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又一所大学出名了!首次上榜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八!

深圳梦 2019-10-07

9月2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网发布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72所高校上榜。南方科技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八。


中国内地大学前十


南科大作为中国新兴大学,首次提交数据并上榜,各项指标在本次排名中均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研究、论文引用和国际化方面。作为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南科大的论文引用尤其突出,排名数据显示,南科大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一。


费尔·巴蒂对南科大表示祝贺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主任编辑费尔·巴蒂(Phil Baty)对南科大表示祝贺。他指出,南科大是中国新上榜大学中排名最高的大学,首次在世界大学排名上精彩亮相,占据全球前350强,这对于一所年轻的大学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更体现了中国出色的科研与教学水平。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简称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每年更新一次,以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产业收入等5个范畴共计13个指标,为全世界最好的1000余所大学(涉及近90个国家和地区)排列名次。为保证排名的公正和透明,由普华永道(PwC)进行独立审计。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与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公认的四大权威大学世界排名。


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周祐民团队研究报告震惊学界



地磁倒转只需百年?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周祐民团队研究报告震惊学界

来源:深圳商报    

发表时间:2018年9月20日   

深圳商报记者:董芳芳


地磁倒转,南北极互换,这个过程在百年尺度就可完成,而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需要千年甚至更久。这一关于地磁倒转的重大发现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这一研究由深圳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周祐民(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福州师范大学姜修洋教授(共同第一作者)、南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青松(共同第一作者)、台湾大学特聘教授沈川洲(共同通讯作者),以及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台湾健行科技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澳洲国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记者日前对这项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周祐民进行了专访。


着野外装备准备进洞穴采样的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周祐民(右)与台湾大学沈川洲特聘教授(左)。


用石笋研究地磁获得突破


周祐民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磁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是南科大目前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学者。他在台北长大,在台湾大学和法国赛吉冯图瓦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台湾师范大学和台湾大学做博士后,之后来到深圳南方科技大学。


周祐民在大学本科读书时就主攻地磁学,本科毕业至今17年,一直在做地磁学方面的研究。此番这项通过石笋做地磁倒转的研究历时四年。“过去从来没有人通过石笋做地磁的研究并得出相对精确的结果,这确实是一次重大突破。”周祐民说。


“普遍用于地磁学研究的材料包括沉积岩和火成岩,这两种材料都有各自的限制,沉积岩没有办法给到精确年代,而火沉岩在年代判定上好一些,而它却不是连续的堆积。”周祐民说,“而石笋这个材料则可以说是两者优势的结合。”


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学者也有试图用石笋这个材料来做地磁研究,然而无法进行下去。周祐民解释其原因,“是因为石笋磁性讯号微弱,过去的仪器无法侦测到这么弱的讯号,测磁技术达不到要求。”


“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也是基于技术的突破,一是定年技术,二是测磁技术,这两者相结合,并用于石笋这个研究材料上,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合作,技术和方法都共同突破,才得以有了今天的研究成果。”周祐民说。


地磁倒转大大快于预期


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于,本研究发现地磁倒转速度远比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要快上十倍。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地磁场极性倒转过程可能需要一千年甚至更久,而此番南科大学者与台湾等地学者共同研究发现,地磁倒转速率快于预期,可发生在百年之间。


研究团队通过重建十万六千年到九万一千年前贵州三星洞石笋的古地磁记录,来分析发生在九万八千年前的一次地磁倒转。结果表明,在十万年前地磁极呈现不稳定状态,在百年到千年尺度上波动。尤其在九万八千年前,地磁场最快可以在百年尺度内完全倒转,可能对地球生态环境会造成重大影响。


周祐民说:“国际上也有同行在做相关的研究,但是大家在材料和技术上遇到一些瓶颈,没有办法突破,而我们目前的精度和技术的确是国际领先。”



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之后,国际众多媒体都关注到这项研究结果。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周祐民认为,“这次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地磁场的认识,过去研究认为,当地磁场真的发生倒转,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大概是千年尺度,这对我们人类来讲,就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地磁场在百年内就可以完全倒转,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经历到这个变化,这就变成一个很大的冲击。”


获得这一研究结果时,周祐民和所有研究团队成员都很惊讶。通过对石笋材料进行的研究和测算,九万八千年前的那次地磁倒转,竟发生在百年之间。是不是算错了?这也是周祐民和研究团队给自己的疑问。团队又经过多次反复测算,重复检验,确认研究结果没有问题。


在研究报告进行同行评审的时候,同行评审都表示这确实是非常令人惊讶和兴奋的结果,地磁场在不稳定变化的时期,其变化特性、偏转速度、变化过程终于有了一个高精度的完整轮廓。


然而同行评审也提出同样的疑问,过程竟然能够这么快,精确定年在百年之间,是不是定年错误了?周祐民和研究团队也同样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充分的证据和资料,证明研究结果没有问题。对于同行评审提出的疑问的充分和扎实的回答,也得到了同行评审的高度认可。


重建十万年前高精度地磁记录


鉴于石笋独特的封闭生长环境,可以用铀系法对其精确定年。石笋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包裹水滴由洞穴顶部带来的磁性矿物,从而记录连续的高精度古地磁变化信息。周祐民与科研团队在中国贵州三星洞采到了适合古地磁研究的石笋样品。通过结合台湾大学地质系沈川洲团队先进的铀钍定年技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团队的高灵敏低温超导磁力测量技术、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显微镜技术,最终获得180个古地磁数据以及70个年代资料,重建了十万年前高精度的古地磁记录。


石笋资料显示出地磁场极性内在的震荡变化特征。在九万八千年前,古地磁极在百年尺度即可以从正向快速地发生倒转。


研究还表明,地球磁场在过去150年已经减弱了近10%,将来地磁场强度若持续加速减弱,就有可能会发生地磁极性快速倒转。


目前周祐民主要在研究发生在四万一千年前的一次地磁倒转事件,希望重建这个年代的高精度的古地磁变化记录,看看这次地磁倒转事件是在多少年的跨度间发生的。


通过搜集不同年代的石笋,周祐民的一个宏伟目标是最终建立一个百万年来的地磁变化记录。周祐民笑说:“那只是伟大理想,我想起码要先建立一个十万年来地磁场变化的绝对年代的记录。当它与其他方面的研究记录相配合,就能够发现更多地球的奥妙。”


磁场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既然地球磁场已经在变化,未来百年是否会发生地磁倒转?周祐民称,研究只是针对过去地球上曾经发生的地磁倒转事件来进行研究,尚且不能判定地球未来磁场变化。


地球上过去发生的地磁倒转事件会导致地球生物大灭绝吗?周祐民回答说,目前科学家们也有在研究两者的关联性,这涉及地磁学与古生物学两方面的研究配合,需要两方面都有相对精确的充分资料,所以目前并没有资料明确表明地磁倒转与地球生物大灭绝有关联。


关于磁场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周祐民分析说,地球磁场像一面隐形盾牌,保护着大气层免于太空中高速带电粒子撞击(如太阳风),阻隔生物受到有害射线影响,维持着地球生物蓬勃发展。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地球磁场极性发生快速倒转,将会极大地改变地球高空环境,进而对全球的航空、通讯与电力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干扰与损害,可能导致全球网络瘫痪,并且对许多具有感应磁场能力的生物,例如候鸟、鲑鱼等,造成重大影响。同时,地磁场变弱,太阳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导航卫星等都没法使用。”


周祐民解释说:“地球有一个很大的磁场,把太阳风给屏蔽了。而磁场减弱到一定程度,因为太阳风本身是带电离子,带电离子就会向大气层冲击,使大气层受太阳风影响。高空卫星原本在磁场保护下,一旦受太阳风冲击,就没法运作,对通讯、金融、国防等各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关于地磁场变化对人体方面的伤害,周祐民称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明晰。首先臭氧层会被破坏,臭氧层主要阻隔紫外线,那么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就增大了。


来源: 深圳商报


南科大位列自然指数全球年轻大学上升之星首位



增刊“自然指数2018上升之星”


2018年9月20日,《自然》增刊发布的“自然指数2018上升之星”显示,在全球100家指数表现上升最快的机构中,有51家来自中国。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在榜单中位列第四


Nature Index 2018 Rising Stars tables

Top 200 institution(节选)


“Nature自然科研”特别指出,增刊特别关注1988年之后建校的年轻大学,概述了他们所取得的科研进步。增刊这一部分所介绍的大学包括中国的南方科技大学,其指数表现有超过四倍的增长,居于年轻大学上升之星的首位


Nature Index 2018 Rising Stars tables

Top 30 in 30(节选)


“Nature自然科研”表示,本期增刊展示了过去三年以来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最显著的国家和机构,其所用的衡量工具是追踪全球8,000多家机构科研产出情况的自然指数。自然指数表现上升最快的全球100家机构排名依据的是这些机构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在82种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增长情况。


增刊显示,中国机构的主导地位更显著地体现在全球十强之中。在前十位的机构中,九个机构来自中国。中国高质量研究产出的增幅相应增长了近23%,目前中国的科研产出已接近作为全球领先者美国的一半。


2018年自然指数排名中国内地高校(节选)

南科大位列第26位


近年南科大自然指数排名上升情况



关于自然指数

创建于1869年的《自然》杂志(Nature)是国际领先的科学周刊。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2018年6月将追踪的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数量由之前的68种增加至82种(参阅自然指数修订)。有关自然指数的更多信息,请访问natureindex.com。


来源 : Nature自然科研、青塔


南科大生物系魏志毅课题组GPCR结构研究获突破,

助力抗炎症药物开发


近期,由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魏志毅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张诚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子刊《Molecular Cell》和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连续发表两篇论文,报道了两种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合多种不同拮抗剂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阐释了这两种GPCR的配体结合机制和激活机制,提出了以这两种GPCR蛋白为靶点进行抗过敏和抗炎症药物开发的新思路。


魏志毅指导学生


魏志毅是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3年10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他长期活跃于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致力于探索大脑中神经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蛋白质分子机器的组装机制和靶点识别机制,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Molecular Cell、PNAS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上发表6篇论文。


魏志毅介绍,GPCR是一类数目庞大的细胞表面受体蛋白,负责感知细胞外的信号,并将信号传导到细胞内。当细胞外的信号分子与GPCR结合后,引起GPCR的构象变化,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由于GPCR广泛参与调控人类的生理和病理活动,因此GPCR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各大药厂的宠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新药中,以GPCR为靶点的新药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但由于GPCR自身性质,具有高度动态性,使得GPCR结构解析极具挑战性,制约了对于GPCR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理解,并限制了以GPCR为靶点的药物开发。


左图,CRTH2与两种拮抗剂分子结合方式;右图,CRTH2与天然配体PGD2分子的结合方式。(引用自Wang et al. Molecular Cell, 2018)


今年9月13日,魏志毅、张诚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the human PGD2 receptor CRTH2 reveal novel mechanisms for ligand recognition” 的研究论文。作为一种GPCR,CRTH2是内源脂类前列腺素PGD2的受体。PGD2-CRTH2信号通路是II型免疫反应的主要通路,其作用是激活免疫细胞并产生炎症因子。因此,CRTH2是治疗多种常见过敏性炎症疾病(如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潜在药物靶点。目前已有众多CRTH2拮抗剂被推入临床研究,但至今尚未有药物被成功研发出来。该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解析出CRTH2分别与两种拮抗剂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这些结构揭示了拮抗剂与CRTH2配体结合口袋的结合方式,为进一步的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了新的结构证据和设计思路。同时,结构分析显示CRTH2的天然配体PGD2分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力在细胞膜内完成翻转,从而将其极性的头基团深入CRTH2配体结合口袋的底部。这一发现表明CRTH2的配体结合方式与之前内源脂类GPCR的配体结合方式都不同,为内源脂类分子如何激活GPCR展示了一种新机理。魏志毅和张诚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魏志毅课题组的博士生肖庆品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学生做实验


此前的6月25日,该研究团队还成功解析了另一种能够引起强烈炎症反应的GPCR蛋白C5aR同时结合两类不同拮抗剂的晶体结构,阐释了C5aR的配体结合模式和激活机制,提出了以C5aR为靶点的多种抗炎症药物分子设计的全新策略。这一研究成果以“Orthosteric and allosteric action of the C5a receptor antagonists”为题发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魏志毅参与了结构解析和论文撰写工作,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以上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南方科技大学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97276518306439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18-0067-z


延伸访谈:
魏志毅讲述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


Q:祝贺您和张诚助理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ell子刊和Nature子刊发表两篇研究论文!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呢?
A: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实际上,这两个项目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启动。GPCR蛋白由于其内在的高度动态性,难以获得稳定的蛋白样品,需要对蛋白进行加工改造。而这样一个过程是需要大量实验进行试错才有可能成功。前期张诚教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积累获得了可用于结构分析的GPCR蛋白样品,之后我们经过对于这些GPCR蛋白晶体的不断优化以及对于晶体结构解析的不断尝试,才最终获得了可以用于发表的成果。


Q:和张诚领导的研究团队还在开展其他合作吗?
A:我和张诚教授是很好的朋友,在合作研究过程中也是互相支持和帮助。我们目前还在开展多个合作项目,都是集中于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Q:您为何会对研究GPCR产生兴趣?接下来课题组还准备做哪些项目?
A:对于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活动都至关重要。比如我们研究的这两个GPCR蛋白,都是参与调控炎症反应。而一些炎症可以导致严重疾病,例如哮喘。因此,研究这些GPCR的结构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些神奇的受体分子的工作机制,还可以促进相关疾病的治疗,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极佳的结合点。


来源: 南方科技大学 新媒体中心 供稿: 生物系 图片:曹若骁

编辑 : 苗雪宁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