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到2025年,深圳将新创建省级及以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3个、新增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家、国际航线达到100条。《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等更为丰富,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包括: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取得新进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引领力增强、科技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地位显著提升。
围绕这个目标,深圳将聚焦旅游全域化、全要素、全业态发展,实施“六大任务”,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六大任务”即打造6个“城市”: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城市、打造国际滨海旅游标杆城市、打造都市旅游创新先锋城市、打造科技赋能旅游引领城市、打造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打造旅游消费服务典范城市。
”“十三五”时期,深圳围绕打造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亚太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以推进全域旅游为契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一带两极多组团”国际滨海旅游发展新格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十四五”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深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成国际国内旅游购物消费重要目的地的关键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深圳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机遇,顺应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加快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加快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十三五”以来,深圳积极探索新模式、打造新名片、树立新标杆、培育新业态、营造新热点,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制定《深圳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盐田区、南山区分别获评为国家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鹏新区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深圳机场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启用新国际中转区和中转流程。旅游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获评《孤独星球》2019年全球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城市,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列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2016-2019年,华侨城集团连续四年位居世界旅游景区集团前4强,华侨城集团、华强方特连续四年跻身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前5强。甘坑客家小镇、大鹏所城旅游度假区先后获评为第二、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201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715亿元,接待游客1.45亿人次;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384亿元,恢复至疫情前81.4%,复苏程度在国内位居前列。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主题公园之都”地位持续巩固,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在全国主题公园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第三和第四。城市旅游再添新品牌,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海上看深圳”游船项目启航;旅游观光巴士投入使用,开通红、蓝、黄3条主题线路;深圳“匠心智造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依波精品(深圳)有限公司获评深圳市工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供给品质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新增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0年,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6家,星级酒店74家。建立旅游志愿者之家U站,旅游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2806名。建设“i游深圳”推广平台,上线深圳游客中心PC端和手机版;世界之窗、欢乐谷、锦绣中华等景区实现线上电子导览图、线上语音导览等服务。定期公布旅游服务质量测评指数,组织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打造导游专题培训品牌。在总结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全球最优最好最强旅游城市,深圳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空间供给不足与复合利用不够并存。旅游项目建设用地较为紧张,“有项目、有资金、缺土地、难落实”的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用地综合开发和项目空间复合利用不够,旅游用地资源、项目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二是高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与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并存。优质旅游资源短缺,资源型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追求,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等人文资源挖掘不够,旅游发展模式亟需变革。三是旅游商品供给不足与旅游消费联动不够并存。2019年深圳游客人均消费额约1183元/人,远低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等城市;商业中心建设与旅游项目布局结合不够紧密,旅游与消费联动亟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在“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加以解决。从国际看,“十四五”时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深化,引发旅游发展模式加速变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缺乏安全防疫协商机制,各国纷纷出台旅行限制措施,旅游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旅游市场复苏仍面临严峻挑战。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旅游业作为产业“黏合器”作用彰显,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人们的旅游行为,本地游、云旅游、云观展等旅游新模式兴起,旅游新业态迎来发展新机遇。从市内看,“十四五”时期,深圳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加快建设国际国内旅游购物消费重要目的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新动能。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深圳旅游业将处在数字化变革的拓展期、融合化发展的深化期、品质化发展的越坎期,数字应用更加广泛,融合发展更加深入,模式变革更加深刻,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仍将持续,但发展机遇远大于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机遇,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目标,顺应大众化、全域化、融合化、数字化、品质化旅游发展新趋势,把握本地游、云旅游、云观展等旅游新模式、新机遇,以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数字化转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高端旅游产品供给,发展新兴旅游消费业态,深化旅游区域交流合作,完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推动旅游发展向要素融合转变,把高质量发展旅游业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紧密结合,打造国际国内旅游购物消费重要目的地,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强大支撑。——坚持改革创新。以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三个并存”突出问题,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旅游发展向要素融合转变。——坚持品质发展。顺应高品质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新趋势,对标世界一流旅游城市,以数字化变革为牵引,以高质量统揽旅游发展全局,持续推动景区设施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不断优化提升旅游线路设计,加快高端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坚持旅游为民。把发展旅游业同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更紧密结合,高标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国际化、高品质的旅游消费环境,发挥旅游综合带动作用,通过旅游持续增进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生态为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生态底线,高效率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实现自然景观资源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坚持开放合作。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旅游业开放发展战略,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为主抓手,以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建设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到2025年,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等更为丰富,旅游新业态快速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效显著,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创建省级及以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3个。——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取得新进展。近海亲海空间进一步优化,打造一批高品质滨海亲水空间,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西部创新活力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大鹏半岛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引领力增强。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科技旅游基地,“旅游+”“+旅游”快速发展,新兴旅游消费业态快速壮大,新增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家。——科技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打造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创新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云旅游、云观展等“互联网+旅游”新模式快速发展,建设一批科技旅游基地,在智慧旅游共性关键技术、高端旅游系统装备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成果。——国际国内旅游枢纽城市地位显著提升。高品质旅游目的地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联手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旅游线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到2025年,国际航线达到100条。聚焦旅游全域化、全要素、全业态发展,实施“六大任务”,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塑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品牌,丰富创意文化旅游产品,构筑国际化文化旅游地标群,创建一批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地,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莲花山公园、前海石公园、海上世界(明华轮)等改革开放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好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深圳特色的红色旅游IP,打造一批集红色研学、党史教育、人才培训、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统筹推动红色资源的跨区域合作共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旅游体验有机结合,构建红色资源区域集群,支持依托阳台山打造集休闲、观光、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高地。优化红色旅游观光线路布局,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线、红色故事、精神内涵,采取导游讲解、寓教于游、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展示深圳“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春天故事”的最美风景线。支持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促进文博、非遗资源与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依托水贝珠宝产业集聚区、大浪时尚创意小镇、横岗眼镜产业集聚区等时尚产业集聚区,整合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时尚购物街区等资源,强化设计研发、展示展销、体验消费、休闲旅游等功能,打造引领潮流的时尚创意基地。鼓励创建数字创意主题产业园区,打造原创网络游戏、数字动漫品牌,推动数字创意品牌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强化园区旅游公共设施布局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创意文化体验基地。推进新桥影视产业基地等影视基地建设,引进大型影视公司,推动影视产业向影视创作、后期制作、交易与发行等中高端领域发展,加快推出大型实景旅游演出、影视体验等旅游产品和项目。推进深圳歌剧院、国深博物馆、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关联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运营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打卡地”,构筑代表深圳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文化旅游地标群。依托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打造改革开放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国深博物馆,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和城市名片,打造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打卡地”;依托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打造科学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创意设计馆,打造创意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深圳歌剧院、深圳音乐学院,打造音乐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深圳海洋博物馆,整合大鹏国家地质公园等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打卡地”。发掘深圳时尚创意元素和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城市记忆,加强特色古建筑、古墟镇、古村落、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活化利用,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能,推进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街区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消费圈。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发掘中英街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等资源,以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为重点,联动盐田港、海鲜街、梅沙、东部华侨城四个片区,打造深港文化旅游消费典范区。整合华侨城片区南北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以南部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文化村、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和北部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资源为支点,打造华侨城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升甘坑客家小镇、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街区的文化形象,嵌入文化消费体验新业态,打造一批集历史文化、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街区。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用海、亲海近海、城海互动,进一步优化近海亲海空间,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西部创新活力湾区。依托盐田区、大鹏新区优良的海滨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融合海洋文化、滨海娱乐、度假休闲、体育运动等多种形态,支持环龙岐湾世界级滨海生态“中央旅游休闲带”建设,打造以滨海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的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发挥中心城区开放共享的生态体验和城市客厅形象优势,强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等重点片区的城海联系,结合滨海慢行及海上看湾区等项目,融合科技创意、商业活力、文化娱乐等功能,打造“船、港、城、游、购、娱”联动发展的中部都市亲海休闲活力区。依托宝安中心区和环前海湾滨海片区,完善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衔接西部滨海片区与内陆地区旅游资源,以水上交通和慢行系统串联前海滨海中心区、宝安中心区、西湾公园、海洋新城等,打造集海洋智慧旅游、空港旅游休闲、海洋旅游体验、生活休闲于一体的西部创新活力湾区。优化升级“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加快游船码头建设,开发更多旅游航线,逐步拓展航线区域范围。打造“海上看湾区”观光旅游品牌,结合大众海上旅游休闲度假的需求,推动“海上看湾区”持续创新,融入深圳本地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湾区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将“海上看湾区”“大湾区空海游”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精品项目,提升深圳海上观光旅游特色品牌影响力。创新“湾区海上游+”模式,推出更多内游航线,加快开发和推广乐动湾区、日出湾区、国潮湾区、乐享非遗、科创湾区等主题航次。高水平推进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对标国际高端邮轮,鼓励“招商伊顿”号积极探索高端邮轮自主经营管理新模式和拓展新航线,提升邮轮运营能力与服务能力,填补我国高端邮轮运营的空白,打造成为中国高品质邮轮名片。支持邮轮母港打造国际高端邮轮母港,丰富国际邮轮旅游航线,创新邮轮母港入境免税、邮轮免税、市内免税业务模式,全方位打造集邮轮、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创新型智慧邮轮母港,建设成为新时代深圳的开放窗口与国际名片。加强与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合作,着力培育发展本土邮轮团队,支持邮轮公司组织运营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邮轮主题航次。推动发展“直升机+邮轮”“飞机+邮轮”“高铁+邮轮”,积极发展低空旅游、空海联运、海铁联运旅游产品。积极探索邮轮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由邮轮母港、传统客运码头、公共游艇码头等组成的特色水上客运服务网络。高水平打造海上休闲运动中心,加快完善海上运动基础设施,高标准谋划发展帆船、帆板、赛艇、潜水等水上项目,积极举办高端海上运动赛事和活动,持续提升“中国杯”帆船赛等国际赛事的影响力,打造海上休闲运动高地。统筹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特色滨海旅游资源,整合海洋相关食、住、行、游、购、娱资源,联合推出一批海洋主题休闲旅游产品,打造若干网红打卡地。推出“大鹏赶海节”“大鹏海鲜美食节”“沙井金蚝美食节”“深汕开渔节”等特色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渔业节庆活动品牌。高标准推进小梅沙更新改造,打造梅沙黄金海岸旅游区。依托溪涌、土洋、官湖、金沙湾、大小梅沙、百安半岛等滨海度假片区,开展沙滩音乐节、溪涌生活节、简单生活节、黄金海岸旅游节等沙滩特色主题活动。谋划盐田-大鹏-惠州-汕尾及邻近香港岛屿的旅游线路,推动串联深圳东西部的海上旅游航线通航。深入推进“旅游+”“+旅游”,大力发展都市购物旅游,拓展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提升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聚焦市级核心商圈及其周边商业资源,打造一批都市购物旅游商圈,重点建设罗湖口岸、罗湖“金三角”、沙头角、福田中心区、深圳国际金融街、后海超级总部、华侨城、太子湾、前海、大空港前海等“十大”购物旅游商圈。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发掘提升华强北商业街、东门步行街、欢乐港湾、海上世界等商街的文化内涵,完善休闲旅游功能和旅游交通设施,加强与重大文化旅游设施的联动,创建一批世界级购物旅游“打卡地”。发展都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娱乐产品,支持全球名品嗨购、深圳优品聚惠、滨海亲水畅游、全民运动活力、文化生活品鉴、舌尖美味乐享、天真烂漫童趣、邂逅浪漫梦幻、夜间经济纵享等消费场景建设,打造一批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购物旅游集聚区。加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布局建设,鼓励举办音乐节、泼水节、啤酒节、灯会等夜间特色休闲娱乐主题活动,培育多元夜间消费模式,发展夜间旅游购物消费。推动会展与旅游联动发展,提升高交会、文博会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国际组织、国际会展机构落户深圳,策划更多高规格、国际化的展览、展会、会议,扩大会展旅游购物消费。依托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科技馆“两中心一馆”,升级改造海上田园以及周边工业区,高标准建设国际会展城,推动宝安中心商业区—大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会展城—宝安机场—海上田园等重要节点有机衔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旅游集群区。借力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探索“一展两地”“展会北上”等方式,深化与港澳会展业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大型文创展览、会奖旅游活动等。培育打造深圳国际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WTA年终总决赛等赛事品牌,推进深圳冰雪文旅城等体育旅游体验消费综合体建设,布局一批水上运动中心、极限运动馆、攀岩馆、电竞馆等新型体育设施,鼓励发展新兴时尚体育运动,探索新型体育旅游消费模式。鼓励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工业旅游进学校、进社区,规划设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激发工业旅游消费潜力。创新自然公园的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机制,布局建设一批生态康养与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依托东部华侨城、深圳中医药博物馆、仙湖植物园、光明小镇千亩中药种植基地等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引导研学旅游市场主体与中小学校、旅行社、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开发一批“寓教于游、寓学于游”的研学旅游产品。积极推动城市低空旅游新业态发展,发展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创新“粤菜师傅”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广地道粤菜美食,推动“粤菜师傅”工程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开发粤菜文化美食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山海休闲廊道、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推进与滨海慢行路径及绿道、碧道系统衔接,推出自然郊野径、滨海徒步旅游线路、水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生态休闲旅游线路,发展都市时尚健康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坚持创新在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旅游生活生产模式,赋予旅游市场新动能,提升旅游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旅游景区、文旅消费场所等应用第五代移动(5G)网络,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增强旅游消费体验功能,加强旅游资源、设施设备等监测管理。鼓励3A级及以上景区、重点旅游度假区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引导景区提供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发展数字化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鼓励旅游景区建设线上预约入园平台,提供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园区运用无人机、无人车、水下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非接触式产品,打造一批高科技体验乐园。推动“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云旅游、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旅游新业态。鼓励景区(景点)开发虚拟游览、直播游览等数字化产品,推出线上展演,开通线上旅游服务,开展云游览、云科普等相关活动。引导有条件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加快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拓展数字文化内容,打造沉浸式服务互动体验场景。满足年轻用户消费需求,加强与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介合作,加快推出优质数字创意内容产品,打造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鼓励开展在线旅游节庆、消费活动、赛事和展会,推出一批沉浸式体验的云上旅游品牌。依托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载体,融合新科技产品展示、场景应用、消费体验等功能,充分展示深圳高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科技体验旅游基地、科普示范基地。促进5G、大数据、云计算、AR、VR等新技术应用创新,重点在科技馆、科普基地、研学基地等场所培育旅游体验新场景,打造一批科技体验示范区,鼓励深圳天文台等创建国家科技旅游基地。加强科技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布局,重点推出联接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高科技企业,以及串联深圳天文台、深圳科学技术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等科技文化设施的“科技+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提高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水平,开发富有文化内涵、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深圳特色的品牌旅游商品,丰富优质旅游商品供给,擦亮“深圳礼物”“深圳手信”名片。支持企业加大基础技术研发力度,开展装备和设施研制,提升企业设计与制造能力。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加快发展出入境旅游,深化大湾区城市旅游协同发展,加强与国外城市和机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完善广深珠、深莞惠汕河旅游联盟机制,联手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提升区域旅游知名度、扩大区域旅游市场份额、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发展。加强与惠州、汕尾等城市的海岛旅游合作,探索开辟东部海上观光游客运和海岛旅游航线。加强与国内重要旅游城市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谋划旅游发展策略和实施路径。深化与国内对口地区的旅游合作,推进对口支援地区旅游发展。积极探索与香港、广州国际邮轮港客源互送、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增加国际航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合作,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发挥海域、口岸等连接作用,拓展深化深港旅游消费合作,支持建设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联手香港发展口岸旅游消费,进一步延伸口岸客流集散功能,构建集过境通关、交通枢纽、住宿餐饮、观光游览、娱乐购物等复合城市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旅客前来观光旅游消费,重点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罗湖深港国际旅游消费示范区建设,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区域发展范例。创新与港澳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策划更多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联合举办文体旅游活动,共同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联合港澳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体旅游交流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体旅游消费品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航线拓展、旅游合作、旅游投融资、宣传推广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开发“一带一路”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加强与澜湄旅游城市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城市形象推介、区域合作推广、重大文体赛事活动等节庆宣传平台,持续拓展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国际旅游市场。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行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和国际友城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宣传推广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拓展与全球创新型城市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节点城市连接的国际航线。积极协调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深圳设立领事馆或签证中心,促进出入境便利化。加快开发和推广适应外国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改善入境旅游消费环境。持续创新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消费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容提质,打造国际国内旅游购物消费重要目的地。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探索建设旅游云数据中心,建立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谋划建设深圳全域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游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支持大型旅游景区建设与旅游交通流量相适应的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线下游客中心体系,在深圳机场、客运码头、文体场馆设施、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布局游客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升级深圳旅游观光巴士,加快开通更多旅游线路,推动机场、港口、码头、车站到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无缝衔接,鼓励建设自驾游驿站和营地,推动中小运量轨道旅游交通布局,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规范设置公共场所中英文标识,科学设置旅游景区(景点)道路交通标识,结合河滨、溪谷等合理设置指引标识。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科学规划配置厕所、母婴室、垃圾分类投放点等公共设施,推广智能停车引导系统。完善特殊群体旅游公共服务,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设立特殊人群服务窗口。鼓励博物馆、图书馆、传统演出场所、特色文化街区等改造升级,布局建设餐饮轻食、便利店、咖啡厅、小剧场、文创商店等功能,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主客共享的旅游消费新空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旅游消费支付、收单工具,规范发展旅游消费信贷、消费预付业务。完善旅行社组织外国旅游团队来深旅游奖励政策。实施旅游消费惠民政策,推出景区实施门票减免、淡季打折、旅游优惠套票等惠民举措。推动“无废旅游”,引导景区(景点)绿色经营,推行电子票据、倡导使用可降解制品、简化旅行纪念品包装等措施。推进旅游市场信息化、智能化监管,建立健全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依法依规推动政府和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精准实施旅游专项市场整治行动,加强对经营重点旅游线路的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及平台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将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要素,开展旅游市场主体信用分级评价。制定完善旅行社、景区、饭店、导游、领队等“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创新基于信用体系的旅游市场监管方式,整治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乱象。整合公安、消防、卫生、气象等各方力量,建立风险监测、安全预警、监管调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信息共享、合力共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执法协作机制,健全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全新打造深圳城市旅游宣传片,突出改革开放窗口、滨海休闲度假、现代都市风情、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等特色元素,以特色元素为主题推送文化旅游产品、活动、信息及公共服务,广泛推广深圳城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拓展旅游宣传渠道,借助线下游客中心、线上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全市、线下线上融合的旅游推广体系。推动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发挥航空公司网络优势,加大境外宣传力度。强化事件活动宣传推广效应,策划举办系列消费主题活动、数字文旅消费体验活动、旅游专题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特色活动,加大事件营销、流量营销力度,提升深圳旅游影响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旅游主管部门党组领导作用,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对重大政策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大力加强旅游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支持各区建立“齐抓、统管、共建”的工作机制,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引入专家评价机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综合评价。建立旅游与公安、交通、统计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利用好旅游宣传专项经费,优化资金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重点项目、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科技创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对中小微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旅游发展的定制化金融产品,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符合旅游行业和企业的新型保险产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和区域合作等规划的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旅游用地需求,充分考虑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重点旅游项目的用地安排保障,争取将重大旅游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以国家或省级指标的方式保障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探索优化旅游用地与其他用地综合开发利用,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争取在点状供地(适用深汕特别合作区)、国有储备用地、生态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方面实现突破。探索研究开放海域管理办法,推动海上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鼓励职业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根据旅游行业最新需求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推进旅游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强化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旅游研究、应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完善智库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政府决策参考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粤港澳人才交流和培训合作,培育国际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业人员跨境执业。(来源: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