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的新经济社会学的八卦史(汤志杰2009)

高行云 社会学理论大缸 2022-06-17

首发时间:2019年4月15日


摘自:汤志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的历史考察:以镶嵌的问题史为主轴(上、下),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29-30期。

 

 

1.Granovetter(1985)一文发表的当下,没有人预言或能断言这会是新经济社会学的宣言。事实上,「经济社会学」这时还不是流行的词汇,Granovetter也不曾在此文中使用它,是后来的发展才让人能回过头来证成前述的宣称。所以,Granovetter日后迭遭批评时不免要抗议,当年他不过是个一心求发表的新进学者,怎么可能设想经济社会学接下来的研究议程该如何设定(Krippner et al.,2004:115)。

 


2.采取新马克思主义取径的Stinchcombe之前早写过一本《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1983),但由于未能成功吸引学术大众的注意



3.当Swedberg,Himmelstrand and Brulin在〈经济社会学的典范〉(“The Paradigm of EconomicSociology”)一文中打出经济社会学的旗号这篇文章最早于1985年在瑞典发表,当时担任Theory and Society编委的Paul DiMaggio在知道该文后,主动联络作者,说服他们将文章投到这份由AlvinGouldner创办、立场较左倾的期刊,这才有1987年英文版的问世(Convert and Heilbron,2007:47)。

 

4.Granovetter在StonyBrook的同事Perrow(1981;1986)便已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回应过Williamson。White更明白主张:「既然Becker及其他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分析社会学的问题,那么社会学家也应该拿经济学的问题来研究」(ConvertandHeilbron,2007:38)。另外,Hirsch等(1987)用「黑手」(dirtyhand)相对于「干净漂亮的模型」(cleanmodel)来说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差异,也是极知名的比喻。反讽的是,对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真正代表,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所有人类行为、事务上的GaryS.Becker,迄今美国社会学界仍无什么具体回应(Fourcade,2007:1017)

 

5.经近20年的发展后,Guillén等(2002a)仍偏好使用an emerging field这样的标题,徒然引来Sørensen(2003:534)的嘲讽,认为该书根本无法给人新兴领域会有的刺激感与新发现──尽管新经济社会学另一方面的确仍保留着新兴领域松散、欠缺统一的特征。

 

6.虽然White只能透过英文理解鲁曼,但对系统理论有着相当的敬意与肯定(尽管其中不免也有批判),有别于新经济社会学一般对鲁曼的漠视。他不但于2005年访问Bielefeld大学,以「鲁曼访问教授」的身份授课,最近还远道前赴欧洲,参加纪念鲁曼《社会之社会》(DieGellschaftderGesellschaft)一书发表十周年的研讨会(White etal.,2007),希望促成系统理论与网络分析的交流。可惜,如Krippner(2001:809,notes97)也观察到的,新经济社会学迄今参考的主要是White早期的结构论著作,对《认同与控制》(Identity and Control)(White,1992)这本可谓是新经济社会学中最具理论野心的著作不太感兴趣。White最近还推出改写过的第二版,并在前文中明示,此一改写受益于系统理论的刺激,试图与之对话。

 

7.Zelizer(2001;2007)关于自己研究生涯的叙述上。虽然她在1970年代末即从事寿险的研究,但多年来,包括她自己在内,没有人称她的研究是经济社会学。然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尤其在新经济社会学变成大家共同接受的标签后,Zelizer不但慢慢从不认同到认同,在场域中的位置也日益从边缘向核心移动。

 

8.1990年代初,在新经济社会学尚未完全站稳脚跟时,似乎变得有些心急的Swedberg(1991:270)开始感叹起不知该如何「吸收」或「同化」来自世界体系理论、制度经济学、女性主义及新马克思主义等独立知识传统的洞见。

 

9.虽然新经济社会学的先驱White早位居美国社会学界的中心,但后来发动新经济社会学运动的中心主要在同时有Granovetter、Perrow及Schwartz任职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这背后有美国社会学界在1960-70年代扩张的背景,自顶尖一流大学毕业的Granovetter想留在离中心较近的地方,最后才落脚于此。同时,由于正规的社会学系无法完全吸纳生产过剩的社会学家,以致不少人进入商业学校或管理学院任职,这虽导致人才外流的局面,但也因此使得社会学家更急于,也更敏于与经济学家做区隔,从而促成新经济社会学的荣景(见ConvertandHeilbron,2007)

 

10.虽然Granovetter日后自承,他关于镶嵌的想法可能是来自听Harrison White的课堂演讲而获得的灵感,并非来自阅读Polanyi(Krippneretal.,2004:113),但这并不能豁免Polanyi本人极易让人误解镶嵌概念的知识责任

 

11.虽然Barber(1993[1977])用结构功能论的语汇,更精准地重述了Polanyi关于「镶嵌」的创见,但在1970年代晚期的时空环境下,结构功能论的理论进路或许反而成为妨碍其他人亲近的标记,加上该文最初并非刊于能见度较高的一流社会学期刊,所以此一看法一直未为从事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们注意到,以致Barber日后再接再厉,写了篇内容大同小异的论文〈所有的经济都是「镶嵌的」〉(“All Economies Are ‘Embedded’”)(1995),清楚在标题表明立场。

 

12.按Krippner(2001:802,note1)在致谢中提及FredBlock及ErikO.Wright,在人脉或Granovetter喜欢讲的人际关系上,显然较亲近曾共同促成新经济社会学崛起,但后来在历史书写中其贡献却有些被遗忘的左翼人士。

 

13.虽然不少人试图结合网络分析与Bourdieu同样称做「(建构论或发生学的)结构论」的进路或拉近两者的距离(如Anheieretal.,1995;deNooy,2003),但Bourdieu(2005:198)自己很清楚地与以Granovetter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阵营区隔开来,认为后者在避免「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时,只是落回到「互动论」的观点,只认知到施为者有意识及经计算的期望,而忽略了整个场域的结构限制。

 

14.Smelser and Swedberg(2005:vii)在第二版的前言中也说,他们当年的企图在于「巩固」场域,因认为时机已成熟。有趣但有些自相矛盾的是,他们一方面说第二版想提供updated的内容,另方面却又坚持原书一般的知识架构仍是有用的组织框架—实际上三分之二的内容却是新的

 

15.关于新经济社会学的历史叙述提及的,Sage基金会的资助,是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优势之一,而Smelser和Merton(Parsons之外结构功能论最重要的代言人)当时正是Sage基金会审核赞助计划的委员。赞助的计划名称「行为经济学」,也反映出这是在旧有相对保守的知识框架内求生存(Convert and Heilbron,2007:49)。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280期)


链接:【经济社会学专辑】

德国的新经济社会学知多少?以马普所为中心

AJS新文| 为什么经济学诞生于英国17世纪?从特许公司的组织解释

市场社会学的六个中观议题:来自Socio-Economic Review

经济学是怎么diss社会学的?

美国社会学会学会world-system政治经济学分会近年获奖专著一览

美国社会学会Economic Sociology分会近年最佳图书奖一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