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学以成人》简介+目录+节选3
任见《学以成人》讨论版
本书简介
在被科技淹没的时代,在被功利淹没的社会,在被欲望淹没的人群中,在大大、小小、层层、级级的壁垒分割中,如何“找回”本体的“人”?如何舒展个体的“人性”?如何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本书以开笋剥葱的方式,一步步地给出了答案。
学以成人
一个新型教育学的视角
任见 著
目录
序论 人生问题和学术方向
1 “个性成长”的有效路径
2 博物学和博物教育学
第一章 人的知识结构的层级
3 默会性、认知性和逻辑性知识
4 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
5 人的天然好奇心和探险偏好
第二章 道家哲学和自然哲学
6 庙堂推崇与乡野生长
7 历史文化中可贵的清流
8 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之根
第三章 存在、现象、过程、体验
9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
10 怀特海:教育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 人的“身体”的认知使命
11 “具身有形”和“博物无限”
12 自然、认知和优质教育
13 身体在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
14 实验证明“认知”的具身性
第五章 艺术、审美与“诗性”人格
15 体验、有机、艺术和审美
16 语言、文字和思维的关系
17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a)
18 个性体验和“诗性”描述(b)
第六章 个体生命的“灵性”潜质
19 关于“灵性”的概念和理解
20 人生第二个十年的灵性爆发
21 孩子是成年人的灵性向导
第七章 博物教育的物质依托
22 博物馆在博物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23 责无旁贷的“博物教育”重任
24 博物教育馆中心馆与分馆建设
第八章 “具身为重”的体验原则
25 约翰·杜威的美好期望
26 层次性、同构性与博物教育方式
27 国家十一部委的优质教育意见
第九章 博物教育的愉悦本质
28 芬兰改革,博物教育:不谋而合
29 博物教育的形式特色
30 表述中的隐喻和文化元素
第十章 优质教育中的智慧造就
31 人生方向与个体未来
32 人格魅力潜滋暗长于无形
附章 约翰·杜威:教育信条
33 教育、机构、教材、方法……
(全书30万字)
节选
第一章 人的知识结构的层级
“博物学堂”建设了新奇性、神秘性与变化性实物环境,几十、上百个“课堂”容纳成千上万种标本与活体,尤其是内地城市的儿童、少年平素难以接触的海洋生物、极地生物等,新奇性不言而喻。
“博物教育馆”是中心总馆和建设在各个学校的分馆连锁结构,其展示内容由中心馆负责。
4 优质人生与“在世”意识
很遗憾,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与我们倡导的“优质人生”是有距离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惟有“在人间”的狭隘,缺乏“在世上”的宽阔。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是“人伦至上”,人与人的关系至上,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被忽视的或被轻看的。
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和规定精微之至,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五伦十义的宗法等级社会建设得特色突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被忽略和被厌弃,环境保护意识丧失不用说了,基于“物”的研究、进取、开发成果也难以出现,物理、化学、天体科学和地球科学、测绘、勘探、能源、冶金等等,均谈不上,至多有人夜观天象、昼察风水而已。
华夏文化中人与人关系的精深微妙,让外国人惊讶不置,美誉为“关系学”。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等级制的“本” 。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高下规定。“纲”是提渔网的大绳,取义“领导”。协作关系、平等关系没有了,仅有领导与被领导、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君是臣的绝对统治者,父是子的绝对统治者、夫是妻的绝对统治者。甚至发展到极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除了诛杀还有“赐死” ,“死”也成了君王对臣下的赏赐。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基本品格和德行。东周时期的乡村教师孔丘最早提出“仁、义、礼”,比孔丘稍晚一些的孟轲补充了一个“智” ,到了西汉时期,儒学讲师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称作“五常” 。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仁、义、礼、智、信”是儒家规定的人的基本品格和德行,似乎是适用于人的“个体”的,好像是个人修养,实质上不是。
任见曾有专文论述所谓“五常”的“非个体性”。“五常”是一个个体的人对于另一个个体的人或另一些个体的人而言的。就是说,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就无法实现了。或者说,是做给一定的对象看的,“表演”给一定的对象看的。如果只有一个人,就无所谓“仁、义、礼、智、信”了。“赤子”一个,你给自己“仁、义、礼、智、信”吗?
“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在对待他人时应当秉持的规范。既然是为他人而施行的,久而久之成为日常“礼仪”,“礼仪之邦”以此为乐,滑向“仪式化”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仪式化”的本质是“表演” ,“仪式化”的弊病是做戏、造假,当面表演的和实际施行的不一样,极端的情形,就是满口满身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三纲五常”经过无数儒家文人的浇水施肥,无数统治者的宣传推广,千百年来,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元素。连中国最基础的幼儿教育读本《三字经》中就早早地灌输给孩子们:“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伦”是“三纲”的膨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十义”继续膨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长幼,十个字。
还有“四维八德” :礼、义、廉、耻;忠、孝、悌、信、礼、义、廉、耻。“五美”:温、良、恭、俭、让。来自孔丘的教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人伦道德是最高最大的规矩,若世风流散,人心不古,则人伦崩坏,人情遭劫,局世动荡,灾难降临,虽“科学登峰造极,并无挽救之方”。
如果能够做到,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父辈教化子弟,子弟孝顺父母,夫君管好妻妾,妻妾敬爱夫君,兄长宽怀,小弟忍让,朋友之间,礼仪至上,那么,天降吉祥,一切都好了。
还有什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各得其分,上下相安”等明目张胆维护集权和等级秩序的东西。
已经看清楚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只见人,不见物,只说人伦,不管环境,只说统治与被统治,没有平等与自由,只有“人际”,没有“世界” ,只有“人生观” ,没有“世界观” 。
“人生在世”的“世” ,不仅仅是一起生活在人群中间,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世间万物之中。只知道生活在同类的“群”中间,是动物的甚至是低等动物的特性。蜜蜂、蚂蚁、蝗虫、黄鱼、带鱼、梭子鱼、角马、藏驴、金丝猴、企鹅、大雁、火烈鸟、鸡、鸭、绵羊……全都是“群生”的。
“物感”的丧失,“环境感”的丧失,导致残缺不全的人生。这不是危言耸听,正方向反方向的实例非常之多。
人与自然的疏离,人的环境意识的丧失,不是短时期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人类在逐渐远离山川、河流、原野和森林,成了蜗居在水泥堆垛中的生物。严重的是,这种令人担忧的“异化”现象,还在加速中。
在城市生活,崇尚户外运动,或者喜欢到游泳馆游泳,到体育馆参加体育活动,算是补充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欠账吗?你认为呢?
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疏离的原因还有很多,譬如电视机、空调器、动画片、网络游戏、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户外较差的治安状况等。
疏离自然,隔绝环境,新一代的人不再知道山涧、溪流、牵牛花、三叶草、各种小鸟的歌唱、春天的羊羔牛犊小马驹……对自然、环境的感知逐渐退化,人的个体肥胖率增加,动作笨拙化程度增加,注意力紊乱现象多有出现,抑郁情形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总之,身心健康的病态增加了。进而,人的智力和审美退化,对环境表现麻木,破坏环境不以为然,人类命运不去关心。
现代社会的所谓科学技术需要,所谓专业需要,把人“分割”在各种各样的小环境中,有的终生如同一颗螺丝钉、螺丝帽,在一个局部地点耗尽生命。
“分割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童年和少年因为处于学习期,求学期,那么他或她的“专业”就是书本知识的获取,从凌晨五点钟睁开眼睛,到深夜十一点困得歪三扭四,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跟书本和作业作战。
家长认为子女的“专业”当然就是学习,自觉不自觉地把子女的成长“框”进了一个畸形的小“场域”中,学校、社会所推行的考核、选择方式,也在盲目地促成这种悲哀的现象。
把儿童和少年当做盆景来养,养花人的目的固然能够达到,但植物所遭的罪,所受到的不该有的生命制约,“自由”、“舒放”的缺失,对其一生的身心成长造成的潜在伤害,如何评估呢?
还有一个情况是,社会和家庭成员,不断地向儿童和少年灌输“外界危险论”,警告儿童和少年,自然界、城市内外的环境中隐藏着“死亡”或“毁灭” ,这种貌似善良的“好心”渐渐成为舆论趋势,取得了成功的“恐吓”效果。
人与自然的联系,人对世界的体验需要,跟营养和睡眠一样,是成长的必需元素,“自然缺失症”、“环境麻木症”导致“生长迷失症”几乎是必然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今人和古人没有本质的改变。
古人在平原上走动,在疏林中觅取食物,害怕成为猛兽的猎食对象,时刻处于惊恐状态。今人有了城市,有了各种享乐设施,看到猛兽照样害怕,要么逃跑,要么躲藏。
从基因学的角度看,今人和古人也没有本质的改变。
古人是狩猎者和采集者,今人仍然是。只不过祖先用脚力,用膂力,今人用头脑,用智慧而已。
从情绪研究的角度来看,今人和古人也是相似的。
古人看到狮子老虎冲过来,惊骇恐惧,今人看到失控的汽车冲过来也会慌乱失措。
多种学科的研究都在证实,人类个体的生物属性几乎是在细胞层级上被固定,对个体成长影响极大。在自然中生活,在环境中历练,不仅有利于身体,进而有利于“心”的健全和“灵”的圆满。
考察千百年中国文化对环境的疏远,千百年的“人际关系偏好”与“人、物关系忽视”,带来的“自然缺失症” 、“环境麻木症”和“生长迷失症” ,没有方向感,没有维度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凡事惟官方马头是瞻,惟官方摆布是听,不能不让我们喟叹问题的严重。
“人间”是“小”的,“世界”是“大”的,俗语“千人”和“万物”,用“千”形容人众,用“万”形容物多,就说明了这一区别。在文化教育中,千百年陷在“人间”这一小圈子里,忽视“世界”这个大场域,不是悲哀的吗?
博物学、博物教育学,较之人伦之学,不仅内容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超越人伦文化的简单、枯燥也太多太多,万物认知中的趣味、欢乐、成长收获尤其不可限量。
~
任见
任见的部分著作
任见的部分著作
任见的部分著作
陕西电视记者苏战冰摄于西安鼓楼书店
台北张教授手持任见著台湾版《曹操传》
请选点阅读:
名贵罕见,西洋宝盆!水果花雕,金冠女神!
巴黎雷欧
巴黎旅游文化协会、巴黎旅游评级机构、巴黎远东
艺术馆,巴黎雷欧珍宝馆、全球版权交易机构、巴
黎邮报、莱特CN……艺术顾问、评论家、法国旅游
咨询专家。
Léo,即雷欧,早年出版过文集《在成长》,近年
出版有论著《跨国公司内部谈判》(法文版)《人
际关系十二讲》(英文版)《远东文化艺术》(法
文版)《巴黎雷欧艺术评论》(系列)《雷欧带你
认识法国》《雷欧带你认识巴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