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87岁高龄三次患癌 郑小瑛:生命的交响

2017-05-09 乐班Studio


郑小瑛,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如今,已经80多岁的她作为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站在指挥台上依然是那样激情澎湃、光彩照人!


可是,又有谁能想到,郑小瑛早在13年前就患上直肠癌,当时,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5年,但她却靠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丈夫在其背后的默默奉献,不仅逼退了死神,还创造出了更加壮美的人生篇章。

中国首位女指挥家郑小瑛

生命的交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57ue1f64&width=500&height=375&auto=0


87岁高龄,三次患癌

郑小瑛:“倒在指挥台上是最浪漫的事”

87岁郑小瑛挥棒风采依旧


你有没有想过,87岁时的自己在干什么呢?


是儿孙环抱?还是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安详的颐养天年? 1929年出生,今年已87岁高龄、三次患癌的郑小瑛,正做着你不敢想象的事情。 这位乐观的老太太,酷爱爬山,登上黄山只要五个小时,作为职业指挥家,指挥一场演出一站就是三个小时,陪乐团排练一排就是七个多小时。

这些我们年轻人都不见得做得到的事,却在一个87岁老太太的身上成为现实。


然而这位“神奇老太太”的传奇故事,远不止于此。


音乐贯穿一生


而今满头银发的郑小瑛,从年少起,就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女子。

爱读书,爱音乐,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17岁的郑小瑛在练习钢琴 她对于音乐、对于指挥的热爱,早已嵌入骨子里。

她说过,她觉得最浪漫的事,就是倒在指挥台上。 是一种怎样的炽热,让这名女子能对音乐钟爱一生,矢志不渝? 70年代,郑小瑛随中国京剧团在海南岛指挥京剧《龙江颂》,一头干练的短发,颇显英气。这枚性格坚毅的女子,成为中国指挥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80年代的她,知性恬静。蓄长的秀发轻挽耳畔,眼眸间荡漾着一股柔情。不变的,是手中依然紧握那根指挥棒。


指挥台是她绝佳的战场。 每一次置身于舞台上挥舞着指挥棒,都仿佛在引领千军万马打一场完美的战役、为观众奏出最美的乐章

 90年代的她,依旧神采奕奕举手投足间,都是自信满满。

时光飞逝,一转眼到了21世纪,已近耄耄之年的她,依旧活跃在舞台上。

当岁月爬上鬓角,屡屡银丝间,全都写着对艺术最诚挚的爱 。


“如果有一天能够倒在指挥台上,那才是最浪漫的。”

——郑小瑛



这种能为艺术贡献毕生精力的感觉,真好。 每个人漂浮在世间,有的人穷尽毕生都在寻找自己最爱的东西,可都无功而返。


幸运的是,郑小瑛找到了 这种热爱,比爱情更永恒,它能引导着一个人,走上灵魂的圣殿没有什么比精神富足更能让人满足了。


耳濡目染的执拗与“叛逆”


看到郑小瑛每次的指挥表演,你可能以为她是个温婉如水的淑女,那你就错了。


虽然外表恬静,她的内心,可是盈着一团火! 还在上学时,她就成为父母眼中叛逆的女儿。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典型的新时代淑女,让她有文化、有教养、独立自主,父母把郑小瑛送进了著名的“淑女摇篮”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本希望女儿能按照既定路线成为她们眼中的乖乖女,她却像“女汉子”一样,专挑冒险的事儿干,跑出校门成为了学生运动的先锋。 


郑小瑛至今记得,1948年5月21日的清晨,为了抗议国民党特务抓捕三名进步学生,她扛着抗议横幅,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1948年5月21日,高举横幅走在金陵女大参加南京民主学生运动的队伍中的郑小瑛 


“我记得我们还拿了个白床单,写上了金陵女大支援的字,中间有四个大字,“还我人来”,出发的时候,再来找两个大个来打那个,我的个子大,还有一个同学个子大,所以那张相片我老跟人解释说,不是因为我特别不怕死,是因为我们个子大。大家都站起来欢迎我们,因为那是金陵女大的学生第一次走出像宫墙一样的那个大门,融入到社会前进的洪流中去。”——郑小瑛


 除了这一次,郑小瑛还有放在现在能被任何一对父母“拉黑”的历史。 


淮海战役打响后,大部分人都在逃难,郑小瑛不顾父母阻挠,哪里危险去哪里。 走的那天,正好是圣诞节,法国公园里梧桐树叶子随着萧瑟的风一阵阵飘零,19岁的小瑛在树下等着母亲温嗣瑛。 “小瑛,今天圣诞节,你能回家吃晚饭吗?”“好啊!” 


小瑛骗了妈妈。


当妈妈做好一大桌子菜在家苦苦等待女儿回家吃饭时,女儿正和同学一起登上西去汉口的船。 别人家都在其乐融融欢度圣诞节,只有郑家的母亲在孤单想念即将北上中原解放区冒险的“叛逆”女儿。

郑小瑛与妈妈的合影 

小瑛觉得,妈妈会理解她的,因为妈妈的骨子里,也流着一股桀骜的血。

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儿子,闽西客家人郑维与重庆回族家的女儿温嗣瑛于1927年在上海的教堂里举行了婚礼

郑维、温嗣瑛与幼时的小瑛  

母亲温嗣瑛是接受五四洗礼的新一代女性,她放开小脚,学习新式体育,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子体育教师,并且作为传统穆斯林家族的成员,她嫁给了美国留学生、基督教徒郑维。

爸爸妈妈庆祝结婚10周年合影留念 


“她作为一个新女性,不顾家族的反对,毅然跟我父亲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于是我的外婆家族就把她开除,你永远不要回来。所以我想我母亲的性格里头,其实就有一些很倔强的一点叛逆的性格,所以当她阻止我的时候,我也要给她提示,我说不同的时代,你那个时代追求进步,我现在也是要向往光明。”

——郑小瑛



温嗣英与襁褓中的女儿郑小瑛 

郑小瑛对母亲性格的概括是,倔强、叛逆、要强。而这三个词,也是郑小瑛自身性格的写照。 不服输,这个关键词也是贯穿了郑小瑛的职业生涯。从她走上指挥这条路开始,就没想过要要放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是越挫越勇,绝不退缩。


铿锵玫瑰,绝不言弃


很多人可能会问,87岁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她怎么还那么拼?


 可是郑小瑛真的没有办法放弃,因为她是新中国培养的首位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女指挥家。 因为,她的肩上还担着许多责任。 从1955年她被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挑中的那一刻起,她就被赋予了使命。

1956年的郑小瑛与合唱指挥导师杜马舍夫


那一天,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念二年级的郑小瑛突然被人事科叫到了会客厅,她不知道,等在那儿的那个高鼻梁的外国人,会改变她一生的艺术轨迹。


那一天,正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念二年级的郑小瑛突然被人事科叫到了会客厅,她不知道,等在那儿的那个高鼻梁的外国人,会改变她一生的艺术轨迹。

周总理于1961年出席苏共22大期间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 


通过挑选后,小瑛被带到苏联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她也因此成为49年后最初系统地学习外国指挥艺术的人。学成归国,她也带回了国外最先进的歌剧排练流程,创立了自己的“歌剧车间”排练模式。

1961年10月,导师安诺索夫为即将执棒第一场交响音乐会的郑小瑛送来了提神的热咖啡

1962年10月3日,巴因导师将自己的一场演出让给了郑小瑛,开演前她的休息室里已经布满了冬日昂贵的鲜花 


在以往的中国歌剧排练中,因为排练流程的不科学,乐队和演员都很辛苦,还常常出现“扑蚂蚱”的尴尬,而郑小瑛的“歌剧车间”一出现,仿佛国内歌剧界的一股清流。


“都把问题都解决了。包括技术上的问题跟表现上的问题都解决,才跟乐队去配合。它这样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第二个是极大地提高了质量。”——唐敏南


1961年5月,郑小瑛在音乐学院小厅再次演出了贝多芬的交响曲《No.1》,《苏联妇女》首次以“中国第一位女指挥”的称谓对其进行了报道


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虽然郑小瑛一直在极力推广这一模式,但只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实行。


郑小瑛无法放弃。她坚持艺术原则,觉得歌剧的排练必须以音乐为灵魂,为了在中国进一步普及“歌剧车间”这一科学排练模式,87岁的她,至今仍在努力。


郑小瑛还见证过文革中歌剧艺术作为“洋嗓子”受到压制的历史,目睹了歌剧的销声匿迹。


郑小瑛无法放弃。她坚持艺术原则,觉得歌剧的排练必须以音乐为灵魂,为了在中国进一步普及“歌剧车间”这一科学排练模式,87岁的她,至今仍在努力。


郑小瑛还见证过文革中歌剧艺术作为“洋嗓子”受到压制的历史,目睹了歌剧的销声匿迹。

中央实验歌剧院为振兴歌剧打的一场“翻身仗”——新创曲目《阿依古丽》 


她也曾深陷挫折,一个人躲在屋里伤心哭泣。 或许现在我们看这位老太太精神矍铄,笑眼盈盈,仿佛她从没经历过逆境,殊不知她也曾陷入人生的低谷。 1995年秋,联合国第四届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大会在北京举办,郑小瑛率领中国爱乐女交响乐团演奏了《女性风采进行曲》,这支乐团有超过百名乐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女子交响乐团,也是郑小瑛等志愿者同仁创建的爱乐女乐团的巅峰。

1990年,快乐志愿者”爱乐女“的第一张合影

“爱乐女”在德国演出

1995.5.10,“爱乐女”室内乐团“五载耕播”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奏响

1995.8.30,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场的蓝天白云下,郑小瑛与“爱乐女”交响乐团带领全场3万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一起高唱贝多芬的“欢乐颂”

1995.8,“爱乐女”交响乐团彩排试服装

1996.8.16,“爱乐女”交响乐团第二期在CCTV直播了张丽达的小提琴协奏曲《茫谐》和徐振民的《雪里梅园》 出人意料的是,一年后,因为各种问题,郑小瑛宣布爱乐女乐团解散,她递交了辞呈、带着遗憾离去。 


1996年,她再度上任,在厦门创办了中国首家民办乐团,也是成绩辉煌。这一年,郑小瑛68岁,新事业正处上升期,她却被查出患了直肠癌。 身患癌症,已近古稀,郑小瑛心中那股韧劲又冲了出来,她非但没有放弃,更是拼全力抗击命运,将厦门爱乐乐团的一切操持的有声有色。

1998年4月,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厦门经贸干校开始排练。礼堂太空旷,只好挂起能吸音的白布帘,太难看,又挂起了鲜红的国旗


1998.5,爱沙尼亚国家歌剧院的歌剧卡门刚闭幕,一束鲜花送到了郑小瑛的手中,章红艳激动地说:“郑老师,这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你有多么不容易!”

1999年12月31日,厦门爱乐乐团与星海合唱团、厦门大学合唱团在新落成的海沧大桥上演奏刘长远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诗篇》和贝多芬的《欢乐颂》

2000.11.22,第一次在家乡土楼里奏响交响音乐的郑小瑛

2000.11.22,年轻的厦门爱乐乐团在闽西永定湖坑的振成楼前

2000.11.22,神奇古老的闽西土楼里响起了优美的交响乐

2002.4.2,郑小瑛指挥厦门爱乐乐团与日本佐世堡百人合唱团用客家话高唱《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

2002.10.18,在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开幕式上,大赛主席、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殷承宗与郑小瑛以及厦门爱乐乐团出色地演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小瑛在每场歌剧演出前,用二十分钟的讲座引导人们赏析音乐艺术,在中国开创风气之先,被称为“郑小瑛模式”。

郑小瑛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举行《20分钟歌剧音乐讲座》 初期的厦门爱乐每周音乐会上,台下常常只有十几名观众,台上,郑小瑛深入浅出地讲解,80多名乐手专心致志地演出。这样每周一次、高频率的普及性演出,在中国当时交响乐团中并没有先例。坚持了多年以后,台上比台下人多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你想,从一个完全是没有票房的一个乐团,到最后发展成每一场都是200多人,音乐厅坐满,包括我的学生,还有比他们还小的小孩子们,都是听着厦门爱乐团的音乐会长大的,这是很难得的。”——刚晶



厦门爱乐乐团每年免费为厦门的中学生举行十场“音普工程”交响音乐会。中学生也能在郑小瑛的指导下上场指挥乐队

2007.4.17,厦门爱乐乐团在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圣殿柏林爱乐大厅奏响了中国气派的交响乐作品,受到挑剔的柏林听众的热烈欢迎,音乐会多次返场,欲罢不能。

2009年10月9日,在美国旧金山的戴维斯音乐大厅,厦门爱乐乐团的“土楼东行”在240位华洋合唱团员参与下热烈上演。


现在的厦门爱乐乐团,已经成为了“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这离不开一手拉扯它长大的“母亲”郑小瑛。可是,2013年,在厦门爱乐渐入佳境的时候,为乐团倾注了15年心血的郑小瑛,被告知需接受总监换届,离开厦门爱乐乐团,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2013年9与,在歌剧《岳飞》的音乐会上,郑小瑛告别了厦门爱乐乐团

2002年,郑小瑛在美国演出《土楼回响》时激情谢幕


仿佛一个母亲,看着孩子被抢走,她选择一个人默默哭泣,却在众人面前淡定从容,其实她内心的苦,我们都能感受到。 随后,郑小瑛又两次被查出患了早期癌症,可她依然坚持不懈,执着的坚守在推动中国歌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前线。


仿佛一个母亲,看着孩子被抢走,她选择一个人默默哭泣,却在众人面前淡定从容,其实她内心的苦,我们都能感受到。 随后,郑小瑛又两次被查出患了早期癌症,可她依然坚持不懈,执着的坚守在推动中国歌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前线。


即使疾病缠身,我依然不会舍弃你,我最爱的指挥事业。 能倒在指挥台上,这是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 岁月更迭,不改初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