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平献土”加予教皇人神共权-任见《法国史传》011
六卷法国史传,请您阅读评判。
法国史传
Romanticcountry (French epic)
(第一卷)
任见 著
本书简介
法兰西,兼收并蓄独具特色的浪漫民族,力争上游谋求霸业的主权国家,崇尚自由热爱革命的劳工圣地,酝酿科技经济思想领先文化艺术潮流的锦绣摇篮。如果选择一个值得了解的国家,那就是位于大西洋岸边的金色六边形法兰西,如果选择一部关于法国的书籍,那就是多卷本《法国史传》(任见著),这个国家和这部著作会带给您不一样的收获。
第三章 查理家族
011
查理·马特具有统治智慧,他深入思考对比前朝和自己家族的统治,省悟到利用封赠土地的方法笼络宗亲和贵族弊多利少。
查理思忖:封赠土地,固可奏效,但分封是一种赏赐,不论报答,那些受封之人,由此财势大长,久而久之,必起干政之意,甚至叛逆朝廷。再说,国土终究有限,怎经得起无休止地消耗。
“封土”政策问题不小,必须进行改革。
查理最后想出了一个良方,就是:废除分封制,改行采邑法。
采邑之法是有时限、有责任的行政官员任用方式。采邑地的受封,不准世袭传递,受封者死后即由朝廷收回。采邑地的受封者必须效忠于朝廷,组织军役,承担义务,若消极怠惰,是要受到制裁的。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具体来讲是这样的:查理将土地作为采邑,分授给他的属下,属下以向查理效忠、组织兵役为条件占有和使用这些土地。
在查理以前,也有采邑制的记载,但并未见过大规模推行,查理将其发扬光大了。
采邑制好于无条件的土地封授,于是,不少封建大贵族也来仿效。
采邑制度曾侵害了某些教会贵族的利益,但未从根本上伤害查理·马特与教会的关系。相反,查理积极支持和庇护天主教传教士在萨克森人和其它日耳曼部族中的传教活动,取得了教会的赞誉。
查理也尽力谋求罗马教皇的好感,公元741年,他答应帮助教皇解除高卢南部的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威胁,只是由于自己病重,未及兑现承诺。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对维护强化中央集权功不可没。
采邑制的推行,也使查理·马特的权势更加煊赫,炙手可热。
但查理·马特毕竟还只是个宫相,在名分上低着国王一等,因而静下来的时候,思前想后,总觉得没有王位实在令人愤恨。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含恨亡故,生前没有篡位,临死之际竟然斗胆将墨洛温王朝的国土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查理·马特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加尔罗曼,一个称“矮子丕平”。
加尔罗曼据有奥斯特拉西亚、图林吉亚和阿勒曼的统治权,矮子丕平据有纽斯特里亚、勃艮第、普罗旺斯以及阿基坦的统治权。
当时,北部的萨克森人、巴伐里亚人、南部的阿基坦人趁机离叛,被赶出高卢的阿拉伯人也蠢蠢欲动,试图再度入侵。王国内部,查理·马特的私生子格利普网络党羽,策划阴谋,反对两位兄长,要求继承权。
在外忧内患之下,加尔罗曼和矮子丕平通力合作,攘外平内,干得不错。之后,共同当政无法实现,自要相互争战,重演前朝悲剧了。
弟弟矮子丕平比哥哥厉害,于公元746年战胜了哥哥。
弟弟威逼哥哥遁入修道院,领地全部归一,矮子丕平成为高卢的惟一统治者。
早在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就发生严重的奴隶制危机了,奴隶、隶农、农民不断起义,周围“蛮族”入侵。公元395年罗马大帝狄奥多西一世临死又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终于导致崩裂,罗马帝国变成了西东两部分。
西罗马苟延至476年灭亡,教皇实际上沦落为罗马城的一般主教了,但在名义上仍然称作教皇。
东罗马帝国立都于拜占庭,又叫拜占庭帝国,信奉的是东正教——基督教的一个后生教派。
位于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王国总在南侵,公元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拉文纳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的安全。
这个时候,教皇名义上的保护者东罗马帝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东方,而且远离罗马,无力为教皇提供荫庇。
教皇便不得不转向当时比较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寻求支持,要求与法兰克王国结成政治和宗教联盟。
矮子丕平的父亲查理·马特当年就是支持天主教会的,矮子丕平承继了其父联合教会、扶助教会的一贯政策。
当年,若有教会失去地产导致贫困,查理·马特就收回地产,发还教会。矮子丕平登基称王之后,坚持其父的做法,保护教会利益。
罗马教皇和教廷的安全受到威胁,派人向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独裁者、宫相矮子丕平求救。
矮子丕平何等精明啊,当即思考:“堂堂教皇有求于我,此乃天赐良机,若不抓住良机,了我夙愿,取了王位,君临天下,更待何时?”
借助罗马教皇的力量,堂堂正正地荣登九五,事不宜迟。
矮子丕平遂于公元751年派遣使者前往罗马,去见教皇,呈上丕平的报告书,只见上面写着:“法兰克国王只会按照宫相的吩咐,在公文上签名,没有任何实际能力。敢问此二人之中,到底哪个应该做王?”
教皇扎卡里亚斯看了先是一怔,继而悟出其中的关窍要旨,故作沉吟之后,要来笔墨,回信道:“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换言之,实际掌权之人为王方好。”
使者欢欢喜喜将教皇回信持回法兰克,呈奏给矮子丕平。
丕平笑逐颜开,立即在苏瓦松举行王国贵族大会,宣读了教皇的回信。众贵族自然很快悟明底蕴,隆重拜认矮子丕平为法兰克国王。
不久,罗马教皇扎卡里亚斯亲自到苏瓦松道贺,为丕平及其两个儿子涂抹圣油,赐予矮子丕平王权,并将“罗马贵族”的称号授予他们。
矮子丕平深感教皇襄助之恩,当面许诺:必将出力保护教皇。
罗马教皇扎卡里亚斯为墨洛温王朝最后的“懒王”希德里克举行了削发仪式,送他到修道院里去。
希德里克无可奈何,悲愤无助,只觉性命也是悬在别人刀下了。
矮子丕平倒也未伤“懒王”希德里克性命,只是警告他“不得随便走出修道院”。
“矮子丕平”在苏瓦松称王,法兰克起始了一个“以上帝的名义”实施统治的新王朝,即“加洛林王朝” 。
“加洛林”是拉丁语的“查理”,是丕平的生父查理·马特的名字。
公元753年冬,新任不到一年的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穿越阿尔卑斯山区,来到法兰克王国访问。
矮子丕平十分尊敬地恭迎了新教皇,且象征性地为斯蒂芬二世牵马。
法兰克的广大信徒、民众,也对新教皇的驾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迎。斯蒂芬二世感到无比的欣慰,长途跋涉的劳苦一扫而光。
经过周详的交谈,法兰克国王丕平与教皇斯蒂芬二世签订了一个旨在“互相协助,互相保护”的盟约。
在矮子丕平的要求下,斯蒂芬二世莅临巴黎圣德尼修道院,第二次为他举行加冕典礼,以便更加巩固既有的王权。
在这次加冕典礼上,斯蒂芬二世以罗马教廷的名义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法兰克国王,违者褫夺神职,逐出教门!”
为了报答上帝佑护的“神授王权”,矮子丕平再次承诺,将在未来所征服的意大利土地中,划出拉文纳至罗马的狭长地带,捐赠给罗马教会。
罗马教皇支持矮子丕平取得王位,矮子丕平竭力谋求同教廷和罗马教皇的友好合作,落实他的承诺。
公元754年,矮子丕平率兵护送教皇斯蒂芬二世返回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对伦巴第国王拉赫斯宣战。
法兰克和伦巴第,双方恶战不休,直到伦巴第国王保证归还教皇领地拉文纳以及教皇要求归还的全部罗马财产为止。
谁知矮子丕平退兵之后,伦巴第国王并不遵守诺言。
公元756年,矮子丕平两次率军南下,挥戈进入意大利,彻底征服了伦巴第王国,把它夷为平地。到了当年年末,丕平占有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丕平兑现承诺,将征服的意大利中部地区拉文纳、利米尼、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赠给罗马教廷和教皇。
矮子丕平的此一举措,便是流传史册的“丕平献土”,有了矮子丕平赠予的土地,世上出现了为教皇所有的天主教罗马公国。
为使“丕平献土”合法化,教皇诡称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罗马城赠送给教廷,丕平只是把属于教廷的领土还给教廷而已。
“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公国的基础,罗马教皇不仅渐渐成为西方的精神领袖,而且还成了意大利的一个世俗君主,人神两界,均在其管辖之下了。
加洛林王朝的例子,为欧洲一些土王带来了新的认知:就算当初是自立为王的,只要获得罗马教皇的加冕,也就具有合法性了,有实质的权柄来指挥所辖的百姓和领土,也可以让百姓们信服了。
矮子丕平开立新朝,扬威西欧,但是公元768年辞世之际却重落窠臼,承袭法兰克人的惯例,将国土平分给了两个儿子。
眼见又要兄弟相争,再罹内战之灾,孰料公元771年弟弟卡洛曼病亡,哥哥查理不费力气将弟弟的领土收过来,成了高卢的惟一统治者,法兰克一国之主。
矮子丕平建立和巩固起来的政治和宗教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儿子查理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查理公元742年出生在埃斯塔勒。埃斯塔勒在今天的比利时列日附近。
虽说查理的父亲矮小,被誉为矮子丕平,但可能其祖父铁锤的基因起作用,查理生得身材魁梧,姿态雄伟,而且精力过人,不知疲劳。
父亲丕平留给他的疆土,合并上他弟弟的,也不过限于今天的法国这样一片。查理觉得不够,他的眼光向远处扫描,期望执牛耳,图霸业,征服更为广阔的地方。
点击阅读前面的内容:
最早的“政教媾和”与“战利品原则” | 任见《法国史传》002
任见 法国史传
第一卷
目录
本书简介 ………………………
第一章 铁器英雄………………
第二章 高卢帝国………………
第三章 查理家族………………
第四章 大法兰克………………
第五章 教廷嬗变………………
第六章 皇后易嫁………………
第七章 布汶决战………………
第八章 东征闹剧………………
第九章 中兴之业………………
第十章 骑士浴血………………
本书总目录 ……………………
著者简介 ………………………
任见,著有《巫文化诠讲录》《华夏姓氏源流》(2卷)《中原移民史话》《三代演义》(2卷)《帝都传奇》(10卷),《牡丹传奇》(10卷)《法国史传》(6卷)《任见:武则天》(10卷)《华夏茶业史话》《封建西欧》(2卷)《见识大革命》《总统时代》等著作近百种合计三千余万字,曾在中外多家媒体开设文化、文学专栏,台湾出版有《洛阳往事》《曹操传》(台北繁字版420页),并有院线公映电影及供央视电视剧,另有大量论文、散文、中短篇小说、杂文、书画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