预计到2020年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届时我国的消费总规模将达到48万亿元左右,新增市场空间将达到或者增加10万亿人民币以上。
第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发展时期,人口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藏巨大潜力。迟福林提到,预计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由去年58.52%提高到60%以上,有可能会达到63%左右,人口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将带来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以消费为例,2017年我国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2.65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果农村居民消费能够接近或达到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至少可以有新增10万亿人民币的消费规模。
第四,我国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开放结构正由货币贸易为主向服务贸易为重点转型。2012年到2017年我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速7.5%,高于同期货物6.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增速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贸易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内需潜力将是我们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最大的压仓石,中国未来10年左右6%的增长,奠定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样一个大背景是给正在起步的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利好,尤其是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大利好。
2.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产生哪些重大作用?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将释放巨大经济增长潜力。初步估计,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如果能达到东京湾区2016年的水平,其GDP总量将为3.3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2016年的GDP的总和,为此为粤港澳大湾区迈进国际一流湾区提供一个重要的条件,这个增长空间是相当大的。
第二,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能够深化和促进内地与港澳的深度经济合作。港澳最大的服务消费市场在内地,2017年内地赴香港、澳门旅游人数分别占港澳入境旅客数量的76%与68%,近些年内地游客为香港当地零售业带来35%的营业额。当前,在港澳消费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依托广东作为港澳重要经济腹地和进入内地的重要桥梁来尽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为港澳延长服务产业链、分享内地消费大市场提供巨大空间,也将为我国释放内需潜力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对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更有着现实的意义。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将带动泛珠三角区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当前泛珠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去年泛珠区域服务贸易占贸易的总额仅为11.8%,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率先在广东(包括海南)有条件的地区对标世界最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规则,以服务贸易新举措,将使泛珠区域继续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工后,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产业体系的深度合作、市场体系的直接融合、服务体系的全面对接,在于粤港澳尤其是广东服务业市场的全面开放,所以提出这样三点具体建议。
第一个建议,要以开放为先推动粤港澳服务业产业体系的深度合作。近年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片区在推动服务业对港澳开放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果。但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来看,服务业市场开放相对滞后永远是粤港澳服务贸易体系深度合作的突出障碍。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发展得快,在于它的市场开放度已经达到95%以上,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慢在于我们的服务业市场开放,大概只有50%左右,其余的50%基本是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在最新一版广东省向香港开放服务贸易的具体承诺中,应该有134项措施集中在教育、金融、会计等专业服务领域
第二,在推动粤港澳服务业市场体系的直接融合问题上,建议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在广东,尤其是大湾区,全面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并逐步建立与港澳对接的,以信用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管理体系,在创新方面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制化,并逐步加强粤港澳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对接,形成产权保护的合力。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涉及到服务标准、管理规则的对接,也涉及到某些社会体制、行政体制的融合,推动粤港澳尤其是大湾区的服务业服务体系的全面对接。目前由于受到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等因素的影响,三地服务业领域的各种要素仍然难以实现自由流动。大湾区应实行更加便利的人员出入境政策,尽快将“一签多行”政策扩大到广东全省,尽快落实和完善专业资格互认,允许港澳地区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到广东、海南等地提供专业服务,尤其在大湾区来实行专业服务,推进服务行业管理标准,规范及市场监管执法标准的全面对接。
大湾区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如果能在服务贸易一体化方面率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很快就可以打造成为一个开放转型的新高地。
对话一:智慧连接,科技湾区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
如何助推粤港澳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打磨和提升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共建世界级的大湾区?
(滑动可查看全部嘉宾)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理性预期学派领袖人物
托马斯·萨金特,201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擅长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曾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腾讯主要创办人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两会建言“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全面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定位和管理。2018年,马化腾在《财富》杂志“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中名列榜首,并于2017年入选《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百位最佳CEO”榜单。
香港前财政司司长
香港特区政府金紫荆勋章获得者
梁锦松,南丰集团行政总裁。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财政司司长,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 Group)大中华区前主席。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及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成员。同时兼任新风天域集团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亦为招商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两间慈善机构「香港小母牛」及「惜食堂」主席。
“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位杰出人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
曾庆洪,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第十届、第十一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广州市委委员。曾庆洪从事汽车行业管理工作逾30年,曾获得“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位杰出人物”、“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等荣誉。
在腾讯具体承办的“对话粤港澳大湾区”活动中,产、学、研各界代表就科技创新、文化融合、人才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围绕建设科技湾区的议题,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香港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进行了讨论。
马化腾表示,期待未来大湾区达到“四通”状态:道路通,尤其是车辆通行要便利;人才通,优秀人才在湾区里面自由流动;产业通,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大湾区产业互通;人心通,让粤港澳年轻人互相熟悉、加深交流。
托马斯·萨金特分享了对大湾区的观察,他认为大湾区“非常有朝气”。他说:“人才的流动,不仅仅从大学到商界,同时也有反向流动,从商界到大学到研究机构。这是激动人心的事情,对应用科学来说很好。”
曾庆洪说:“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有拼搏和冒险的特征,香港是一个金融人才中心,广州是一个传统政治文化商业中心,合起来互补,前景很好。”
梁锦松认为,大湾区对香港来说是重大机遇,“香港缺市场,也缺很多不同的产业,刚好深圳只距离香港4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香港跟深圳、广州合作的话,就能为国家吸引最好的国际人才。”
在“开放时代,文化湾区”分论坛,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故宫博物院副长冯乃恩,香港八和会馆主席、歌影视资深艺人汪明荃,著名编剧温豪杰展开交流。
吴志良表示,要建立一个大湾区,必要条件应该是建立一个文化的共同体。他说:“粤港澳三地都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人相亲、习相近,同宗同源,可以说是同声同气,心灵相通,是一个天然的文化生态圈,也是一个有天然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地区。”
程武从腾讯的“新文创”实践谈起,期待粤港澳大湾区产生文化创新。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概念,同时也是文化概念。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的文化充分融合起来,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能共同创造出当今文化更多的合作可能,诞生出新的文化。
冯乃恩认为,在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走出去的意识,把我们自己特色的岭南文化,把我们身后背靠的传统文化,用合适的方式走出去,跟世界进行融合。
作为香港文化界的代表,汪明荃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她说:“希望在大湾区设立‘文化园区’,让一些有志发展的人士参与,包括香港、澳门和其他城市的,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创业者的基地。我要做三件事,就是文化交流、人才培训、创造新的作品。”
温豪杰说:“今天大湾区的吸引力是什么?不再是赚钱,不再是为了摆脱穷困,不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是在追求心里面另外一个世界。”
针对大湾区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刘树军,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进行了深入探讨。
比尔·莫兰为大湾区吸引顶尖人才提出建议,他说:“怎么吸引AI人才呢?可以是提供孵化器,提供奖学金。在大湾区,还可以利用文化作为一项优势吸引人才。”
宋献中认为,科技湾区和文化湾区的建设,最终要靠人才。他说:“在大学里面我们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能力。”
刘树军表示,目前在和腾讯合作,培育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知识创新的活力。这是社会要关注的,同时也是载人航天工作的重要抓手。
饶毅介绍了瑞士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他说:“我觉得创业的气氛深圳和粤港澳湾区有,但是这个气氛和氛围永远在最前沿领先的科技在一起,你才能产业最终领先。”
庞川认为,目前一系列的壁垒,都要在未来大湾区合作当中充分地把它打破。只有这样,人才充分交流、信息充分交流、生产要素充分交流,未来才可能有更多的成果出来。
以下是部分速记内容:
马化腾:
主持人:我记得去年在腾讯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发言当中,马化腾先生曾经提到了一个自己的观察,也是他自己一个思考和观点,那就是科技创新和未来其实是有赖于“硬件+软件+服务”。经过这一年的时间,我们看到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果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在关注到的新科技、新未来和新趋势是什么?而这些新又如何成功地让湾区拥有新的理念,我们听听您的见解?
马化腾:最近两年大家新的焦点在科技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尤其最近一年谈得特别多,人工智能类似过去发展二三十年的互联网一样,开始进入下一代全新的阶段,开始融入到生活各个方面,当然现在还是非常早的早期,但是大家看到这两年很快就拥抱上了。包括我们产业界,大量投入研发力量,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也非常受追捧。
另外,像量子技术,包括量子通信计算等等,这是更加远的,诞生如果一旦有技术突破,更加是跨时代,可能是颠覆现在所有计算信息领域跨时代的巨大变革。当然现在还很早,现在在实验室里面一些很少的情况才有,我们产业界,各个国家都特别关注。因为如果谁能有突破,特别是有量子霸权这样的可能,一旦谁掌握就形成了一种霸权,一种极大的威慑力。
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机器人,这个是复杂的综合体,结合了精密制造,新能源,包括人工智能,因为它要理解周边的情况怎么样,跟先进制造相结合,这个产业可能是更加适合我们现在在大湾区发展。因为大湾区在全世界以软、硬、服务三位一体著称,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方面最领先的区域,全世界包括美国,做智能设备基本必须要到大湾区来做研发、设计、打磨做一个样板,迭代产品,这方面大湾区最有竞争力。
未来我们更加关注这几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主要有三块:第一、技术突破。第二、应用场景,用在什么地方,市场在什么地方,这个很重要,因为市场大,可以吸引很多技术聚集在这里。第三、开放生态,是不是一个产业链,大湾区软、硬、服务三位一体就是开放的产业链,它会吸引很多生态链的企业进驻大湾区里面,这是我们观察的到的。
现在可以说,竞争力,赛道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就是产学研接力跑也形成了,下一步关键还是人才,现在已经开跑了,接棒的运动员是谁?我觉得下一步还是大湾区如何让人才流动,如何在教育方面真正吸引很好的人才,能够打通两岸三地人才的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个关键点。
主持人:Pony能否透露在您的想象当中,未来汽车的空间将会变身为什么样的空间,你希望在传统汽车中可以享受什么新科技?
马化腾:有两类,一个从车联网角度来看,未来的5G和现在的通信方式不一样,让车和车之间,包括车和路之间,都拥有高速通信的协议,能够更快提高道路交通的效率,很多车是感应的,很多系统是连在一起,所以它们的启动、停止可以控制,这些是可以做得到的,对安全、自动驾驶都有很大的提升。另外一个在车内,对驾驶员、乘客也有不同的感受,这里面有不同的需求,我想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但是在车里面看手机其实是很伤眼睛的,我想手机一个很大弊端就是让大家近视眼增加了。未来的车载平台,可能你的内容不一定显示在晃动的手机上,可能在车门或者更大的屏幕可以同步显示,甚至可以防震,就是颠簸时可以自动调试,对眼睛更好,或者通过声音来传达。
主持人:怎样才能抓住数字中国的机遇,尤其在湾区发展过程,怎么把这样的朝气蓬勃进行到底?
马化腾:今天谈到数字中国、数字泛珠和数字湾区,是三个同心圆,确实是非常有天时地利人和。因为整个湾区的数字化基础非常好。当然,我前面谈到的整个智能制造,它本身就是数字化整个技术实施的基础设施。你没有这些设备,没有手机,这一块不可能的,也包括很多软件、互联网应用的研发,包括全球可能最普及的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就是在广州这里诞生的,所以从这个地方辐射到全国甚至到全世界,我们有先天的优势。所以,有很多创新在大湾区率先去试验,而且尝试很多不敢想的东西,我们可以率先去做。包括像发票,我们能不能用区块链做发票,让假发票无处遁形,这些都是我们的场景,是国外没有的,也有很多是首先在大湾区里应用,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很好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
加上我们的人才,其实也是非常有吸引力,虽然说还需要各个区域来互相支持。谈到数字中国,对我们湾区来说,也有一些不足,就是我们现在的区域协同,还需要更进一步实现互补优势。谈到深圳有朝气但是也有它的不足,比如我们的医疗、教育领域还是需要提高。移民城市都是年轻人打拼,确实是出成果很快,但是随着这些打拼年轻人成家立业、生孩子,他们都在关注下一代的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其实国际学校是比较少,幸好我们跟香港比较近,所以我们吸引的很多国际人才,家是安在香港,孩子放在香港上学,然后人每天来回深圳上班,但是这样做,我觉得还是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人才的需求。
包括医疗也一样,以前春节深圳是空城,大家都回家了,现在很多打拼的年轻人开始把老年人、孩子从内地接来深圳过年,所以深圳过年的时候现在反而人多了,这时候对医疗方面的需求就开始暴露出来了,这也是需要提升的地方我们要看到我们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融合的地方,大家优点应该互相借鉴,互相结合在一块,才是一个好的方向。
主持人:我们请嘉宾来做一个预测。我们以三年到五年来做一个期限,伴随着科技的注入,伴随着科技的力量,我们会看到大湾区的建设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呈现什么样的未来。
马化腾:我很赞同曾总讲的“道路通”,尤其是车辆也要通,因为现在只是基础设施路通了,但是实际上车还没通,现在两地牌照很复杂,超时间还要换车牌。所以,下一步港珠澳大桥通了,如果在车方面有一些突破的政策,我觉得那就是更好。
另外一个是“人才通”,刚才曾总也讲了。科技领域,软件硬件人才如何在湾区里面自由流动。我们现在看到特首也非常积极,有不少政策,包括香港最新的“千人计划”,因为她现在尝试着,一千人需要的话,可以特批给签证等等,这都是很有益的突破,包括税收,能够在两地互认人才收税优惠等等,希望未来三年慢慢有成绩出来。
另外一个是“产业通”,大湾区的产业要互通,现在其实是民间在做,但是从政府、大湾区政府在产业推动其实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来推动。基本上都是民间,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疆无人机,他可能就是在香港创业,港科大创业,到深圳设立企业,到东莞、到珠三角来生产这样的自发来做,而且,香港吸引一批来甚至有来自美国硅谷智能硬件的创新公司,是用这种多地的办公协同的模式,目前都是自发,很多模式政府都不知道,我觉得应该更多去看,有什么政策支持他们做创新。
最后,就是“人心通”,我们做了两年青年夏令营,第一期招募了100个大湾区的青少年,60个来自香港、20个来自澳门、20个来自广东。今年是第二期了,目前还增加了到香港一些企业去参观。效果是非常好的,现在最大的隔阂就是年轻人之间没有交流,大家不了解,都不知道对面发生什么情况,直到过来交流一下才打开很多眼界,他们回去就成为种子,去传播自己看到的情况,让粤港澳三地的年轻人能够互相熟悉。他们甚至想搞成一个协会或联盟,除了夏令营以外,还可以经常搞活动。我们从这里面得到很多启发。所以,未来湾区人心需要相通,我们需要从文化、教育活动等方面更多去考虑。
汽车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很多行业,包括机械、电子,特别是电子系统在汽车的应用确实是越来越多。80年代,汽车的电子系统只有5万行的程序,到现在智能网联的汽车可以达到6500万,现在的汽车慢慢变成一个电子工业,特别是将来在无人驾驶方面,以后的方向也会从现在的传统汽车向智能网联、电动车的方向发展。
今年6月份与腾讯合作推出了智能网联传祺GS4的产品,以后的车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一个移动终端,包括微信系统、QQ音乐系统、腾讯在线地图、人工智能、科大讯飞系统,基本上是远程的控制。发动机也好,空调也好,完全可以通过手机APP来控制系统。
最近广汽连续参加北美的车展。通过车展,一个展示中国制造,特别是我们高科技的产品,希望为进入美国市场打基础。但是由于关税的提高,原本计划是2019年底进入美国市场。广汽在美国专门成立了三个设计公司,主要是物联网、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底特律研发公司主要是工程方面的研发。洛杉矶研发公司主要在造型、工艺方面进行研发。此外广汽在美国也成立商贸公司、销售公司,为进入美国打基础,因为美国认证都要公司的认证,包括安全、法律法规。现在广汽还是按照这个计划在推进进入美国市场,为明年走入北美创造很好的营商环境。
最近参加省人大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去考察粤港澳建设情况的活动,考察深圳、珠海和港珠澳大桥。在未来的三年左右,整个大湾区能够建成一个非常发达的交通网络,高铁、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的相继建成通车,“9+2”大湾区实现真正的1小时生活圈。
通了路、桥以后,车该怎么通?港珠澳大桥通了以后,现在是两地牌,能不能办个临时牌,一天、两天都可以,这样真正形成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是一个科技创新走廊,最终还是一个人才战,香港应该是成为国内吸引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中心。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上还是比较得到认可的。现在人才喜欢跟不同行业的精英聚集在一块,因为跟不同行业的人才聚集、生活以及思想上的碰撞,才有创新的创意出来。
香港是一个多元国际化的都市,医疗跟教育都有非常好的水平,能够为各个国家吸引国际人才。香港有四所大学是全球一百名之内,如果能够透过香港的大学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这个是香港的功用。但是香港缺使臣,深圳刚好距离香港40分钟左右,如果香港跟深圳、广州合作的话,恰恰能够为国家吸引最好的国际人才。
香港在生物科技方面的优势。香港只有700万人,而香港的医疗体系是全球最有效的,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所可以在香港进行研究实验。对大湾区甚至对国家整个生物的科技发展都有好处。
深圳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城市。深圳人爱拼搏、肯冒险。而香港是一个金融和人才中心,广州是一个传统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与深圳风格不同却又互补。现在9个城市加两个特区都很不一样,所以合起来形成的协同效应,前途是无量的。
在通了桥、通了路以后,广东在医疗教育这两块还有很大的提升需要,从这个角度讲香港也可以做贡献,在全球范围内,香港的教育和医疗体系都是十分健全有效的。
如何发展人才、发展金融一直以来是自己思考的两个重要维度,如果未来三到五年全球最优秀的人才都希望来大湾区居住和工作,大湾区也能培养很多人才,那么就是成功的。“人才比钱财重要,所以总的来讲就是‘发才',就是发展和人才“
托马斯·萨金特:
用智慧连接湾区离不开人才,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加入大湾区的建设?现在人才的流动不仅仅是从大学到商界,同时也有反向的流动,从商界到大学到研究机构,而且这种流动是双向的。这对于教授、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和高兴的事情,对于学生也一样。作为研究机构,需要研究、实验,也需要应用,最后才能得出结果。
我们和北京大学深圳分校的同事举办冬令营,免费教授学生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大数据,以及phython编程。同时这些讲座也被放到网上,并且分发出去,希望将来能够把这个冬令营延伸到高中生,能够为你们的这个大湾区发展作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对话二:开放时代,文化湾区
粤港澳三地文化不仅紧密相连
且各具特色,拥有成熟的产业基础
未来,如何把握这个新的时代机遇
进一步推动湾区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龙头?
(滑动可查看全部嘉宾)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作者
吴志良,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澳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澳门学者同盟主席。著有《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澳门政治制度史》、《一个没有悲情的城市》及《悦读澳门》等。吴志良是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泛娱乐、新文创”概念提出者
“2017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
程武,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时拥有美国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程武曾任清华大学艺术团话剧队的业务队长,他相信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为社会创造最优秀的价值。程武先生于2009年加盟腾讯,负责腾讯旗下互动娱乐事业群的战略、市场、渠道、泛娱乐等工作。
“数字故宫”推动者
“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提出者
冯乃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曾任中国文物学会理事、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秘书长。长期从事玉器、玻璃器等古代文物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发表文章、论着百余万字。开拓性地提出"数字文物"新概念和"数字故宫社区"新理论。
一曲《万水千山总是情》红遍大江南北
汪明荃,1967年加入电视圈,1981年获选为“十大杰出青年”,曾任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香港舞蹈团董事局成员、香港电视专业人员会协会主席。现任何英杰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防癌会执行委员会会员、香港城市大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等。汪女士曾担任第七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于1998至2017年被委任第九届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剧
温豪杰,著名编剧,代表作品:电视剧《蓝色三环》、《逆水寒》、《新水浒传》、《平凡的世界》、《可怜天下父母心》、《重庆谍战》、《乱世三义》,电影《极限冲刺》等。因电视剧《新水浒传》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提名;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获得中国视协第七届"金牛奖"最佳编剧奖。2016年10月16日,荣获第28届金鹰奖最佳编剧。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香港八和会馆主席、歌影视资深艺人汪明荃,著名编剧温豪杰参与此环节的讨论。
香港的年轻人知道大湾区的发展很大,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来参与,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香港一直是一个充满活力、智慧,而且是中西文化交织融合的一个国际的大都会。香港文化产业一直都是蓬勃的、兴旺的,也产生过不少优秀的作品,包括音乐、影视、电影等等。大湾区能够提供更庞大的市场、优良的硬件和配套,包括产地、新科技,假如大湾区和香港双方硬件、软件能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会有更好的协同的效应。
在数字时代中人才的培养最重要。优秀的人才会利用科技创作与推广他们的作品。同时,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大环境的配合,包括良好的文化环境、创作的自由度、足够的资金、技术的支援、足够的观众群、良好的艺术教育等等,有了这些条件,让这些创作人可以更安心、自由去创作,自然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要建一个文化的共同体。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人相亲、习相近,同宗同源、同声同气、心灵相通,是个天然的文化生态圈,也是一个有天然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地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港澳两地分别受英国和葡萄牙管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与祖国母体分割开了,所以它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独特性,而这种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它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独特性,就形成了今天的“一国两制”。在这个意义上总结发挥港澳的独特性,对推动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重要意义。
港澳的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澳门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在澳门的传承和发展从来没有断代过,完整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真,而且这种传统深入民心、深入民间,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澳门居民的生活中。第二个方面,澳门作为与西方文化长期交流交往的前沿基地,400多年来与西方文化朝夕相处、平等交流,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西方文化交往、对话的经验。如果这些优势得以充分地发挥,会大大促进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回归本源、求同存异、优势互补,这样大湾区的文化共同体一定会建设好。
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维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另外一个就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引擎。从改革开放的角度上看,粤港澳大湾区要做中国参与世界经济贸易竞争的排头兵,湾区文化也必然要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队。因为粤港澳处于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岭南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开放性和创新能力,它具有一种天然的开放性,有走南洋、闯世界这种天生的勇气,并且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主持人:有请程武先生,让大家知道腾讯在文化交融,在跟香港、澳门的文化优势互补方面,包括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它现代的呈现方面都做过很多的努力,我们把时间交给您。
程武:谢谢伟鸿。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特别的论坛,其实谈到粤港澳大湾区,非常多的嘉宾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湾区,包括贸易与服务、金融、物流,我觉得这是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像刚才Pony讲过的,其实粤港澳大湾区也应该是一个文化概念。刚才两位来自于香港和澳门的嘉宾都讲,其实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是同根同源,有天然的亲近感,大家沟通交流起来非常容易。但又因为地域的特点,各地有各自的特点,如果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的文化能够充分融合起来,优势互补,不仅能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更大的可能性,诞生出新的文化。
我记得在Pony在讲科技的时候,讲大湾区在科技方面抓了几手好牌,我相信如果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充分合作起来,我们也能够在文化上唱一出好戏。最近这方面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感触特别深。
大概一周以前我和团队一起在雅加达参加今年的亚运会,今年的亚运会我想在座很多嘉宾朋友也关注了,中国很多健儿和亚运健儿一起去展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项目,我们有非常多的传统的选项。今年雅加达亚运会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它增添了一个新的亚运会项目——电子竞技,这在整个亚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整个电子竞技历史上划时代的一笔。我们的亚运会大家庭正式认可由人和机器结合进行人机博弈的团体对抗,基于网络游戏发展出来的电子竞技,进入了亚运会的大家庭。而且非常高兴地跟大家分享,中国电竞代表队这次一共参与了三个项目,最后取得了两块金牌,一枚银牌的优异成绩。在现场,亚组委的官员,以及来自各个国家的代表团,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电竞参与者和爱好者都非常激动。因为我们看到电竞作为一个受全球,包括亚洲,包括中国年轻人非常喜欢的新型竞技运动真正走到了亚运会大家庭里面去。
我为什么讲这个例子,其实电竞能够进入亚运会的大家庭,包括中国电竞代表团能取得如此的成绩,离不开整个大湾区的重要努力,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其实是要感谢来自于香港的霍启刚先生,还有他所在的亚洲电子体育联合会。正是因为他们在亚洲范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电子运动作为一个新型的体育运动的价值和对于奥运会大家庭的价值,我们才能够成为亚运会大家庭的一员,这是来自于我们整个香港合作伙伴的努力。
另外一方面中国代表队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我们在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实腾讯在过去十几年里面,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电子竞技赛事组织方面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举两个例子,我们在过去6年里面分别组织了LPL和KPL这两个专业赛事,每一个赛事在2017年用户的观赛点击分别超过了100亿,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竞选手。在这次亚运会之前我们也把这批中国代表队接到了我们大湾区,在深圳体工大队基地上进行了封闭训练。
我觉得这样一个例子就能代表在大湾区这一片不断创新,不断迎接新文化可能的地方,如果我们大家起来优势互补,可以为大湾区,为中国,包括为全球的数字文化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主持人:我知道腾讯有新文创的战略构想,而且在非常多的场合都提到要构筑中国的文化符号,故宫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在未来我们大湾区的建设当中构建文化符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举措,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呈现呢?
程武:其实刚才冯院长讲了故宫在文化方面,包括推动科技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也和腾讯有很多的合作,也让我想起了很多的回忆,包括我们两年前,Pony、冯院长一起发布的腾讯跟故宫的战略合作,去年我们也和故宫做了联合的创新实验室,希望能用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包括云,能够更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再演绎作出更多的探索,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网上受到非常多年轻用户的喜欢,也通过现代的方式、科技的手段让他们对故宫为代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实刚才冯院长讲了一个例子,我们前不久和故宫一起合作,我们请了方文山先生把《千里江山图》这样一个古画,用中国风的现代歌曲做了演绎,年轻人非常喜欢。其实刚才您讲到有另外一个嘉宾,就是温豪杰老师作为总编剧,主导创作的现实题材主旋律的电视剧《面向大海》,待会温老师可以具体介绍一下,这个也是腾讯影业和温豪杰老师,还有主创团队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下,以深圳为代表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和时代变迁。不管是我们跟故宫、跟冯院长这边合作的传统文化,还是跟温老师合作的当代的现实主义题材,其实这两个题材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我们希望用腾讯的力量,腾讯互联网的力量和腾讯在内容业务的能量,能够在这两个领域里面打造更多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文化符号,能够讲述中国的传统风貌,讲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这里面也是我们提出新文创的核心目标。我们希望连接更多的商业的主体,文化的主体,还有优秀的个人,跟我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出更多中国文化符号。这里我们讲腾讯可以扮演一个特别的角色,腾讯希望能够扮演好连接器和助推器。怎么讲呢?大概会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面我们希望充分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湾区周围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大家会看到,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外会跟故宫、敦煌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其实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最近我们也在游戏方面跟香港非常多的开发团队也有很好的合作,包括在影视方面,腾讯影业目前跟安乐影业、英皇、TVB都有非常好的共同创作的文化项目在里面。我们希望以腾讯的互联网和文化的内容业务为一个连接器,能够把整个大湾区的文化资源连接起来,包括在过去一年我们也和古龙先生版权委员会达成了协作,把古龙先生全部版权希望能够与漫画、影视和游戏的作品向年轻人做更好的演绎。去年也很高兴把香港金庸先生所有的武侠作品和凤凰娱乐一起合作,已经在腾讯动漫上开始使用漫画的方式表达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让年轻人感受这种武侠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我们希望连接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我们希望连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人才,过去6年,腾讯一直在通过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对年青人才进行系统挖掘和培育。我们特别赞同第一轮嘉宾所讲过的,其实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能打造优秀的文化人才的梯队。Pony也介绍过,去年开始我们也在做粤港澳青年营的活动。
第三个层面腾讯想的跟冯院长讲的不约而同,我们希望通过腾讯充分连接全球的文化市场。目前其实我们的文学已经走向全球,中国的网络文学推给全球青年文化爱好者,腾讯动漫的作品在日本和韩国都有非常好的反响,我们的影视作品也跟好莱坞以及其他的国家有很多很好的作品,我们希望把中国的文化作品能够更好的带往全球,所以我相信,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生态的构建过程中,腾讯可以扮演好连接器和助推器的角色。
主持人:我们这节的主题是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构筑一个文化的湾区,毫无疑问我们要打通文化互联互通中的障碍,我们需要寻找到每一个地方的文化核心和它的特色,在这一轮对话结束之际请粤港澳三地的嘉宾做一个最精炼的总结,我们应该打造什么样文化核心,实现文化产业的交流和互动,让我们的合作可以更加美好。
程武:我想难得历史给到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机会,我们今天在这里一直讨论如何打造一个经济共同体,也打造一个文化共同体,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我相信腾讯一定会发挥自己企业积累的优势,我们自己的愿景。刚才我讲过在文化领域里面成为连接器和助推器。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腾讯,包括腾讯在内的所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我们都希望还是坚持敢为天下先,这个敢为天下先我觉得有三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一定要把握先机。创新一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代名词,从体制的改革,从整个经济生活的变革开始。看过去近代中国的历史有无数首次的变革都是从粤港澳这个环境开始的,所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文化领域,在科技领域,在运营领域如何更好的创新,给中华民族、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先还是要效率为先。因为40年前深圳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想如何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文化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效率,其实第一场论坛的嘉宾和第二场嘉宾都提过很多,不管是人才的流动,物流圈的建设等等方面,如何让效率最高,降低壁垒和降低障碍,可能这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第三个先是要“先予后取”,我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一时间能做成的,这里面要有长线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特别是对于文化和文化符号的打造更是需要耐心和时间,我们如何更好的规划,然后才能有收获?我们希望和所有的业界同仁一起努力,继续敢为天下先。
讲到故宫与泛珠、粤港澳大湾区的渊源,2017年故宫在香港筹建了一个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澳门每年都要举办一个故宫博物院展览,包括今年开创的名画会唱歌的新举措,把故宫收藏的历代名画拿出来,让年轻人、作曲家、AI机器人来一起创作音乐。再早一些,2010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和粤港澳就有了很密切的关联,今年10月10日成立了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创始的理事有腾讯、雅昌、万科等。
明朝有很多工匠来自于苏州地区,还有很多来自于广东地区,这就跟广东地区深厚的文化渊源有密切的关系。从宋朝开始,大家就知道珠三角就是著名的岭南文化核心地区,明清海禁之后创造了一个天然的优势,广州成为唯一的一个通商口岸,岭南文化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广州成为口岸之后,外来的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结合融合,反过来对整个历史的传统文化新的形成又起到了非常好的促成作为,所以说故宫和粤港澳有很大的渊源。
新的时代做好粤港澳地区文化融合方面的事情,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粤港澳三地的融合,正如前面几位所讲,粤港澳文化是同根同源的,具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自然要进行相应的工作,只不过因为后期的一些地理、政治的因素。这种融合还应该把眼光再放远一些,向周边地区,甚至向更广阔的大陆其他问题去融合,让已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岭南文化在当代和其他地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真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岭南文化。
粤港澳在地理上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与外来文化接触吸收得比较多,广东还是著名的侨乡,有很多的人走到了海外,把我们的文化带到了海外,把我们的经济带到了海外,现在也把我们的一些技术也带到了海外。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时候也应该有走出去的意识,把我们自己特色的岭南文化,把我们身后靠山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走出去,跟世界进行融合。
受深圳市委托,创造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的《面向大海》这样一部剧。这部剧表达出几种力量,第一种力量是合作的力量,今天的合作已经发展到了“9+2”合作,合作是主流。 第二种力量是胆大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人都是一个国家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力量,就是能拼、能吃苦,这是文化的力量。第三种力量,是创新创业的力量。如今90后都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去创业,反而得到很多,这是了不起的,也是必然的未来,未来的大湾区也必然是鼓励这样做法的一个地方。 第四种力量是国家的力量,时代的进步和一个地区发展的进步,除了创业者和冒险家之外,最主要的是背后推动的那些政府力量,这是我们应该自信的一个力量。
一方面要强调弘扬岭南文化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发挥港澳在世界文化当中的交往经验,使得粤港澳文化更加容易地跟国际接轨。有效地将中国文化推到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生活、思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文化的话语权才能逐步地形成和扩大。 最后一个是文化的力量,今天大湾区的吸引力文化的引领和追求心里精神的地方。
对话三:创新创业,人才湾区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促进创新创业?
在跨界文化、数字科技的时代
如何帮助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更好地成长?
(滑动可查看全部嘉宾)
《Science》杂志出版人
比尔•莫兰,现任《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工作的11年间,比尔始终致力于拓展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国际上的出版活动,增强国际协作。他率先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室。十年前,他进一步开创了Science定制出版业务。他还协同编辑团队提升Science以及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界的知名度。
参与组织实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刘树军,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受聘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委,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党课宣讲员。曾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包括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计划,科研管理,国际合作等,主管或分管航天员,空间应用,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系统科研计划管理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主持筹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 参与组织筹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暨南大学校长
国家级“会计学”教学团队成员
宋献中教授,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作为国家级“会计学”教学团队,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著名生物学家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饶毅教授,著名生物学家,北京脑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脑研究所所长、终身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曾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担任教授,2007年全职回国。参与创建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西湖大学等我国新体制科学和教育机构,主持北大生命科学学科改革。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庞川教授,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及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委任议员。庞川教授担任澳门特区政府多个委员会委员,包括公共行政改革谘询委员会委员,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公共服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非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及青年创业援助计划评审委员会委员。
《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先生,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先生,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刘树军先生,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先生,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先生参加此环节讨论。
智慧湾区、文化湾区还得靠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暨南大学112年来共为170多个国家培养了130多万人才,其中包括香港地区6万多、澳门地区2万多人才,在珠三角大概有10余万人才。这些人才在大湾区当中发挥了充分的作用。比如在澳门的医务人员可能70%是暨南大学毕业的,暨大学子在现在的粤港澳建设当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要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培养具有这样一些能力的人才:第一,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要有国际的视野;第三,特别是要有一种具有综合学科思维能力,因为现在是数字时代,解决问题需要一种综合的思维,而不是单一的学科思维;第四,具有整合能力的人才,对知识有能够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五,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人才,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能够对过去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批判性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地出现科技的创新;第六,培养大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大学里面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真正地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能力。
澳门会有科技吗?澳门会有创新吗?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中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方面,以及在集成电路的设计、月球和行星的研究方面,包括国家的火星计划澳门也有参与,包括物联网的研究等等,澳门有国家级的研究平台,并在《Science》、《自然》等世界级顶级期刊上都有成果发表。
澳门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澳门的高等教育在20年前是非常薄弱的,发展集聚的科技力量的时候,必须要吸引人才。澳门吸引人才时要把力量集中到几个点上,只能去找可以吸引人才的领域来着力。澳门与香港一样,也具有“一国两制”制度性的优势,未来我们希望把“一国两制”制度发挥得更好,坚持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力。
要打破一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壁垒。尤其是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在未来应该要更加顺畅。只有这样,人才要素、生产要素等要素的充分交流,未来才可能有实际成果出来。
美国东部的大学和瑞士的大学都是以科技为导向,实用性很强,所以它对于创业有自己的思路。旧金山加州大学1973年发明基因工程技术,1976年建立第一个生物技术公司,所以整个这些研究和产业是非常密切的,它的创业气氛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有,但是这个气氛和氛围如何永远跟最前沿的科技在一起,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中国学生在大学面临的这些挑战,用英文去发表文章是困难的,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母语,所以沟通方面存在问题。目前有一些项目是帮助中国学生掌握技术写作、讲话等方面的技巧,还有设计海报等等。大湾区同时也要去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到中国,来教育青年学生。
10年前曾经在英国剑桥谈如何提高中国研究水平,当时编辑们认为还需要两三代人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虽然投稿的量在增加,但是接受的数量并没有同步快速地增加。现在中国“千人计划”吸引了很多来自于像美国、欧洲的人才回归中国,也开始教育中国青年学生英文写作与表达,中国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升。
现在有来自斯坦福的教授,哈佛的教授,还有牛津、剑桥的教授,发论文的这些人的质量也在提高。其实教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技术写作和演说的技巧,而是需要更好地去了解你的这个学位应该怎么去做才好,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理工科拿到学位以后还可以干什么,很多的学生不知道他们还可以去创业,还可以有跟企业、学界去合作,大湾区可以为AI领域人才提供孵化器、奖学金、项目的启动资金,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国家工程,过去奉行的原则是多干少说或者只干不说。载人航天科技工程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都非常之大,同时它有向社会公众普及、宣传科技知识的义务。培育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以及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活力,这是社会应该关注的,同时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过去参加了神州1号到11号、天宫一号、天宫2号的任务,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在推动科普方面,开展了面向公众开放讲解的活动,特别是多次接待了来自香港、澳门的小朋友的参观,近距离接触太空科技的有关知识。另外作为一个国立科研机构,邀请了一大批院士、科技大家、航天英雄杨利伟,包括几位女航天员给公众做科普报告,还有很多一线的科技专家,还有走进校园等。
此外,与腾讯合作,在国际上首次直播了太空微重力情况下流体的搭桥实验,有上百万网友参加,两个多小时时间内收到了7万多条互动提问。在宣传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要继续探索。
对于下一步的设想,第一是积极探索公众可参与的试验项目形式,比如说在未来空间站上专门有科普实验柜,由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预技术中心接受由青少年提出来的科普项目。
另外就是遥科技的手段,在地面上能观察到天空中的现象,通过远程交互,深度挖掘科普资源平台,包括我们现在中心单位以及空间应用中心盘活科普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共享的青少年创新中心科普教育的新的机制。也准备开展一些创新主题教育有关活动,进一步地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造激情,普及太空知识。
暨南大学目前与香港、澳门大学在再生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光子、光纤等方面建立了14个联合实验室,这方面暨南大学是做得比较早的,而且这几个联合实验室有3个获得了教育部“111”的项目,有两个得到了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立,还有三个省部实验室都获批了,在这个联合实验室当中产生了一批研究的成果,也架起了港澳和内地之间,特别是大学之间的一个很好的沟通和合作的渠道。
暨南大学在和广东省环保厅、广东省科技厅联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实验室,目前正在与香港、澳门政府和香港、澳门的一些大学正在沟通之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过程当中,高校的合作、人才的合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基金的设立,知识产权的诉讼,知识产权一些法律的执行。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应该做的事情。
在做的过程当中目前还存在很多的约束,人才的合作当中最关键的就是机制体制的创新,虽然现在有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政策,我们也允许香港、澳门的科技人员能够申请国内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内地一些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到香港的大学里面去做研究,我们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往来,但是在往来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出关都很不容易,科技人员要随时随地流动,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这些制度体制的创新还是非常重要的。
人才要通过平台做载体,没有平台做载体,人才是不可能流动的,所以应该是“四链”有机融合起来,即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如果这“四链”不融合,光谈人才,不谈转型,不谈产业,就没有平台去让人进行交流,只有建立起很好的合作平台,才可以使得人更多地进行流动,所以在流动的过程当中要保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人才流动合理的方式。
人才之间,特别是科技人才、教育人才,应该共同地设立一些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引领大湾区创新中心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些共同探讨的课题,应该设立出来,使得两地的科研人员、两地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共同去攻关,只有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使得人才真正地流动起来、真正地合作起来,而不是我们只谈一个合作,实际上我们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的。
最后,现场发布腾讯青少年科普计划,让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梦想可以在大湾区扬帆启航。
泛珠大会是什么?
泛珠大会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活动形式丰富,以本届泛珠大会为例,主要活动包括论坛、对话、经贸交流与考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以及多场高层会晤。
15年来,办会模式的不断创新,让泛珠大会保持活力与影响力不断升级。论坛方面,本届泛珠大会首次引进企业作为论坛承办方,充分发挥通讯技术、传播推广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论坛进一步迈向市场化运作。经贸交流方面,本届泛珠大会继续运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上经贸洽谈会”的平台形式,打破时空地域对各地企业开展跨区合作交流的限制。
泛珠大会怎么办?
泛珠大会按照“联合主办、轮流承办”的方式,每两年在广州举办一次,广东省为固定承办方,每届确定一至二个省(区)为共同承办方。
本届泛珠大会就是由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省(区)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广东、江西两省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跨越十五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是什么?
一图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
(滑动可查看全部)
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
十五年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泛珠区域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截至2017年,泛珠区域GDP总和接近29.54万亿元,约是2004年GDP的5倍
十五年来,历届泛珠大会共促成签约合作项目超过2万个,总金额达4.3万亿人民币
粤桂黔三省区形成了4小时经济生活圈
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投资洽谈会至今共达成合作项目164个,投资总额超2000亿元
泛珠区域四省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实现“多关如一关”,为企业节省约30%的通关成本
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从十个方面提出了35条指导意见
泛珠区域内地八省区共32座城市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泛珠区域全年进出口已经超9万亿元
2018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引进广东企业到广西33个贫困县实际投资11.56亿元,带动8995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订,划定七大合作重点领域
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省区截至2017年共出资16亿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拓展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
泛珠区域目前已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5个,协力在科研、科技金融、人才、产学研用、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
2018年2月广东开通供港鲜活产品“绿色通道”
蔬菜从田间到香港居民餐桌整个时长不超过30小时
2018年1-7月,泛珠区域12个城市名列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
2018年,全国已开通超过1万家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早在2011年,泛珠区域就是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先行者
2018年,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在即
大桥设计时速达100km/h
十五年,泛珠区域共同体携手共进,满载成果
2018年9月5日至6日,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广州召开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共享湾区机遇 开放创新发展”
15年,满满的成果,满满的回忆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泛珠合作网、泛珠发布、南方网、广州日报、中新网、粤港澳大湾区资讯站、腾讯科技、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海南日报、贵州日报等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