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留言赠书| 荷兰社会学家写给华人父母的“不鸡娃”育儿经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5月31日
六一儿童节,送孩子们什么礼物呢?
或者,送自己一份什么礼物呢?
不妨来看看,一位荷兰社会学家写给华人父母和孩子的“育儿经”——《独立,是最好的教养》(目录见页底)。
01
写育儿经的这位社会学家,是谁?
这位社会学家,是我在台湾中山大学读硕士时候的老师,现任该校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韦岱思(Thijs Velema)。直接看照片吧(右边男士)!
我前两天和韦老师通邮件说,想儿童节做一次关于你的社会学式育儿经的推广吧,他说太好了呀!那就直接来吧!
(这闺女也太可爱了吧!!!)
韦老师是我的英语写作的启蒙老师。2017年,我刚到台湾读硕士,和导师万毓泽说到想用英语写硕士论文,于是他让我去管理学院修他的师弟韦老师的学术写作课程。后来,我又修读了韦老师的《组织理论》课程,和他学习量化研究和组织社会学理论。
韦老师是荷兰人,本科和硕士都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读地理学,但因读研时到台湾大学当交换生,也学习了中文,更是认为了现任的太太,于是考虑长远相处,选择继续在台湾大学读了社会学博士,留在台湾,2010年结婚成家、2014年生女育儿。
02
写中文专栏的荷兰社会学家
自2015年,韦老师就在中国台湾的《商周》杂志(类似于中国大陆的《财经》之类杂志)撰写专栏——《荷兰爸爸在台湾的育儿周记》。我曾和韦老师聊过,他说他写这个专栏,都是用中文写作,也提升了自己的中文,同时也得到编辑人员一直帮忙修改。
没错!这位荷兰老师是用中文要写专栏!
和韦老师交流起来就知道这一点不奇怪了,因为他的中文表达也是非常棒,基本听不出外国人说中国话的那种腔腔。
其实,这位荷兰来的社会学家并不是研究育儿社会学、也不是研究家庭社会学,而是研究你想不到的领域!
足球社会学、视频游戏社会学……
韦老师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欧洲职业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想了解:是不是优秀的球员都是有类似的职业轨迹呢?这是把社会分层研究往特殊职业里发展,并且更具有时间维度。我曾和他聊起这份研究,他说自己当时也想把中超联赛纳入进来,但后来还是算了,因为当时广州恒大等还没有完全没兴起,所以转会市场没有后来活跃。他的这方面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旗帜刊物Social Networks,以及运动社会学的专门刊物类如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为什么一位来自荷兰、研究足球与视频游戏的社会学家,会写些育儿经呢?
确实,韦老师在台湾生活,在结婚与育儿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击。这位育儿经——《独立,是最好的教养》,与其说是位育儿经,不如是位参与观察的田野笔记。
03
不仅是育儿经,更像民族志
不同于“仿成功学”一样的说教作品,这本育儿经完全是社会学笔法的民族志!
虽然全书安排0~6岁幼儿期、小学初中、初中高中等育儿序列来组织篇章,每一部分又非常有育儿特点——恐吓式教育的反思、父母应该体罚孩子吗?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如何在教育体系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翻开每一页,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写得全是自己在台湾和爱人、和爱人一家、在台湾的街头小巷的所见所闻,也写得是自己在荷兰成长过程中的兄弟姐妹、父母甚至祖父母一代的成长过程,由此产生了更直接、更冲击的教育反思。
让我们来看看第1章《恐吓式教育的反思:恐怕无法教会孩子何谓“好”的行为》
韦岱思老师说到,自己女儿刚出生的时候,荷兰爷爷奶奶都来台湾看她,于是在外聚餐,结果发现隔壁一桌的台湾小男孩不听话、在哭闹,于是那位小男孩的爸爸忽然说一句:
“你再不乖,那个外国人会把你抓走!”
没错!这个小男孩的爸爸不知道韦老师会中文,于是韦老师还礼貌地过去问他:“对不起,你是说我吗?”这位爸爸直接社会性死亡…..
但是,韦老师从这个小例子反思我们华人育儿中常见问题:
——没有讲清楚规矩的恐吓式教育,只是挫败的“禁止性规矩,”因为孩子既没法从这句“那个外国人会把你抓走”里,理解什么是“乖”的行为,也知道父母提出的类似的禁止性要求非常多,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低估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因为孩子根本就知道父母提出的这种惩罚是不会被执行的——难道真被韦岱思老师抓走吗?!
04
借镜荷兰,反思华人的育儿经验
这种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的背后,是我们华人育儿文化中对孩子的独立成长缺乏足够关注。韦老师还讲了很多类似的育儿反思片段:
1. 为什么中国和荷兰的卡通偶像都是孩子的偶像,但中国的卡通故事往往只是把大人礼仪故事变成小孩子的版本,为了学会规矩,而不是让孩子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 因为他发现,在荷兰风行的卡通故事(如胖猫咪DikkieDik的故事),只会做贴近猫才会做的事情,而不是做人一样的规规矩矩的事情。
2. 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经常到大学毕业才会做饭呢?
* 因为他发现,在荷兰的时候,自己从幼儿园就会被要求帮父母洗碗,到小学甚至要开始洗衣服和洗厕所,初中要开始买菜和煮饭。
3. 为什么荷兰年轻人可以环游世界?
* 作为社会学家,韦岱思经常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穿叉各种统计数字。比如,他说荷兰国家家庭预算基金会2016年研究表达,有近一半的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平均每周打工超过7小时,每月赚得约1030元人民币。
同时,他说在自己的家庭,早在初一的时候就已经由父母直接按月给予零有钱,甚至要规划和负责买自己的衣服。
这样自幼形成的在家帮忙家务、从小理财的习惯,中学开始打工的时候,让荷兰人经常要要高中毕业去gap year,但所有花费都要自己出!韦老师说自己后来发现光是暑假打工已经不够了,还开始接了送早报的工作,不管夏天还是寒冬,都果每天7点之前送完当地的报纸。
因此,他在高中毕业后,从荷兰搭火车经德国、丹麦、瑞典、荷兰、俄罗斯、蒙古一路到北京。
3. 为什么荷兰没有“高考定生死”的“鸡娃”教育体制呢?
韦老师不仅从社会学家的角度,介绍了荷兰的学区——不仅和地域有关,也和宗教有关,不同的宗教派别往往不喜欢混在一起。例如,他生活的荷兰小镇只有6000人,但是却有一所基督教小学、天主教小学、无宗教的小学。
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学教育出发,对我们的教育挺有启发:
首先,荷兰甚至早在12岁的时候,就要开始教育分流!也就是小学毕业的时候,就要开始选择自己是往大学、职业教育还是科技教育方向上发展?
其次,荷兰有近六成是到职业教育中学体系,分包括经济、护理、农业等,其实只有两成的学生会往类似大学体系准备的中学中去,毕业后可以申请荷兰的11所大学。
再者,确实这个分类是按考试分数,考得高的会去准备大学体系的中学,但既不是“一试定生死”,因为你还可以有犹豫期,可以选择“综合班”,同时包括几个体系,让自己都尝试一年。甚至,这个分流也不是让父母和孩子形成一种观念——要区分“会读书”和“不会读书”的孩子,也只是为了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兴趣。
最后,既使到了中学体系,也不是就轻松了。韦老师说到每个荷兰中学生要学四种欧洲语言,平均每隔一两天就会遇到一个考试,以便于最后加权综合确定成绩。所以,甚至现在荷兰也会出现补习班了!
那么,是不是到职业教育系统,就不如人呢?也不必要。从社会学分析角度,韦老师特别指出,荷兰已经发展了职业技能认证的完善体系,所以当个水电工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经历多年学习和认证,所以反而同样能得到不错的薪水和社会肯定。同时,荷兰的完善的退休制度,也让作为自雇者的蓝领们,不用担心自己和白领之间的差距。这背后,用他的社会学家口吻来说,就是“用制度改善思维,拉近贫穷差距。”
05
荷兰爸爸的感动
对了,这位荷兰爸爸也说了自己带孩子时候的感动瞬间:
某年暑假,韦老师一个人带着3岁大的女儿和6个月大的儿子,从台湾飞到荷兰,13个小时的飞机!当儿子突然在飞机上闹肚子,让自己不得不离座去卫生间照看。当他回来时候,发现女儿不在座位上了!这可惊坏了爸爸。当他看到女儿打翻了水,裤子袜子都湿了,但却蹲在一旁、不哭不闹、体谅父亲的时候,这一刻他“既感动又骄傲”。
06
留言赠书
最后说到抽奖规则吧!
1. 本条推送留言,可以写下任何对于我们的“鸡娃”、“育儿”、“教育”等议题的感想。
2. 抽取4位,每人赠送一本。
3. 点赞的留言1名,自动获赠一本。
4. 抽取高质量留言2名,分别获赠一本。
5. 随机抽取留言1名,获赠一本。
6. 截止时间:2021年6月6日(周日)24时
07
书籍目录
Part1 0~6岁幼儿期 建立规矩,爸妈是孩子的裁判
“清楚”“有道理”“少而美”的荷兰式规矩教育 003
Case 1 咖啡厅里不守规矩的小男孩
规矩是原则,不是选择!
——问孩子“好不好?”会让必须遵守的规矩降级成可以自选的建议
荷兰父母这样想 家庭规矩是教养的基础,能提供给孩子一套可依循的框架与准则
荷兰父母这样做 “禁止性规矩”的目的是确保孩子的安全
——建立规矩三原则:“清楚”“有道理”“少而美”
荷兰父母这样做 “鼓励性规矩”协助孩子建立好行为、好习惯
——夸奖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与学习,好习惯建立了,便不用再强调
恐吓式教育的反思 011
恐吓无法教会孩子何谓“好”的行为
Case 2 餐厅里遇到一位爸爸用外国人来恐吓孩子
荷兰父母这样想 没讲清楚规矩的恐吓式教育,只是失败的“禁止性规矩”
——不跟孩子沟通清楚规矩,会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产生挫折感
荷兰父母这样做 孩子哭闹不休时,先将他带离现场,等情绪稳定后再沟通
——清楚的规矩与良好的沟通,比起空虚的威胁有用多了!
比较式教育的省思 017
教育的目的不是模仿他人,是内化正确的价值观
Case 3 隔壁桌的哥哥都乖乖地吃饭,你怎么一直都不乖呢?
荷兰父母这样想 找到正确的价值观比找到模仿对象更重要
荷兰父母这样做 比较式教育让父母错失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
比较式教育会让孩子觉得“人格”被否定,变得没自信
比较式教育背后的用意其实是“鼓励性规矩”
荷兰父母是孩子的裁判 023
孩子做错事时,惩罚要有原则、有态度、有方法
Case 4 惩罚孩子吃肥皂的荷兰妈妈
荷兰父母这样做 可以惩罚孩子,但必须有一套SOP
——事先警告、违反规则马上惩罚、不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
荷兰父母这样想 亲子沟通才是惩罚的重点,当下跟孩子说明被惩罚的理由
荷兰父母这样做 惩罚过后的亲子沟通3原则
荷兰父母这样想 这4种情况下,动用惩罚是没有意义的
父母应该体罚孩子吗?一生只应该动用数次的大绝招 032
Case 5 捷运上的妈妈用“爱的拍拍”惩罚孩子
荷兰父母这样做 体罚是父母一生只用几次的大绝招
——重点在体罚前后的沟通,让孩子了解他的错误严重到父母只能用绝招来惩罚
惩罚孩子时,家长最常犯的3个错误
你不准当我家的裁判 037
荷兰父母自有一套坚定的家庭教育原则
Case 6 外孙女的教育,就算亲外婆也不能插嘴
荷兰父母这样做 “不当别人家的裁判”,尊重每个家庭对教养的不同看法与理念
荷兰父母这样想 接受这个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存在,是自由与开明的基础
卡通偶像是所有孩子的共同裁判?041
Case 7 教导孩子“生活自律”的巧虎大神在中国台湾地区,巧虎大神是每个家庭的终极偶像!
荷兰父母这样想 故事书不是教养孩子的工具,而是让他享受阅读乐趣的途径
裁判应该何时出手?047
让孩子“学到教训”的放手艺术
Case 8 让孩子在0摄氏度穿背心体验寒风刺骨
荷兰父母这样做 适当让孩子体验错误选择的后果,从经验中学习
荷兰父母这样做 从“比利时背心”事件,看荷兰父母管教拿捏的两大重点
荷兰父母这样做 放手让孩子尝试错误时,应注意的两个条件
【专栏】旅行中,孩子不是对手,而是“队友” 054
在荷兰,大人带两个小孩出门不是“一打二”,而是“一配二”
爸妈事先沟通好期待和要求,孩子的表现可以超乎预期
Part2 小学~初中 “家庭教育”让孩子实习如何当大人
从洗碗、打扫、煮饭开始实习当大人059
Case 9 大学毕业了还不会煮饭
荷兰父母这样做 教出不依赖父母、能独立面对生活挑战的成人
荷兰父母这样做 让孩子从做家务的过程中,实习当大人
荷兰父母这样做 通过各种家务,让孩子逐步掌握“当家”与“持家”的本领
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066
Case 10 孩子高中毕业环游世界,父母不出任何一毛钱
荷兰父母这样做 孩子的第一堂理财课:学习规划零用钱
——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得买,必须做出取舍
荷兰父母这样做 自己想花的钱自己赚:通过打工了解赚钱不容易
荷兰父母这样做 进阶版的理财学习:让孩子自己规划旅游
——了解金钱“真正”的意义,明白为达目标必须放弃一些其他事
渐进式的放手教育 07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Case 11 初中生想和朋友去跨年,父母该允许吗?
荷兰父母这样做 家有追求自由的青少年, 父母原则上会允许孩子去探险
——让孩子放胆去试,父母从旁辅导,确认孩子是否做好准备
荷兰父母这样做 培养孩子独立的秘诀:放手不放任,让他在父母可掌控的范围内探险
人际关系(一)兄弟姐妹之间的平等关系 079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
Case 12 为什么荷兰人不鼓励妹妹听姐姐的话?
荷兰父母这样想 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平等的,自己的决定自己负责
为何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过度强调安全的人际环境,让勇于表达意见的孩子被视为群体中的麻烦人物
荷兰父母这样想 每个孩子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要求“听话”的制度,无法鼓励个人发展自己的想法
人际关系(二)怎么解决大人世界无所不在的冲突?086
Case 13 中国台湾地区的人和荷兰人,解决冲突的方法大不同
荷兰父母这样想 冲突是日常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重点在于处理冲突的方式
荷兰父母这样做 处理争吵的SOP,是孩子成为大人的必修课程
——冷静→表达→响应→道歉,学习处理冲突的正面应对方式
荷兰父母处理争吵的SOP,对孩子成年后生活的3大关键影响
人际关系(三)做大人做的事 093
性教育的重要性
Case 14 初二的生物课程,老师用香蕉示范怎么用保险套
荷兰父母这样想 不教孩子性教育、保护自己的方法,无法真正解决孩子将面对的问题
荷兰性教育的内容:认识自己的身体、捍卫身体的自主权
荷兰父母这样做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性发展应保持开明态度,必要时响应孩子的问题
锻炼孩子的理性思辨能力 100
自小让孩子接触政治和社会议题
Case 15 用开放的眼界看待政治倾向
荷兰父母这样做 重视培养孩子对各种社会议题的主见
通过小而美的《儿童新闻》,让孩子从小习惯接触社会议题
荷兰父母这样做 与孩子讨论政治,从不同方面挑战他的观点,养成深度思考及抓重点的能力
【专栏】荷兰人为什么高个子这么多?107
早餐吃饱,造就平均身高增高十五厘米的荷兰奇迹
多吃不加工的天然食物,健康饮食习惯有助成长
Part3初中~高中 家庭之外的教育场合——学校与社团
教育的蓝图:认识荷兰的教育体系 113
Case 16 从4岁开始的义务教育,专心玩才是重点
荷兰中学教育的三种学制:适才适所,让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学制
荷兰也有学测,但不是“一试定生死”
荷兰父母这样想 蓝领工作收入不输白领,学习过程开心才是教育重点
关于学制,荷兰国内的争议与反思
——荷兰跟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体制各有所长,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
如何在教育体系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120
Case 17 开心当警察的表哥
荷兰父母这样想 水电工也要学计算机跟企业管理,专业证照比高学历更有用
——在荷兰,不管哪种行业都需要几年的训练,结训后还要考执照
荷兰的经验参考:用制度改变思维,拉近贫富差距
荷兰学生在教育体系内的日常生活 125
Case 18 外甥女在荷兰的中学生活
荷兰父母这样想 孩子应自主完成家庭功课,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大小考试不能少,荷兰中学生一点也不轻松给孩子独立空间安排忙碌的生活
荷兰父母这样做 给孩子独立空间安排忙碌的生活
——给家里的中学生较多责任,让他们懂得负责,也懂得接受失败
从荷兰教改看教育的终极目的130
Case 19 “博学多闻”的中国台湾地区学生
一九九三年荷兰第一次教改:强调基础生活教育
一九九八年荷兰第二次教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新教改提案:“二○三二计划”重视学生独立追求知识的能力
三次荷兰教育改革的反思
社团活动也是荷兰学生重要的教育场合136
Case 20 孩子参加社团,为的是提升课业表现还是为了“好玩”?
荷兰父母这样想 社团活动是荷兰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三重要的场合
——参加社团是多数荷兰人的成长回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荷兰父母这样想 年轻人借“玩社团”学习人生,发展兴趣,培养团队生活的能力
荷兰父母这样想 通过社团服务的过程,让孩子学习领导的能力
荷兰的社团活动谁买单?141
政府与人民携手打造的教育环境
Case 21 2岁女儿的才艺班费用高得吓人
荷兰非营利社团VS.中国台湾地区的营利性才艺班
荷兰社团前线的人员都是义工
荷兰社团近年的危机:越来越少的人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
【专栏】人口只有一千六百万的荷兰,如何让自己成为运动大国?146
在荷兰,运动是全民都乐于参与的活动
运动能让孩子学到学校无法学习的宝贵能力
Part4 荷兰爸爸的文化观察
父母为何要反对儿女的感情选择?151
Case 22 “高富帅”的外国白马王子,却被中国父母拒绝
荷兰父母这样想 孩子是父母心血的结晶,要相信他基于你身教言教做出的决定
荷式婆媳关系155
不看结果看过程,肯定彼此的用心
Case 23 台剧的惊世婆婆和惊世媳妇
从来不做家务的女友,拜访未来公婆家时竟变了一个人
荷兰婆婆体贴未来媳妇的“亚洲胃”,早餐特地准备热食
为什么年轻人都不喜欢过年?160
Case 24 当过年回家成了一种压力……
当过年过节成了一种“义务”,年轻人都讨厌回家
让年轻人感受到家人的爱而非“要求”或“义务”
——长辈清楚表达期望,给晚辈一点空间,晚辈也会了解背后的好意
荷兰式的三代亲子关系 164
父母年老后,该如何照顾老人家?
Case 25 92岁的外婆一个人独居在充满回忆的房子里
期待三代同堂的华人父母VS.独居不依赖子孙的荷兰父母
荷兰政府的老人照护政策虽周到,却无法解决“孤单”的心理问题
值得反思的银发族生活方式与照护工作
【专栏】为什么荷兰人这么爱兼职?170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扮演不同角色,公司员工不是唯一的角色
兼职工作的普及化,让家有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兼顾育儿与工作
聘雇兼职员工有助于调整并减轻劳动成本
‖结.语‖育儿是一场历险 174
‖谢辞‖ 177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551期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