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史上最强院士代表委员两会提案曝光:深圳起码要吸纳到2000名高端人才!深圳应该努力建设一批在世界科研领域有话语权的高等院校
在今年深圳两会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2位院士代表和7位院士委员,数量为深圳历届两会之量。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在深全职院士已增加到61人。这意味着,差不多7位在深全职院士中就有1位作为代表、委员上会。
这其中,当选为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广东省深圳市委员会委员的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教授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陈晓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陈十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深政观察采访了几位上会的院士代表、委员,记录下他们就深圳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加快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01加快引进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
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徐扬生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圳应更加重视创新链融合发展、高端科技人才吸引和培养以及深化深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
“我的观点是,只要五年左右,我们就能攻克现在这些‘卡脖子技术’。”徐扬生坦率讲出了自己的判断。他思考的问题是:解决了现在这些“卡脖子技术”,我们又会遇到新的“卡脖子技术”,怎么办?
在徐扬生看来,要摆脱被“卡脖子”的局面,我国必须在科技发展中实现创新引领。深圳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也正立足于此。
“创新已经是深圳的鲜明特质。”徐扬生说,从全链条的条件来看,深圳有全球其他地区都难以匹敌的优势。深圳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制造链非常完备,应用型的人才也比较多,这给深圳带来很好的创新环境。但相对而言,高端基础人才仍然有所欠缺,深圳的基础科学还比较薄弱。
徐扬生认为,深圳应继续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环境,为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我认为深圳起码要吸纳到2000名高端人才,才能在基础创新方面达到比较好的局面。目前据我所掌握的情况,在深圳从事基础科学的高端人才只有五六百名,还远远不足。”
徐扬生认为,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合作应该受到更多关注。目前深圳高等教育界正在通过对接香港资源,通过深港合作加快前沿产业的研究步伐,深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02今后主要发力点应放在“基础研究”上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
“深圳是一座极具创新活力的年轻城市,代表中国很多城市的未来。”薛其坤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深圳的创新环境点赞,建议深圳未来持续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
薛其坤说,深圳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彰显了信心,抓住了关键。他认为,深圳在“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方面表现良好,今后主要发力点应该放在“基础研究”上,即在未来产业的原始科技创新和科学发现方面作出贡献,在现代技术、未来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作为新代表,薛其坤带来《关于推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实验室设备共享的建议》。“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对科技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他说,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端科研资源密集分布,具备建立实验室设备共享示范试点的先天条件。“具体可从以下入手:推动仪器共享立法,建立共享管理考评机制;加强仪器分类管理,搭建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操作人员培养,完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仪器共享率。”
薛其坤认为,“构建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促进原始创新的关键。”人才的培养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深圳应该努力建设一批在世界科研领域有话语权的高等院校。
03
年轻人的好奇心是创新的核心力量
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陈湘生代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是要将高校、企业结合,利用好高校人才资源,完善配套政策,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链条。
“高校学生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力量,要撬动年轻人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学生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创新,完全依靠科研单位做0到1的创新是不够的。”陈湘生认为,要以高校资源为基础,把市场需求作为驱动,重视激发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他看来,深圳已具备科技研发的优势,但在形成“政企产学研”一条链的创新上还欠缺连贯性。深圳高校作为创新链上的基础环节不可缺失,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结合也是强大的助推力,每一个创新链上的环节都缺一不可。
陈湘生认为,要发力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问题,政府应从制度、政策上进行引导,在资金投入以及创新环境的打造上都要加大力度。深圳创造了优渥的成果产业化环境,民企可以自由且快速的采用创新成果,要把政府、企业、机构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按照实际价值与贡献来界定人才,人才可以是科学人才,技术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等。”陈湘生表示,要扫除“人才引进”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深圳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04
深圳未来能在世界科技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上会的代表委员,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大会上,还邀请了外籍院士来旁听。记者采访了其中两位院士,他们在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表达了对深圳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药所首席科学家、瑞士科学院院士霍斯特·梵格对科技创新领域尤为关注,“深圳过去五年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未来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实现这些目标对这座城市和深圳市民而言都将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说,在深圳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也相信深圳未来能在世界科技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为成为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斯彼克曼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说:“深圳未来五年计划建设更多医院,这让我印象深刻,大力提升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会让市民的幸福感大幅提高。”
院士数量最多一届!
“最强大脑”云集两会折射了什么
5月13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召开,参加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各代表团也于当日完成驻地报到,2021年深圳两会至此拉开大幕。
由于人大和政协同时换届,新一届名单中,仅人大代表就超过六成是“新面孔”。更令坊间关注的是,今年也是院士数量最多的一年,共有9位院士参会,占深圳全职院士总数的1/6。
而院士们对获得更多参政议政机会均高度赞赏,认为既是深圳重视知识、倾听科研需求的体现,也为专家搭建发挥才能的更大空间,更对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围绕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提升“五力”、打造“五地”科创新部署充满期待。
从名单上看,今年新一届两会代表委员的素质更高、覆盖领域更广。与会的9位院士,2位是人大代表、7位是政协委员,具体包括: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低维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主任成会明;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地球物理学家陈晓非;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陈十一;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从所在机构看,9位院士均来自高校或有高校特聘背景,其中薛其坤、徐扬生和陈十一都是高校校长或前校长;从学术研究领域看,并未集中一隅,反而涉及面较广,既有前沿战略产业所需的材料学、物理学,也有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所需的土木交通、建筑设计,更有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研究等,因而关注议题多元。
比如,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的成会明最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变革下深圳的举措和行动,建议建立高水平科研力量,前瞻布局,打通碳中和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推动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设成为全球碳中和标杆城市。
孟建民则重点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建议,认为应固化城市总设计师制,同时率先搭建建筑行业的新互联网平台,特别是推行建筑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
对于此次更多高层次人才参会,院士们都非常赞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说明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让其发挥才能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成会明也认为,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院士加入,是深圳近年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直观体现。
“把一批院士吸纳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队伍,是深圳重视知识、发挥专家专业作用的一个趋势。”孟建民说。
陈晓非和薛其坤还同时表示,院士拥有更多参政议政的机会,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对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起到推动作用,且能及时反映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深圳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深圳40多年来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创造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
但作为新兴城市,深圳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难以避免。特别是随着科技创新日益崛起,“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短板愈发掣肘城市持续发展动力。
于是,自1999年深圳引进首位院士——中国杰出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牛憨笨(现已去世)以来,相继实施《关于引进国内人才来深工作的若干规定》、在全国较早实施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计划,给予高端人才资金资助、研究进修等扶持,提供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配套服务,标志着深圳的引才重点转向高层次人才。
近5年来,这一趋势愈加明显。2017年深圳打破“碎片化”,对深圳人才政策作了全面梳理、系统重构优化,通过人大立法出台《人才工作条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
同时,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吸引人才。向用人主体放权,通过制定高精尖缺人才目录清单、全球悬赏揭榜寻聘、设立人才伯乐奖等方式,营造了便利高效的市场化人才环境。目前深圳90%的研发人员都集中在企业。
另一方面,营造一流环境留住人才。设立人才日、企业家日,建成人才公园,成立市人才安居集团,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全力解决人才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为人才当好“后勤部长”。
在上述政策体系实施下,深圳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数量实现飞跃增长。
上月底,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国共有5272名科学家入选,而深圳就有超过100位科学家榜上有名。侧面反映出近年来特别是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过程中,深圳吸引和培养人才的质量,不少世界顶级科学家均落户深圳。
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也显示,深圳全市人才总量已超过600万,市科技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全职院士54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近1.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6万人,累计认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全职院士数量6年间增长约4.5倍。
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圳已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
党代会报告则确定了未来五年深圳的冲刺目标。其中,深圳提出将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
这也意味着,深圳要保持住强劲的发展势头,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5月13日,就在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报到日当天,《经济日报》头版刊发了对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专访。
谈及“深圳科技创新最新思路和部署安排”时,王伟中表示,深圳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必须把加强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当前深圳正围绕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提升“五力”、打造“五地”。
所谓“五力”“五地”,即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未来5年深圳创新的重点是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源动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这些言论也再次引起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这些思路让我们感到很振奋!深圳要创造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更科学正确的评价体系,不能唯‘帽子’论,要让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创新氛围浓厚、学术评价体系科学、有创业成就感的城市。在这种引导机制下,他们才能敢于潜心研究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问题,长期攻关,把科研工作干得更有成就感。”薛其坤直言。
薛其坤认为,人才的培养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乃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支撑,深圳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好的人才资源。
陈晓非也最关注高校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议题。他坦言,尽管深圳高校和研究院所数量已有明显增加,但高校发展需要时间积淀,而深圳高校整体发展历史不长,目前高等教育建设仍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希望深圳能够持续稳定对高校发展给予支持。
“接下来,深圳将制定新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人才竞相成长、实现梦想。”王伟中在专访最后如是回答。
(来源:南方+客户端 记者:张玮、朱洪波)
关于科技金融、营商环境、口岸发展等话题,
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深圳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左丁、马健、赵广群、吴岗,市政协委员杨雁,就科技金融、营商环境、口岸发展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听听他们怎么说。
左丁:科技与金融同频共振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报告政治站位高、立意深远、气势磅礴,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深圳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地路径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5月1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深圳市人大代表、来自福田代表团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左丁在聆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备受鼓舞。
作为深耕创投领域多年的代表,左丁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十四五”期间深圳要牢牢把握住“三新”是对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中,对于报告中深圳要“开展基础研究夯基等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加快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源动力,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的具体路径,他也认为十分全面、准确。
在左丁看来,科技与金融是能量巨大的翅膀,两者同频共振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圳才能始终保持发展优势。
“深圳是创新创业之都,近年来布局了不少的基础设施,但创新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在研发、产业、人才各个环节全面衔接,相互支撑。”左丁介绍,创投行业正是连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价值发现、助推成长等重要功能,“当务之急是深圳要有危机意识,利用好好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特区立法权等,在创投发展政策上有所突破。”
为此,左丁建议可以将股权投资纳入深圳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委托部分资金交给深圳本土创投机构管理。
同时,建议安排财政预算用于政府引导基金持续注资,扩大引导基金规模,发挥引导作用。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增信、担保、贴息的方式鼓励优秀的创投机构发行中长期债券,并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创投机构落户深圳,助推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左丁也建议深圳可以推进地方立法,根据经济业务和经济实质对真正的纳税主体进行核算和征税。通过过立法降低创投机构所得税率。
马健:河套生物医药产业应结合技术储备优势走差异化路线
“深圳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企业,努力让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让惠企政策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
5月1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在聆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深圳市人大代表、来自福田代表团的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健对上述这句话记忆犹新。
2015年,马健来到深圳创业,经过六年发展,公司发展态势优良,在他看来,这得益于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听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企业提出的新希望,马健坦言,在深圳发展的几年来,早已有这样的感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十三五”总结与“十四五”规划都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片区给予了高度关注,而马健的公司也正是落户河套,马健介绍,目前河套片区建设有序进行,自己公司各部门今年八月底便能够全部入驻。
“我们是一家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的科技公司,所以今年也比较关注河套片区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马健表示,在深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上首先建议在产业布局方面,应结合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储备优势走差异化路线。
马健举例到,深圳有器械和药品的审批机构平台等优势,而香港则有更好的国际化药物方面的研究资源与人才,双方结合就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马健也建议在人才引进方面,进一步放宽地域限制,提高企业招聘灵活性,同时抓住海外人才回流这一机遇,从个税减免政策上提高竞争力。
在马健看来,当下,国内其他地区也在为人才战略发展制定计划,深圳在存量人才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吸引增量人才,以及通过高校、研究院等创造一些增量人才都值得关注。
赵广群、吴岗、杨雁建议:将沙头角口岸打造成大湾区免税消费标杆项目
目前,跨境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免税消费市场快速壮大。在刚刚出炉的2021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包括“加快沙头角口岸重建,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在深圳盐田,有全国唯一“一街两制”、早期“购物天堂”的中英街,也有连接深港的重要门户沙头角口岸。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加快沙头角口岸重建,并争取更多免税政策和项目在这里落地,大力发展口岸免税市场。
加快沙头角口岸重建
记者了解到,沙头角口岸建于1985年,距离中英街仅有650米。而今的口岸建筑老化、设施陈旧,也没有完善的交通接驳设施,是深圳多个口岸中较为“低调”的一个。此外,口岸通关效率低下等问题也制约其发展。沙头角口岸重建已纳入市政府建设计划,但尚未公布具体时间表。与此同时,根据盐田区的相关规划,未来将以跨境旅游和免税消费为核心,统筹联动中英街提质升级、沙头角口岸全面重建,全力打造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心区。
按照规划,重建后的口岸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免税购物中心。对此,市人大代表赵广群表示,中英街发展免税消费虽有先天优势,但其市场上商品较为低端、空间拓展有限,“希望能加快沙头角口岸重建,并且免税购物中心应以中高端免税消费为主,与中英街错位联动发展。”
市人大代表吴岗指出,目前推进沙头角免税购物中心项目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政策突破难度较大,包括了通关时间、额度等。“需要继续加强与边检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延关工作,希望能24小时通关。此外,跟进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人员携带物品的管理规定修订,加快规定落地实施,实现额度从3000元提升至5000元,进一步对标海南免税政策。”吴岗还建议,加快推动中英街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实现人货分离,用足用好现有限额政策,提升中英街购物体验,减轻延关对海关查验的依赖。
争取免税政策和项目落地
市政协委员杨雁认为,根据市委2020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指引》,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是深圳建设的七大平台中,唯一以国际消费为内容的平台,其核心就是打造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免税政策和项目的落地对促进深港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推动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当下,免税购物正值发展黄金期,据统计,2019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达3000亿元左右,海淘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全国免税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预测2025年将超过2500亿元,市场规模十分巨大。杨雁建议,应争取免税政策和项目在口岸落地,“在我国全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与购物流量,未来必将逐步回归国内,从而带动市场大规模增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高水平规划和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
杨雁建议,市有关部门支持和争取免税政策和项目在沙头角免税购物中心落地,联手香港积极争取免税额度提升、商品清单增加、消费资格扩大等更有竞争力的免税政策,将沙头角免税购物商业打造成为深港东部口岸示范和大湾区免税消费标杆项目,为深圳“探索建设国际免税城”提供有力支撑。(来源:南方+、羊城晚报)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重磅!王伟中当选深圳市委书记!新一届深圳市委班子来了! 深圳“10+1”区一把手集体宣布!深圳最全区域发展战略首次曝光 关键时刻!深圳市委书记重磅报告:未来5年深圳全面部署曝光!全新规划来了 广东一口气宣布38个支持深圳!莞惠全域划入深圳都市圈!69条规划曝光! 深圳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曝光:第二机场、5大综合枢纽、长三角新通道、伶仃洋通道、外环高速西延跨江通道来了 2021年深圳即将全面爆发!最新73条规划启动,未来15年大机遇已来!深圳“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文公布! 香港宣布!在深圳河南岸打造卫星城市!全球最高自由开放的经济增长极要来了 大湾区刚刚开始,全世界都在探索!深圳最新部署重大标志性的科创学院终于来了 中央首次点名!深圳已出手!一个大计划曝光!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