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中新校区9月扩招,校长:建成世界一流高中!中大深圳附属学校今秋投用

深圳梦 2021-02-21

深中新校区9月大幅扩招

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中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泥岗西路1068号的一项建筑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有序收尾,6月底,它将正式交付给深圳中学(下称“深中”),9月作为其新校区启用。

这个总建筑面积逾17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对深圳市民、深中,以及深圳这座城市,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对深中而言,它堪称梦想加速器。
2017年11月18日,在深中建校70周年之际,该校校长朱华伟对外宣布,深中将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深中要实现“世界一流”目标,当时最大的短板是校园环境和师资队伍。于是,朱华伟极力呼吁并推动深中新校区建设,2018年初项目开建后,为了紧盯工程进度,他不顾机器夜夜轰鸣,搬到工地旁居住。从新校区的校园规划设计到外墙砖颜色挑选,他事无巨细事事参与。

为实现办学目标储才蓄能,他极力倡导“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引进了100多位哈佛、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等世界名校毕业生和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加盟”深中。

深中新校区今年将如何招生?新校区启用后,深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有何底气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中……日前,深中校长朱华伟接受南方+独家专访进行详解。

朱华伟校长



南方+:深中新校区今年的招生非常受外界关注,能否介绍大概情况?
朱华伟:深中一直以来都是千万学子的梦校,但过去受场地所限,我们每年只能招800人。今年秋季新校区启用,深中的招生规模将增加1300人左右,共招收约2100人,其中增设了深中数理实验班。通过扩招,大大降低了录取门槛,让更多优秀学子能够有机会来深中读书,更大程度满足深圳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深圳市委、市政府送给市民的一份大礼。
南方+:新增的深中数理实验班招生情况如何,举办数理实验班有何考虑?
朱华伟:为了为国家发展储备更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人才,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会开办深中数理实验班。华为总裁任正非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说:“发展电子工业,过去的方针是砸钱;芯片光砸钱不行,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等。” 数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数理实力影响着国家实力。因此,重视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教育迫在眉睫,尤其是对于数学、物理等拔尖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给予这些好苗子一个适合的特殊的成长机会至关重要。


南方+:新校区的启用,对深中意味着什么?学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朱华伟:深中的始建校舍是只有几百平方的二层建筑——张氏雍睦堂,1955年迁址晒布岭。几十年中学校数度改建,以至于现在的校园建筑风格不一、颜色各异,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而且操场和教学区分离,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可以说深中的校园环境远远落后于深中的发展。虽然这几年我们又进一步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提升,但离世界名校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为了扩充深圳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并致力于打造百年名校、千年学府,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深中新校区今年9月启用,届时我们的校园环境会得到很大提升,深中建设世界一流高中的步伐会加快。
拥有国家倾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天时”,身处深圳经济特区的“地利”,以及优秀师生汇聚的“人和”,我们一定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的步伐,为深圳基础教育构筑更高的标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先行示范的新路,助力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方+:新校区和东门校区今后将如何使用?
朱华伟:新校区并不是一所新学校,只是深中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变化,它和现在的东门校区是一体的。深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卓越的精神文化会在新校区自然延续,深中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也会在新校区进一步成长和完善。
今年招收的高一新生将全部入读新校区。今后高一、高二以及高三国际方向学生都会在新校区就读,高三高考方向学生在东门校区就读。近期与北大物理学院共建的天文创新实验室、与清华物理系共建的朱邦芬院士工作站、与南京大学共建的先进光声功能材料实验室等新的创新实验室全部会落地新校区,东门校区的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体验中心也会在新校区升级。
南方+: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有什么亮点?
朱华伟:新校区的设计借鉴了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建筑风格,学校环境和硬件设施都堪称世界一流,也是我理想中世界名校的样子。新校区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超大平层的图书馆,有配备“兰引三号”天然草的标准足球场,以及游泳中心、田径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攀岩墙、跆拳道室、形体室等;学生宿舍沿笔架山河而建,沿河岸形成一公里长的“绿色长廊”。

南方+:新校区的师资配置会怎样?
朱华伟:这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一直在为新校区的开办储才蓄能,引进了100多位高学历、高专业水平的优秀师资。2017年1月我到任深中校长时,是学校第4个博士,目前深中有博士60余人,北大、清华毕业的教师80余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外顶尖名校毕业的教师20余人,教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竞赛金牌教练、名班主任共40余人。这在三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可点击了解师资团队详细情况

近三年入职(部分)教师情况

序号

姓名

学科

(职务)

学位

毕业院校

1

朱华伟

校长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2

徐*

数学

博士

北京大学

3

张*值

化学

博士

北京大学

4

全*飞

化学

博士

北京大学

5

李*

化学

博士

北京大学

6

刘*豪

化学

博士

北京大学

7

于*虹

化学

博士

北京大学

8

许*

生物

博士

北京大学

9

裴*雯

生物

博士

北京大学

10

王*崭

历史

博士

北京大学

11

杨*姿

地理

博士

北京大学

12

王*跃

技术

博士

北京大学

13

罗*成

数学

博士

清华大学

14

王*

数学

博士

清华大学

15

崔*强

数学

博士

清华大学

16

胡*

物理

博士(后)

清华大学

17

曲*默

物理

博士

清华大学

18

马*林

物理

博士

清华大学

19

孔*宇

物理

博士

清华大学

20

张*

物理

博士

清华大学

21

梅*光

物理

博士

清华大学

22

李*伟

化学

博士(后)

清华大学

23

刘*

生物

博士

清华大学

24

尤*

生物

博士

清华大学

25

高*

技术

博士

清华大学

26

刘*

生物

博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7

黄*聪

物理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大学

28

肖*慧

数学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29

马*飞

数学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30

章*琼

历史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

31

杨*

政治

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32

王*静

数学

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33

林*凡

生物

博士

中山大学

34

李*华

综合实践

博士

中山大学

35

张*兵

数学

博士

广州大学

36

梁*飞

物理

博士

香港大学

37

赵*博

数学

博士(后)

香港科技大学

38

张*沛

数学

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

39

周*钊

物理

博士(后)

香港中文大学

40

周*哲

历史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

41

魏*

英语

博士

牛津大学

42

周*微

物理

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

43

尤*

生物

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

44

范*嘉

语文

博士

墨尔本大学

45

景*强

化学

博士

加拿大英属

哥伦比亚大学

46

胡*

技术

博士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47

谢*非

数学

博士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阿默斯特分校

48

杨*

生物

博士(后)

挪威科技大学

49

罗*挚

化学

博士(后)

美国特拉华大学

50

马*泽

艺术

博士

荷兰皇家音乐学院

51

刘*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2

毛*静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3

罗*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4

郭*骄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5

于*婷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6

王*尘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7

徐*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8

张*琪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59

刘*一

语文

硕士

北京大学

60

谢*

数学

硕士

北京大学

61

刘*

英语

硕士

北京大学

62

刘*

英语

硕士

北京大学

63

纪*纯

英语

硕士

北京大学

64

史*男

英语

硕士

北京大学

65

钱*

英语

硕士

北京大学

66

陈*玲

化学

硕士

北京大学

67

杨*

地理

硕士

北京大学

68

刘*

地理

硕士

北京大学

69

孔*毓

地理

硕士

北京大学

70

刘*然

历史

硕士

北京大学

71

任*飞

历史

硕士

北京大学

72

颜*庆

心理

硕士

北京大学

73

邓*方

语文

硕士

清华大学

74

陈*

语文

硕士

清华大学

75

黄*诗

语文

硕士

清华大学

76

赵*伟

数学

硕士

清华大学

77

宋*毅

数学

硕士

清华大学

78

胡*伟

数学

硕士

清华大学

79

贾*

物理

硕士

清华大学

80

刘*

生物

硕士

清华大学

81

柳*

生物

硕士

清华大学

82

林*净

政治

硕士

清华大学

83

吴*怡

政治

硕士

清华大学

84

何*婷

技术

硕士

清华大学

85

陈*庭

艺术

硕士

清华大学

86

檀*

艺术

硕士

清华大学

87

李*

体育

硕士

清华大学

88

周*怡

英语

硕士

香港大学

89

梁*莹

生物

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

90

李*忠

数学

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

91

宋*钰

英语

硕士

哈佛大学

92

卢*彤

英语

硕士

哈佛大学

93

陈*然

政治

硕士

哈佛大学

94

刘*扬

英语

硕士

剑桥大学

95

苏*丹

英语

硕士

剑桥大学

96

曾*

英语

硕士

剑桥大学

97

刘*维

英语

硕士

哥伦比亚大学

98

孔*

英语

硕士

哥伦比亚大学

99

刘*俊

数学

硕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00

汪*杨

英语

硕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

101

杨*珍

英语

硕士

伦敦大学学院

102

李*宇

英语

硕士

伦敦大学学院

103

汪*莹

英语

硕士

伦敦大学学院

104

叶*希

艺术

硕士

爱丁堡大学

105

吴*欣

英语

硕士

爱丁堡大学

106

邹*珺

英语

硕士

伦敦国王学院

107

杨*遥

英语

硕士

伦敦国王学院


这些年深中引进的不仅有世界一流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比如2017年入职的物理教师周启勇是全国优秀教师;2019年入职的数学教师胡基伟曾在北京人大附中任教,辅导的学生获第60届IMO金牌;2019年入职的胡剑博士,曾就职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还在德国Max-Planck天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深造过。
这些人才的引进,没有任何特殊人才政策的支持,也没有外界猜测的高薪。他们的视野、胸怀,想要干事业的热情都让我特别感动。有了这样一批有情怀、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加盟,学校形成了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学术水平扎实、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目前深中的教师队伍已经是国内高中最强之一,数理化生奥赛教练队伍国内最强、世界一流。

南方+:深中的“豪华”师资,究竟能为高中生带来什么?
朱华伟:一流的高中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非常喜欢引用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的一段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大胆质疑与批判性思维、坚毅执着与锲而不舍、科学推理与合情推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时间管理与科学规划、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等,是未来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不遗余力引进名校毕业硕士、博士,看重的不仅是他们扎实的学科背景,还希望让这些优秀人才给予学生更多高端的学术引领以及思想熏陶。他们不只传授知识,更会用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和品行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习惯和性格影响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给学生们影响,让学生们早立大志,存大格局。
我经常说:“你们希望你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希望你们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老师,你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影响你们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深中这么多世界名校的毕业生,就是学生们为人处世、治学研究的榜样。
另一方面,越优秀的学生,越需要优秀的老师引领。深中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面对这样优秀的学生群体,我们有责任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引领他们向更高的平台发展。
另外,深中诸多高端的创新体验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也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平台和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加国际高端赛事,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南方+:您说的引领,具体怎样实施?
朱华伟:比如除了上好学科课程外,我们还鼓励名校毕业生们结合各自的研究背景开设选修课,比如《天文学基础与前沿》、《英语戏剧初探》、《全球化思维》等。

2018年入职的清华大学刘莹博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教授的学生,在深中教授高中生物课程,负责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创新体验中心,她去年指导学生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获得高中组金奖。
2020年入职的魏鑫老师是牛津大学博士、波士顿大学博士后,曾在牛津大学任教,研究东方学、世界语言与文学,这样的老师给高中生讲解东方文化,视野和格局肯定不一样。

南方+:新校区启用后,课程方面会有怎样的优化和提升?
朱华伟: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目前,我们为不同兴趣志向的学生提供涵盖28个课程群的150多门校本选修课,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按需选学,促进他们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创建丰富多样的社团,目前学校高中部有90多个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兴趣、提升了综合能力。
为了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我们已邀请了多位诺奖得主、两院院士、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学生开设“深中大讲堂”,付云皓博士、韩嘉睿博士等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在内的青年学者,也常态化到深中为学生上选修课。我们还搭建高端学术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迎接挑战,拓展创新教育平台,持续丰富优质学习资源等。
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需要,自2018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对已有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和升级,接下来深中将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从课程、师资、管理三个维度,推进系列项目改革,形成系列优质研究成果,争取将深中建成国家级新课程新教材研究示范基地。
同时,我们还会结合国家“强基计划”,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深中智慧。

南方+:深中的创新体验室和创新实验中心是如何与高校、企业合作,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
朱华伟:截至目前,深中已与北大、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华为、腾讯、大疆、光启等著名大学、企业共建了18个创新体验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不同体验中心和实验室的运作方式不同,总体来说,会在硬件、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例如,我们与华大基因共建的创新体验中心开设了《趣味基因检测》,我们的学生可以进入我国首个、全球第四大的深圳国家基因库参观学习;我们与中广核共建的清洁能源创新体验中心开设了《“核”的科学》等课程,深中师生不仅可以进入大亚湾核电站及中微子实验室参观学习,中广核的专家们也会定期指导我们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或国内外相关比赛;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的光伏发电创新实验室是国内中学首家。
我们还会与更多国内外顶尖大学、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体验中心,也会引入国内外名校、创新教育机构研发的优质课程,通过这些高水平、开放性平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南方+:距离今年高考已经很近了,深中备考情况如何备受外界关注,能否介绍?
朱华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虽然经历了最长假期、网上授课、高考延期,但深中全体高三师生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深一模成绩亮眼:深圳市理科前10名、前50名、前100名、前200名人数,深中均为全市第一,且每个分数段人数均占全市50%左右;文科前10名、前200名人数,均为全市第一;文理科学生总平均分均为全市第一,其中理科学生总分平均分比第二名学校高近20分;A档达线率96.5%(相当于一本率),全市第一。
截至目前,深中2020届高三有5人获北大、清华保送,1人被清华丘成桐数学英才班预录取,10人获得北大、清华“强基计划”破格入围,人数位列广东省第一。

南方+:您对深中发展未来还有哪些期望?
朱华伟:这三年多以来,深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校的进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支持深中尽快建设世界一流高中。《人民教育》“改革开放中的学校变革”栏目在全国遴选四所名校,深中位列其中。可以说,无论从办学业绩,还是社会影响力,深中都已经进入国内高中第一方阵。
深中能有今天的成就,历任校长、历代老师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我手中,我一定要跑好这一棒,力争多为深中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深中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了学校的发展,我竭尽所能、夙夜在公,风雨兼程;希望今后能带领深中实现更大的发展,搭建世界一流平台、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干出世界一流业绩、办成世界一流高中,不负组织的培养、不负深中、不负深圳、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最让我欣慰的是,现在整个学校有着浓厚的干事、创业的氛围,深中师生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协力、只争朝夕,都在为实现世界一流高中的愿景而努力。我相信有了优化升级的校园和课程,有了世界一流的师生和文化,深中一定能够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中。


南方+:您对深圳基础教育发展有何建议?
朱华伟: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的南国渔村今日正在建成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并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未来深圳要建成世界一流城市需要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做支撑,因为教育是一座城市安身立命软实力的生动体现,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如果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基础教育理应是基础的基础。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教育规律看,学校办学各有特色,学生天资禀赋各异,要为优秀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最好的发展平台;从深圳乃至广东教育看,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要有一所中学全国领先、与深圳和广东地位相匹配的世界名校;从国家发展看,我们要不遗余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这是深中担负的光荣使命,也是深中未来要走的追梦征途。
数据看深中

来源:南方+、深圳中学



@光明学子,

你们期待的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今秋投用,

将提供6180个学位~


近日

由光明区政府和中山大学

合力重点打造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投用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优秀人才,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一张白纸即将擘画出

光明区最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

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校园绿色生态现代化

为师生营造健康幸福成长空间


据悉,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坐落于光明科学城片区,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总投资近1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6.1万平方米,今年秋季正式开学。随着科学城片区人才的增长和学位的需求,学校最终将达到132个班的规模,提供学位6180个,成为深圳市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教学楼。


校方介绍,“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一直贯彻学校规划建设发展全过程。比如,在设计理念上就有着超前的眼光:坚持“互联互通、社区共享、绿色生态、智慧校园”,旨在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重构校园学习空间,塑造绿色生态、现代化的校园,为孩子们提供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环境。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建有现代化图书馆、全光网信息平台、千人报告厅、游泳馆、高尔夫实践场馆、攀岩墙、击剑馆、琴房等,在建筑设计上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圆融统一,让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与浓郁蓬勃的时代气息融为一体。目前,学校部分建筑已经封顶,进入了室内装修阶段。



名师领航 锐意改革

构建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


人才是光明区打造深圳区域教育高地的“底气”,也是将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打造成光明区最优质基础教育学校的根基所在。


光明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有关教育工作决策部署,面向全国选聘罗灿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创校校长,她是广东省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特支名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全国中学语文首届学术先锋人物,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深谙教育规律,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从教育改革者的视角开创教育的新天地。


足球课程。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还聘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著名教育家程红兵担任学校发展顾问。在名师引领下,学校将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锐意改革,阔步走向教育治理现代化:创新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搭建“扁平、精简、互联”的组织架构,着力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理念先进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创新学校公共治理体系,探索“政府+高校”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创新模式。


目前,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有广东省、深圳市学科名师、名班主任、教研组长等50余人,清华、北师大等名校硕士生20余人。亚洲足协教练、高尔夫、跆拳道、健美操、啦啦操、游泳教练、国家中级工艺美术师、“速滑国家级”教练员等拓展课程高级专业指导教师10余人。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师资队伍将愈发精良、壮大。



“一学生四导师”培养模式

打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范本


作为一所有着中山大学基因的学校,今后,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将继承和弘扬中山大学悠远、厚重的学术文化传统,促使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畅通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人才培养联动渠道,培育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实求真的学术精神。


轮滑冰球课。


具体而言,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依托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优势资源,实施“一学生四导师”制度,每个班级安排学校导师、专家导师、医生导师和学长导师共四位导师。学校导师由校内老师团队构成,全面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学长导师由中山大学实习生团队构成,以朋辈的视角对孩子们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疏导等;专家导师由中山大学的专家教授团队构成,为孩子们的学业学术起引领导航作用;医生导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医生团队构成,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护航。


此项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全面关注学生的生命健康、习惯品质、学习质量、视野格局,努力搭建中小学教育与高校的桥梁,打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范本。



打造科技医疗生态课程

让学生自由生长全面发展健康幸福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实力,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将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在国家教育部门的规范指导下,既开足开齐国家基础课程,又积极建构适宜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课程谱系,开展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课程生本化建设、研究课程个性化创造的课程改革,建设师生沟通融洽、思维流量充沛的智慧课堂,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


小学报告厅。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以科学城为背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学生,提出“大科学”理念,打造科技特色学校,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开设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系列科学拓展课程,全面促进科学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办学的创新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截至目前,学校除开设国家必修课程之外,还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特长,预设优质的拓展课程二十余门、研究课程四十余门、实践课程三十余门,课程内容涵盖科学、人文、艺术、体育、实践等众多领域,惠泽全体在校学生,实现学生“一人一张课程表”。


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还将立足校情,整合优质的学术和社会资源,不断研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质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谱系,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锤炼学生品格,让每个学生自由生长、全面发展、健康幸福,达成美好的教育愿景,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实现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和谐统一。


校方表示,学校秉承中山大学的优秀传统,乘着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东风,以奋斗者的姿态赶超奔跑,做不负光明教育的追梦人。


来源:宝安日报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