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术 | 吴波副教授做客“观海论坛”第八场讲座

2016-12-06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观海论坛第八期

2016年11月30日下午,第八期“观海论坛”系列讲座邀请到了翻译系副教授吴波老师前来做客,吴老师以“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立场和方法”为题为到场师生作了精彩报告。

  首先,吴波老师介绍了这一课题的来源。它来源于窦卫霖老师申请的201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译效果研究”主题项目。中国特色话语包括政治和社会文化两个部分,窦老师负责政治话语效果研究,吴老师负责社会文化热词的翻译以及相关的翻译方法。这次讲座吴老师便向同学们介绍了她的阶段性成果。

  接着,吴老师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当前所处的翻译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现状;翻译史上成功的文化传译案例;中国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立场和方法。具体来说:

  一、当前所处的翻译时代。从翻译研究角度来看,翻译史尤其是西方翻译史经历了三个模式:杰罗姆 模式(c.331-c.420 AD);贺拉斯模式(65BC-8BC);施莱尔马赫模式(1813)。现阶段,翻译(translation)的概念和范畴还可界定为:文化渗透和移入(Acculturation),本地化(Localizaiton),全球化(Globalization),创译(transcreation)。因此,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翻译的角色从文化交流的桥梁转变为文化构建的利器。“中国文化走出去”便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官方的策略主要是翻译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像大中华文库 、熊猫丛书;但这类作品的目标读者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读者,普通读者对此接触有限。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通过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社会文化词根据日常生活需要产生,影响范围更广。

  二、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现状。文化热词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达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物质:“中山装”、“旗袍”;二是对社会文化制度和现象的描述:“爆发户”、“裸官”;三是对中国当前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比如“公德”,“创造性思维”等。根据这个分类,吴老师考查了两本权威词典并发现其收录的词条可以反映当前中国文化热词的范畴及翻译方法,即音译,形态对等的译法,语义层面意译(最普遍)。从中吴老师也发现两个有关汉语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问题:英译文不能成为汉语原文的正确且充分的翻译;现有译文不能正确或全面重现中文原词的文化内涵。

  三、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目的与策略。目的是描述真实的中国社会文化图景,构建中国文化形象。吴老师参考英语为母语的作者表述中国特色文化热词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彼得· 海斯勒(何伟)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流离时空里的新生中国》《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为例,得出翻译策略:其一保留原有的表述,即音译,然后在语境中进一步解释。其二对原文进行释义。其三是具体的描述性解释 。

  四、当前时代下中国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立场和方法。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两种主要类型:其一保留原文中所有的文化和语言元素,并为接受效果起见,辅以释义和背景描述。即同时运用音译(或称之为不译)、意译或/和解释的方法来翻译中文词语。那什么类型的词汇适合这样采用这样的翻译方法呢?玄奘说“五不翻”(秘密故、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即神秘语、多义词、译语中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为宣扬佛教场合的需要。其二是直接采用意译、必要时进行归化,例如黑车不能译为black cab 而应译为unlicensed cab。

  报告最后,吴老师阐明了中国社会文化热词翻译的立场。在文化上,我们应该坚持保留和尊重中国文化要素的立场,最大限度地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在语言上,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灵活采用不译(音译)、释义、描述、意译、替换等各种转换方法,让译文读者所领略到的含义无限接近于真正的原文,感受到真正的中国风貌。

最后,金衡山老师,杨延宁老师和吴波老师针对翻译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场研究生也就吴老师的报告内容提出翻译疑惑,吴老师进行了耐心解答。到场师生纷纷为这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送上了热情的掌声。至此,本期“观海论坛”落下帷幕。





  观海者,观世界也。观海论坛的每一场讲座都能让不同的思维相碰撞、不同的学科祥交融,为我们看待事物开辟了一种新视角。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思想激荡。


撰  稿:王美琪

摄  影:汪 雯

图文编辑:朱湘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