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约车新政被指推高车费  北京专家称涨价50%可承受?

2016-10-11 网络约车那些事儿

“滴滴一下,马上出发”。但在即将到来的这个寒冬,京津沪深等一线城市的市民打车,或许将比以往更加纠结。


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同日发布网约车新规细则征求意见稿。除了“限牌限籍”等准入门槛被指限制市场公平发展以外,各地细则具体而微至轴距等车辆硬件指标,也被认为变相将大幅推高网约车费,增加民众出行成本。


9日,面对备受关注的新政,北京市交委组织了一场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外发声:新政不会致运费大涨,一些更高品质的网约车甚至可以涨价30%至50%,直接让网约车推向高价化。简而言之,一个国庆长假之后,很多人除了发现自己买不了房了,或许今后连坐网约车都将变得更加困难。


轴距增加了,运费呢?


今年7月,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叫好声一片,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公众看到了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决心。


然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在8日率先发布的落地细则,似乎又让外界看到了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的迹象——这些具有标杆意义的一线城市细则,其限制网约车的准入门槛异常严苛,除了要求本地户籍、本地车牌等限制外,甚至对车辆轴距、排量等指标均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要求。


简单说,今后要在一线城市开网约车,你首先得有一辆轴距超过2700毫米,排气量2.0L或1.8T的中级车,至少是帕萨特1.8T、奥迪A4L以上车型。即便你是辆小三十万的奥迪Q3,依然不能开,因为它的轴距只有2600毫米。


车辆指标提高,今后可上路的网约车数量可想而知。据滴滴平台的数据,上海目前的网约车中,符合新轴距的不足1/5,也就是说,若该征求意见稿成为现实,上海网约车将骤减80%。根据供需平衡原则,需求不变,供求减少,最终结局必然是运费上涨,绝大部分无法承受高运费的市民被剥夺网约车出行需求。从另一方面说,只准入更高价格车型,大幅增加运营成本,最终也是让民众买单。


9日下午,北京市交委召开了一场新政专家研讨会,据媒体报道,与会专家在会上公开表示,新规并不会致网约车价格翻倍。那么,按照新标准的网约车价格将如何变化?这位专家称:“可以让那些能承担比出租车高20%-30%运价的人去享受网约车,一些更高品质的价格可以高出30%到50%。”


或许在这位专家眼里,50%的涨价幅度并不算高,但是,便捷、实惠的网约车顾客群体原本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以北京当前的巡游出租车定价标准,普通出勤动辄一两百元的打车费用,究竟哪些人会认为无所谓呢?也许就是这些“专家们”。



高品质服务 ≠ 网约车高端化


作为我国传统行业中的 “老大难”,出租车改革可谓许多年来都未破冰前行。


今年7月,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网约车新政,其初衷也是讲改革的大刀再次对准这一难题,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而在这一新政中,“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也被视为代表了出租车行业改革精神和大方向。


遗憾的是,陆续出台的多地新政细则显然与上述精神与方向背道而驰,许多主管机构片面而直截了当的将“高品质服务”和“差异化经营”原则,与网约车高端化划上等号,“高端化”必然导致“高价化”,甚至“贵族化”。 


当快车、拼车等网约车进入市场后,其迅速在中国市场一炮而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满足了人们出行的刚需,而这种服务同时体现了分享经济精神,车主找到了顺路乘客分担油费,乘客也可以比出租车更少的开销完成出行,同时还减少私家车空驶率,低碳环保。如果在政府强制要求下将网约车高端化,明显违背了分享经济的根本理念。


在北京市交委组织的研讨会上,有与会者还指出,在香港、台北、东京等城市,对网约车是一禁了之的。但许多网友也道出心声——“在这些大城市,出租车拒载、绕路等行为也是一禁了之的。”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长期饱受的诟病,地方政策制定者应坦然正视,并倾听到民众真正的呼声。若数十年的规范治理都了无疗效,为何不能通过网约车去倒逼传统行业和其中的从业人员改造升级?


督促网约车的高品质服务无可厚非,这样的原则换在任何一个服务行业,也均可通行。作为尚在发展之中的新兴网约车行业,自然也需要在主管部门、平台方、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合法合规经营,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


但市场经济下的有偿服务,终究需要市场这只手去调节。市场需要多少网约车,公众需要什么轴距的网约车,乘客愿意付出多少运费?这些都无需地方政府的另一只“行政手”去干涉,各地新规细则自然不应选择“过度执法”,新瓶装旧酒。


而正是由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作用 ,近一年来的网约车,越发朝着有序、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孕妇专车”、“高考专车”、还是“公交车出行”等服务,都在“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市场稳定了,就业呢?


近日来,社会舆论对网约车新政细则的广泛关注,值得地方政府三思,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网约车早已不是上班路上顺路捎个同伴人那么简单。


2015年,李克强总理曾说:“共享经济也是众创经济,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的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什么?对于那些在一线城市苦苦打拼的年轻人而言,公平正义也许就是一份能怀揣梦想的工作。对于那些失业下岗的中年人而言,公平正义也许就是一份能继续养家糊口的职业。我们每个人自然都有选择工作的权利和自由。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为1.59亿人,网络预约专车类用户达1.22亿人,也就是说,每15个国民当中,就有一人曾经从事过网约车服务。


来自平台公司的数据更为精确,滴滴公司在今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其平台注册司机总量已达1500万,其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的司机超过百万,在这部分司机中,约15%已从企业下岗全职开车,超过80%的司机为兼职开车。


数据显示,尤其是在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份,来自煤炭钢铁行业的滴滴司机占比最高,分别占到该省滴滴司机总量的28.5%、24.8%、20.3%。因为对于这些去失业人员来说,开网约车是一种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的选择。


当前,以网约车、房屋短租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早已是全球之势,但随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新规细则出台,网约车似乎走到危险的边缘。8日,滴滴曾在公开回应中表示,若这些细则实施,平台司机将大幅减少,因为以上海为例,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人具有本地户籍,满足严苛的门槛。


其实,细想此次各地几乎不约而同出台的严苛新规细则,其中原因似乎并不复杂。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军看来,网约车出现之前,出租车行业即存在不和谐因素。一方面,“份子钱”令出租车司机不满;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出租车经营权层层转包或者转让之后,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政府发放新牌照或者收回旧牌照时会引发牌照持有人抵制。这一行业的改革破冰,本就重重险阻。


“要保护出租车从业者利益,确保新旧业态平稳过渡、共同发展,关键要改变传统出租车僵化的管理体制,重新确定企业和司机的权责关系,为出租车一线从业者‘减负’,逐步使出租车的运营监管方式向网约车靠拢。”王军表示。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共享发展理念”时就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我们要“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要“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然而,从此次各地网约车细则不难看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细则时的出发点,并没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准则。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权力寻租现象不少见,如今各地再不约而同提高门槛限制网约车,这是要捍卫谁的利益不言而喻。


通俗来讲,之所以新政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其实并非表面户籍、车型的细节争论,其本质是新旧业态间的PK,也是改革与保守之间的PK,更甚之,可以说是官与民争利的PK。或者我们还可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即使面对汹涌的民意,地方政府此次对网约车细则进行了修改,但如果不扭转官与民争利这一陋习,地方也会有100种方法玩死企业。 


打不到车了,黑车呢?


昨天,朋友圈里开始广泛流传着一个段子——滴滴应转型成面向广大女性同志的婚介平台,改名为“滴滴相亲”。因为按照细则要求,在北京开网约车,基本需要一辆20万以上的车,有北京车牌,有北京户籍。这条件的男生,平时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现在有了新规定之后,滴滴一下就能找出来一大堆接单的。


毕竟只是个玩笑,终身大事不能如此随意。不过,另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将成为现实——假若这些新规成为现实,“黑车市场”势必回暖。


众所周知,早在网约车诞生之前,非法营运的“黑车”就广泛存在,屡禁不止。按照既有规定,出租车合法营运需要具备道路运输许可证以及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非法营运,逮住就要罚几万。长期以来,各地交委制定了一系列门槛控制出租车牌照,拥有牌照的出租车公司继而由此收取“份子钱”,以成都为例,每辆出租车往年每天需要缴纳的份子钱都在数百元不等,因此有了的哥的姐“半天时间跑份子钱,半天时间自己赚钱”的说法。


传统出租车行业门槛设置过高,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自然会催生非法营运市场,比如出租车号牌私下交易、私家车“黑车”等。有学者指出,近两年突然出现的网约车曾被视作满足市场需求、治理黑车市场的“良药”,一旦被各地提高准入门槛,网约车成为传统出租车一般去管理,很多淘汰下来的网约车又会进入黑车市场,脱离了制度约束的平台方,整个出行市场会增添更多不安因素。


总而言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接下来将面临的境况将更为窘迫:首先,大量车辆和司机达不到新规的网约车门槛,网约车数量骤减,民众又像以往一样面临“打车难”;其次,为数不多的高端网约车在市场上提供服务,价钱是普通出租车两倍甚至更高,打车成本上涨。最后,诸多“黑车”上线,对价钱较为敏感的民众无奈选择乘坐,则面临着车辆无人监管,出事故没有保险赔偿等难题。


9日晚,天津网约车细则也最新出台,各种限制几乎与北上广深如出一辙……不少学者指出,时代发展的轮子滚滚向前,就如机器取代人工,互联网取代传统行业一样。对于网约车所代表的共享发展,目前各地政府最需要的不应该是截堵,而是怎样控制轮子向着好的方向奔跑,帮助全体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