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时!帕森斯和结构功能派还有被理论研究和经验应用!前沿文献6篇
文/高行云
首发时间:2021年8月30日
1. 结构功能论,真的过时了吗?
2. 如今要怎么再理解帕森斯呢?
3. 角色、功能、社会化这些概念分明很贴近生活呀?
分享6篇前沿文献,关于结构功能论、帕森斯、默顿的研究,有理论也有经验研究。
提到结构功能论,代表人物如帕森斯、默顿,都感觉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极度过时的理论了。
但是,现在还有再被理论研究和经验应用,跨越医学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等。
这是2021年《社会理论体系化精读班》(暑期班和夏秋班两个班),每日在课程微信群分享的前沿文献,每位理论家5篇。这是帕森斯和结构功能论的部分的节选。
7月20日(周二)
今天分享一篇关于帕森斯式理论的最新研究,来自英国社会学学会期刊Sociology最新一期,是想重新探讨帕森斯/结构功能派时代最为重要的概念“角色”还能不能再复兴、重新使用?作者是研究母职身份的一位英国学者。她的主要案例都围绕这部分。毕竟在她研究领域,对motherhood的理解是非常和role概念相关,但二三十年代的发展中又赋予了更灵活/批判的色彩,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Smyth, Lisa. 2021.“Rethinking Social Roles: Conflict and Modern Life.” Sociology
在帕森斯时代,角色被理解是由文化与制度规范规定的、让人们嵌入其中、具有共同行动取向的一套模式。结果就是帕森斯对“人”的理解,被称为“文化呆子”或者“过度社会化的人”(这是批评帕森斯必备、必提的两个词)
作者引入了两种理论资源,谈到如何消解角色概念的规范性
一是福柯:规范、话语、真相、权力四个概念纠葛在一起,不再有统一的规律,而是分散的纪律机制,背后的规范也让人质疑。
二是布迪厄:更关注的是非正式规范影响下行为,所以他理解的人的行动虽然也挺有倾向性(如惯习概念),但是,却不是背后帕森斯那种明码标价的轨迹与制度,而是一套没有明确说明的默认世界。比如,为什么有文化的人不吃汉堡却听歌剧,这背后的文化品味的区分是默认的,而非规章。
作者最后从实用主义角度想要重构角色的概念,不过有些薄弱,主要资源是当代的学者如Hans Joas和Jeffrey Alexander,但也有点反转的意思:人既是演员(才有角色),但又是评估者(evaluator),对面临的规范也好角色也好都要估量再三。
7月21日(周三)
这是我很喜欢的社会学史专题。这是American Sociologist今年第1期,是帕森斯专刊,特邀主编是帕森斯的学生Victor Lidz。这位老先生是现在还为数不多会编辑和推动帕森斯的学者。帕森斯当年在德国读博的论文这些年有出版,好像也是他推动的。我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曾想找帕森斯讨论的一些文献,但遗憾可能太不主流,都是一些小出版社编辑的,不好找,但承蒙Lidz教授慷慨寄了几篇文献给我,帮我好了解下帕森斯的认识论。
Mahlert, Bettina. 2021.“Addressing Parsons in Sociological Textbooks: Past Conflicts, ContemporaryReaders, and Their Future Gains.”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52(1):88–106.
有兴趣的可以找这一期来看看。
这篇文章是教材史研究。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他们找来了21世纪的奥地利、德国、英国和美国的20本社会学教材,发现安排帕森斯的理论位置已经非常不一样了:
以前有研究表明,确实会按冲突论、功能派、象征互动论三分法来安排——这也是我们国家早期引进国外教材时主流做法,也是中国学者写教材时的参考。但现在往往安排得非常多样,比如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同时,帕森斯位置也不必然在原有参考系里被刻板印象了——不考虑权力与冲突、不考虑微观与互动。
比如已经有教材开始为帕森斯平反,认为他也描述了不平等与冲突的社会,但只是不至于像马克思描述那样的阶级二极分化的社会。颇有影响力的Joas 和 Knöbl教材(最近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南京大学郑作彧老师翻译),也重估帕森斯,比如认为他对宗教复兴的远见。
7月22日(周四)
今天推荐的文献是我的导师的论文。
Kemp, Stephen. 2017.“Transformational Fallibi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anding.” Social Epistemology 31(2):192–209.
理论家经常让自己陷入理论辩论里,但有些辩论往往对社会学实践学者是没有意义的。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是我导师自己的困难:他研究认识论上的fallibilism(可错论)。这个学派在现代哲学主要兴起是美国实用主义学者皮尔士的推动,因为19世纪末的哲学还不容易和宗教分家,学术自由更谈上,而这些学者都受到达尔文的影响,所以开始讨论:知识可能是出错的(而不是像宗教一样)。
但我导师把这个流派的观点讲给院系做经验研究老师演讲的时候,那些老师感觉这对我们来说太常识了,没有像宗教一样、也没有像自然科学一样认识他们的发现是真理、不会出错的。这是国外的一些学术交流习惯,会在院系内有同仁间的手稿分享的各种workshop。
我导师既感到受到打击,又感觉很有道理,于是继续想到底自己做的理论有没有意义。后来发展了新的结论。
理论是一种思维理解的网络,可以通过混乱去研究,尤其是要让其中已经成功的部分接受挑战。理论理解不是相对的、也不是进步的,而是可以重建的。
他的理论是从Parsons那里来的,就是我们要读《社会行动的结构》第1章会谈到的“剩余范畴”。
理论中已成功的部分容易被固化。比如,论文中举例是关于family的讨论。英国社会学当时在辩论到底有或没有父亲抚养对于子女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等方面有什么影响,但当时的调查已经接受对于家庭的理解是单亲/双亲模式的子女抚养理论,并且这套解释一直很成功就是没有父亲的单亲母亲抚养子女并不会双亲(没有离婚的)抚养,让孩子的成长更差。这其实是很重要的社会议题,涉及到对单亲母亲的尊重。但理论要是可错的,就要让它的成功部分去接受混乱的挑战。所以后来的研究大量在复制这个结论。直到逐渐有学者开始反映过来,不能这样理解家庭,而是要进一步比如:如果是两个母亲养一个孩子呢?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不被考虑成没有(生理)父亲的家庭概念呢?于是又激发了家庭社会学新一波争论。
7月23日(周五)
只看社会理论史、或者只看教材的话,很容易忽视一点:帕森斯是医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也和学生一起做过访谈等调查,甚至这方面经验研究成果还出现在奠基他的宏大理论声誉的1951的The Social System一书中。
不过,也曾有医学社会学综述指出,当时用他的理论来真正做经验研究的并不多。甚至现在也不多,但也有一些学生有兴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作者、德国社会学家Gerhardt的一些论文看看。她是帕森斯、韦伯研究专家,但却是一直做医学与健康领域社会学研究。今天分享一篇文献,就是帕森斯的医学社会学再应用。
Boersma, Jolanda J., andPatrick Brown. 2020. “The Tired Hero and Her (Il)Legitimation: ReworkingParsons to Analyse Experiences of Burnout within the Dutch Employment Systemand Lifeworld.”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65:113471.
帕森斯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病态角色”。几位作者认为,从隐喻的角度,这尤其适合描述有职业倦怠症的那些员工在公司体系中的角色处境。也许你会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死板或有倾向,确实,帕森斯会强调制度或规范对角色位置的分配和要求,但实际上帕森斯也关注心理动力、行动者对意义的诠释。
其实,职业倦怠,反而是和工作狂有关,是和过度劳累、过度紧张有关。那些倦怠的职场人,一方面又按公司要求把自己英雄化,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是干电池会越努力、越倦怠,从而处在两者的张力之间。当医生告诉这样的职业英雄说:你病了。他其实有些释怀,因为终于有个理由能让自己放松了。但同时,公司可能未必这样想,还希望你尽早恢复回来。
8月17日(周二)
学界忽视了自《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出版之后(1937年),帕森斯的文化研究既有重视象征性和结构性,但也有后来转向互动性。这篇文章就是探讨后一部分。
Rawls, Anne Warfield, andJason Turowetz. 2019. “‘Discovering Culture’ in Interaction: Solving Problemsin Cultural Sociology by Recovering the Interactional Side of Parsons’Conception of Cul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Cultural Sociology.
后一方面在哪能发现呢?是加芬克尔的手稿整理,于2019年出版,叫《Parsons' Primer》,是他在1960年代和帕森斯合作写的研究。加芬克尔就是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以研究微观互动闻名。其实,早在1988年庆祝《社会行动的结构》出版50周年的时候,加芬克尔就在公开场合申明过他的理论是源于帕森斯,但是当时还没有出版这样的手稿,所以也不得而知其中细节。帕森斯将他的手稿——为什么金钱、权力是互动的广义媒介,都首先给了加芬克尔看,请他提意见。帕森斯在1960年初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互动是具有意义感的?人与系统的“期望”是如何反映和生成在互动之中的?
8月19日(周四)
我们再来讲讲默顿(Robert Merton)。这个人真是天才型人物,但天才分很多种。有的天才是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有革命性的理论先驱地位。但默顿不是。如果翻开他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他经常是给已有的概念说得具体、或者加个形容。
早有“功能”概念,但他变成“潜功能”等概念。
早有“官僚制”概念,但他拆出好多种情况。
社会学确实非常需要这些。我们不要以为自然科学就是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正如Ian Hacking《表征与干预》一书以“操作”的角度写自然科学史一样,如果从“实践”而非“理论”的角度,一大批自然科学专家在做的是怎么测量得更准、怎么做更精准的显微镜。我们不能犯了armchair风格的贵族化问题。没有实践的科学,恐怕也挺像巫术了。
默顿在他生涯晚期,提出过“马修斯效应”概念,是他在研究科学社会学时,发现一种现象:那些获得成功和认可的学者,会进一步获得资源,结果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科学社群结构。默顿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现象的概念,把结构功能理论“做实了”了。他的概念也影响到了组织社会学,尤其是默顿当时领导的哥大社会系是组织社会学重镇,尤其研究各种正式组织。另外,这篇文章是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哦!
我推荐大家可以看看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18提第4期,以此为专栏,纪念这篇论文发表50周年。几篇撰写文章的作者都不错。
Michael Sauder的文章是谈大学排名问题。我之前在公众号里介绍过他的论文,研究大学排名系统是如何规训了美国各个大学法学院院长们,甚至让他们本来不重视GRE入学成绩,也被迫加高。Amanda J. Sharkey的文章谈了这个机制的负面作用——那些才能相当的人物可能没法因此脱颖而出了。Brian P. Reschke, Toby E. Stuart的论文看到这个机制还会涉及到“强者越强”也会导致周边人被带得更强。Sarah M. G. Otner的文章还探讨了要重视这个机制的环境问题,比如权力是否对等、是否为一对一的关系等等。
* 这是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的第587期推送 *
- 往期相关推送 -
只读原著out了!美国社会学家档案手稿全集!帕森斯/米尔斯/米德...
象征互动论的当代研究五篇:戈夫曼是直男癌?米德不算芝加哥学派?经验应用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