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宣布“二次创业”目标: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携周边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一座城市,浓缩一个时代精华,绘就改革开放40年的精彩画卷。
从太空遥看地球夜景,璀璨的中国星火中,毗邻香港的深圳,是珠三角城市群中闪亮的一颗。
这是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全市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96亿元到2012年的1.295万亿元,深圳只用了33年。
这是新时代的奋斗诗篇。
从1.295万亿元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短短5年时间,深圳GDP总量几近翻番。
不到40年时间,从30余万人的边陲农业县,到拥有2000余万人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世界东方,在践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绽放耀眼华彩。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掀开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40年敢闯敢试,40载砥砺奋进。
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处于“两个前沿”的深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担责、为党分忧,充分发扬特区精神,把深圳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记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打造深圳设计和深圳品牌,推动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去年以来,深圳市委相继召开六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明确了新时代深圳工作的主题主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先后出台了关于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决定》《战略规划》等“1+1+6”系列配套文件,作出系统谋划部署,目标追求是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广泛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务求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七个方面“率先突破、做得更好”,争创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彩样板。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推进基层党建“标准+”模式,全市建成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高质量抓好互联网企业党建,出台首批5部党内法规,坚定不移正风反腐肃纪,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深圳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今年5月底,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在深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同期举行,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政党领导人出席。“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与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人民的辛勤奉献是分不开的。”苏里南国民议会副议长梅尔文·博法的称赞,道出了与会嘉宾的心声。
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前进方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依法治市、坚持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
这是深圳奇迹的响亮回答。
在新征程上,担负新使命的深圳,将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
时代的脚步浩浩荡荡,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薪火相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大湾区、大手笔、大未来。
大湾区开启深圳改革开放“二次创业”新机遇。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深圳积极携手港澳和湾区其他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奋力打造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和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全面开放高地。
如果说大湾区是一盘大棋局,那么,前海和河套地区就是两枚举足轻重的棋子。
前海,大湾区“最浓缩最精华核心引擎”,一张白纸上正在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累计推出制度创新358项,其中133项全国首创或领先。
河套,蕴藏着深港合作无限潜力。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科技产业规划等编制工作加快推进。
实践没有终点,改革未有穷期。
“我们公司2312万元的留抵退税到账了!”上个月初,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收到政策礼包。
急企业之所急,切实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去年为企业减负1369亿元基础上,深圳今年将再为企业减负1300亿元以上。
今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发布两批共300项“不见面审批”,推出“深圳90”改革措施,将原来审批时限压缩三分之二,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市民办事不出街”。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大学毕业生深圳落户“秒批”刷爆朋友圈。顺丰控股等龙头企业加速在深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深圳湾畔,双创热潮风起云涌。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商事主体达305万户,其中企业193.1万户。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圳多“箭”齐发。继在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等领域集中推出235条措施之后,深圳今年又聚焦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研评审制度和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改革,出台《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内外专家“主审制”,科技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心一意总为民。
以改革回应人民关切。看病难、看病贵“怎么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系列举措,4项医改举措入选全国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成为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
加快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改革。今年深圳房改新政出台,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计划到2035年,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着力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住房需求。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推进深港更紧密更务实合作,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深圳与全球55个国家85个城市(地区)建立了友城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越来越多加入“鹏友圈”,深圳对外开放的版图越织越宽广。
深圳湾畔、滨海大道旁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一栋栋摩天大楼正在抓紧施工,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在这里汇聚。
以这个新的城市客厅为代表,全市17个重点区域逐渐成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益论英雄、以环境质量论英雄,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从早期“三来一补”的单一产业结构,到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深圳正加快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已达六成多;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占比超过四成;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占比均在七成左右。
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不断增强深圳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放管服”以及智慧政府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吸引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科技密集型产业集聚。
“深圳为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罗镇华如是说。
添动力、增活力、聚红利。这种资源高效配置的市场机制,成为深圳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特征,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深圳产品向深圳品牌转变。
开展“城市质量提升年”,深圳连续几年聚焦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质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乔木葱郁,花团锦簇,高楼大厦点缀其中。站在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远眺,极目所见,公园和城市已融为一体。
城市质量提升,深圳发展“成色”更足了;城市质量提升,深圳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城更美了。
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在南海之滨,轮廓越来越清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0月16日,英国伦敦,华为新品发布会上,麒麟980、石墨烯……被一连串先进技术包裹的华为最新款Mate20系列手机,让与会者惊叹不已。
耀眼全球的华为,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这面全国性旗帜上,是最为闪亮的明星之一。
在深圳,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凭借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占据市场主动甚至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挺起了深圳经济的脊梁。
“深圳就是中国的硅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深有感触。继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在深设立以来,全市目前已拥有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5家。
诺奖得主青睐深圳、重大创新平台频频落户的背后,是深圳牢记嘱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世界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体现。
多年来,深圳聚焦创新链薄弱环节,实施“强链”“补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大做强创新主体。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深圳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鹏城实验室等重大科研机构纷纷建立,今年全市部署了12项关键零部件替代进口技术攻关。
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圳不仅设立首个法定人才日,还建立了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引才招智、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目前,全市拥有全职院士40名,各类人才超过510万人。
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深圳成立首期5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母基金,支持初创种子企业发展;成立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深圳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今年7月,市委六届十次全会讨论通过《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七大工程、分三阶段实现科技创新主要目标,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
推动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深圳正争当重要科技领域领跑者、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开拓者,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圳市委市政府将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超过8700亿元,占财政支出六成以上。
在去年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深圳又新增普惠性幼儿园近60所、学前教育学位超1万个,还将新改扩建34所公办中小学。
加快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深圳已建成18家三甲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行列,集聚了228个国内外高水平医学团队。
“一年来,茅洲河大变样了。”今年世界环境日,茅洲河宝安区燕罗人工湿地河段龙舟竞渡,带队参赛的陈杨波如此感慨。
治理水污染,深圳力度空前。去年新增污水管网2009公里,比前年翻一番,消除了50条黑臭水体;今年计划再新建污水管网2353公里,全面开展剩余的85条黑臭水体整治。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10月15日,深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覆盖率达40.68%,拥有近千座公园……一系列数据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为之赞叹。
美丽的城,也是安全的城。深圳全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城市,过去5年110接报刑事治安警情下降一半以上,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来了就是深圳人!
以人为本,深圳用文明标注城市新的高度,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日前又打响了第六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发令枪。文化滋养文明。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深圳正全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暴风骤雨面前,更显城市精神。面对35年来最强台风“山竹”袭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科学防范、救灾复产,有力保障了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治理能力水平。
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
2018第五届“CCTV慈善之夜”将首次设立的“特别奖”颁给了深圳,以表彰这座城市在脱贫攻坚和慈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深圳承担对口支援和帮扶全国6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贫困县(市、区)任务。截至去年底,深圳已累计向受援地区派出干部人才超过3000人,投入帮扶资金近300亿元。
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奋进新时代,走在最前列。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走在最前列标准,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奋力向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迈进。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
深圳,正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甘霖 綦伟 石义胜)
世界级大湾区加速起航
深圳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从深圳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龙仅需要14分钟,香港、深圳、广州、东莞四座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级大湾区加速起航。
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安排,深圳正以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的使命担当,把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携手周边城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互联互通实现重大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时空上真正融为一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首要的一关。
深圳大力推进与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频频传来好消息。除了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深港之间的第7个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计划于今年建成,被称为“深港东部通道”的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也将于今年建成并免费通车。
近日,随着梁桥桩基开钻,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条交通要道,将打通珠江口下游城市群的“任督二脉”。
根据规划,深圳将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深度一体化,实现深圳与湾区各城市100%轨道交通直达,构建港深莞惠“1小时通勤圈”、深莞惠河汕“3+2”经济圈“2小时交通圈”。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这其中,作为创新高地的深圳,势必扮演积极角色。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深圳的科技创新在大湾区的创新驱动中将发挥两个“外溢”作用。首先,深圳涌现出的一大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是“知识外溢”的传播者;其次,深圳在政策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为全国探索了很多经验,形成“政策外溢”效应。
抓住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契机,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步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这一个个新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功能引擎。
共建优质生活圈
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送走了首批本科毕业生。校长徐扬生介绍,深圳是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深港教育合作的典范之一。目前,香港高校已在深设立72个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近万名。从“三来一补”时期的合作办厂,到今天的合作办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后者正成为深港合作的新亮点。
医疗领域的合作同样紧密。2012年,已在港执业20年的香港眼科医生林顺潮北上,于次年在深创办内地首家香港独资眼科专科医院,将港式医疗服务带进深圳市场。如今,深圳已有7家港资独资医疗机构,两地医疗卫生合作制度安排成为新常态。
作为深港跨境医疗服务创新,香港长者可使用医疗券在深就医,3年来已造福近3000名香港居民,他们中六成以上常居深圳。刘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交通、教育、医疗都越来越方便了,我亲身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正在形成。”来源:深圳特区报
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
记者近日采访获悉,河套地区将成为集国家自主创新平台、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平台、深化深港紧密合作关系平台三大平台于一身的重点发展区域。目前,深圳已成立高规格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领导小组及4个专责领导小组。
据了解,深圳多个职能部门携手就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合作进行顶层设计。市发改委牵头编制了合作区总体规划和先行先试的政策,基本完成了合作区深方区域1+N规划体系的衔接。市科创委牵头编制了合作区的科技产业规划,明确以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市规土委牵头编制了合作区空间规划,提出了“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布局,“一心”是在福田口岸建设综合服务枢纽。市交委会同口岸办编制了口岸区的交通规划,在皇岗口岸引入3条城际轨道和两条地铁线路,以及开展皇岗口岸改造和广深改造等重点工程。
深圳计划在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进行几个方面的探索:包括探索实行更为便利的人员出入境政策,为符合条件人员提供绿色通道和无感通关服务;试行科技资金跨境流动政策,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出入境绿色通道;实行科技产业准入制度改革,建设新兴产业标准规则创新先行区,与香港合作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来源:深圳特区报
本世纪中叶深圳将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新闻网10月22日讯(记者 潘润华 通讯员 刘静静)近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立足深圳实际,确定了三个阶段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深圳是面向南海的特大城市,毗邻香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其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培育出了华为、平安等知名企业。深圳海洋产业独具特色,2017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1666亿元,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三大传统产业优势突出;集聚了招商、中集、盐田港等一批龙头企业。此外,深圳金融产业居全国前列,能够充分发挥深圳证券市场对企业的带动作用。据悉,深圳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与海洋主管部门已于2012年机构合并,陆海统筹的体制机制率先理顺,在陆海融合方面先行先试。当前,深圳还营造了良好规范的法治环境,近年来深圳以法治为手段加大社会诚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保护力度,法制建设已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未来深圳在海洋领域将大有可为。
《决定》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纲,借鉴国际知名海洋城市发展经验,立足深圳实际,确定了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据了解,《决定》涵盖了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从规划、政策、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为深圳未来30年海洋发展指明了方向。《决定》为企业落户和企业转型提升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提出多项措施鼓励海洋企业发展,包括大力发展本土海洋企业、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尚未涉海的企业向海延伸、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等。
《决定》强调公共优先,高度重视社会关切,注重公共开放、全民共享。一是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空间,提出构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从公共岸线、海洋公共文化设施、滨海公园、标志性建筑等方面构建滨海公共空间系统,旨在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滨海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滨海生活品质。二是提升市民对海洋的认识,提出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海洋知识,从而更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方方面面达成共识。三是丰富市民休闲活动,推动海洋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结合,促进海洋文化繁荣,打造国际湾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带等,让海洋经济发展成果与全体人民共享。四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深圳通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促使海洋经济成为城市新的增长点,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