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声律启蒙》,中文四美

2017-05-28 Jamie 水岸时光

    来自水岸时光的弹唱《声律启蒙》,点击收听。 




                

前些时间,有朋友Z先生加了我的个人微信,问,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我推荐给他一个书目。我回复说,写作,是一个长期阅读和实践的积累过程,而语言表达,则是这个积累的外化形式,而短时期的集训是不适用于写作能力提高的,要广泛涉猎,兼收并蓄,最重要的,是兴趣主导,而且必须要动手写作。他又问,想买书来读,要买哪些书呢?我说,我不会为你开出一个具体的书单,若必要提供一些建议,我想,在一个人的阅读方式方向和文学素养大致形成之后,最重要的,便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范畴和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大概可以讨巧的方法。

这样,我们谈到了写作的方向和目的,他说他的目的其实是想写歌词,我回复,歌词本质上还是诗歌,古诗和现代诗,好多都可以入词;同样,好的歌词必须具备诗歌的美学基础,其实有些时候,好的歌词本身就是诗歌。

比如诗经,本来就是庙堂礼颂和民间歌曲,本来就是用来吟诵、歌咏、唱和的。在古诗词中,比如《月满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水调歌头·》,都被谱写了曲子,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歌曲。

而在流行音乐歌词中,我们来看两篇具备诗歌性的词:


    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

    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

    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

    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

    两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

    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

    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

    两年后可以忘记的地方

    我的心就像

    西风老树下人家

    池塘边落落野花

    雨后的我怎么啦

                     ——《b小调雨后》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夜点起半炉香

    半轮明月照半房


    半幅红绫半新妆

    半明半暗灯半亮

    半是阴沉半天光

    半是热火半边凉

    半是蜜糖半是伤

    半夜如同半生长

    半片乌云半遮月

    半夜如同半生长

    半掩纱窗
半等情郎

                    ——《半等情郎》


    你看,这些歌词,多么优美而有趣,我认为这些本来就是诗歌,它们无一不彰显着汉语的韵律结构之美,对仗排比之美,回环往复之美和意境画面之美。

    我们谈到了诗歌,我说,写歌词可以借鉴一下现代诗的创作手法,关于现当代诗人的阅读,我把我读过的诗人在印象里罗列了一下:徐志摩、冯至、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刘半农、何其芳、余光中、洛夫、昌耀、食指、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章德益、杨炼梁小斌、顾城、王小妮、欧阳江河、骆一禾、西川、海子、李元胜、戈麦、蓝蓝、桑克、杨键、安琪、杨小滨。

吴冠中《壁.巴黎》

    Z先生说,古代诗歌比较难懂,可以不读。我说这种想法万万要不得,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诗经离骚等等等等不可不读,古代文学作品灿若星河,我们每个人从小开始读古诗,这是中文的精华所在,写歌词,应从现代诗中寻找技巧,提炼意象,更要在古诗词中汲取韵味,古文底蕴可以以高作品的整体品味,可以让写同来的作品更加的与众不同。比如方文山和林夕的很多词作,都可以品读出来中文的意韵之美,读其词,知其人。

    Z先生又问,那么表达能力呢?我说这个很简单,我们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的积淀说出话来自然就有一般了。

    愿Z先生在创作的道路上能够越来越好,词作越来越出色。

吴冠中《云山》1988


                

    其实,我从本心特别钦佩Z先生决心把汉语之美运用到歌词中的意愿和动机,这是当下华语流行音乐当中最为缺失的态度。华语音乐进入二十一世纪,再也无法重现八十年代年摇滚的辉煌,也无法复制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新生代和校园民谣的清新风暴,当下华语乐坛风光不再,仅能以民谣异军突起揭杆呐喊,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想起在央视综艺《叮咯咙咚呛》中,尚雯婕用法语与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了《夜之缪斯》后,遭到李谷一痛批,中国人为什么不用中文唱歌?音乐无国界,语言更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者来说,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比用母语发声和表达更为重要的事情,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是我们艺术创作取之不绝的血脉和根源。

吴冠中《春风》2001


                

    写作本身是语言的书面应用。汉语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独有的个性。学习汉语的成熟技巧,参悟汉语逻辑特点,正是解决“如何快速提高写作能力”这一问题的最佳破解之道。

    也许有人会说,写作需要这样么,不是信手拈来的我手写我心吗?那么学美术不需要从简单的运笔练习么;学音乐不需要从音符开始校对音准么?凡艺术,都要经练习获得,如果写作是门艺术的话,也不能跳出此门。也许更会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那么,我们既然是抄,为何不抄些高雅有层次的。有句话说的好,写作不读古人书,抄遍网文也枉然。

    我们拥有5000年的文明,汉语经典浩如烟海,围绕有助于快速提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歌词的能力,我想到了一部美到无以用文字表达的经典,《声律启蒙》。这部书无疑可以解决写作中辞藻枯燥,缺乏美感的问题。

    《声律启蒙》作者是车万育,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与三、百、千,均为传统蒙学经典。这是一本读起来很美的书,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著作中,它以独特的韵律之美,把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风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信手撷来,浑然一体,如同一部以对仗形式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纲要。书名虽有“启蒙二字,却不只为孩童诵读,近几天通篇重读,仍然收益颇多。

    该书有四美,这些恰恰是汉语写作时美感和文采的来源,想必也是本书可奉为经典的缘由:一为韵律之美,二为对仗之美,三为故事意境之美,四为诗歌之美。 

吴冠中《墙上姻亲》1999


01

韵律之美

    本书通篇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5个短篇,均以一个主音字为题目,无不体现出了韵律之美。韵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直接体现了汉语的美感,这是我们的语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绝无仅有的特征,我们的语言本身就具备一种可歌可咏的韵律之美,也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具有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天地之间,有天籁之音,比如泉水叮咚,惊涛拍岸,小雨淅沥,春风拂面,比如黄莺啁啾,蛙鸣蝉吟,流水潺潺,落叶簌簌。而我们的汉文字中的声律之美,同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一样,陪伴和抚慰着我们的心灵。开篇首段:


     一  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短短21个字,营造韵律意境之美,绕梁萦回,而且让人过目不忘,闭上眼句句入画,读起来朗朗上口,唱歌一般。 其中各句的落尾,均用与标题同韵字眼。标题为东,各句结尾字眼采用了:风、空、虫、弓、宫、红、翁。全书共三十个主音字,涵盖了普通话39个韵母中的22个。学习韵的意义何在?最简单的,写诗歌定要押韵,我们说无韵不诗歌。古体诗尤其突出,先讲押韵,进而再讲平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千古绝唱,其美在韵。

   而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代诗,虽然打破了古体诗的格律束缚,但并非完全脱离了押韵,这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诗歌之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一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这些句子无不闪烁着光芒,读来多美。

 

    我们再来看歌词的韵律之美: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方文山《菊花台》


    韵的应用,凸显在诗歌,而不仅仅止于诗歌。在日常写作的斟词酌句中,一旦有了韵律,写出来的句子便会像音乐一般流动,阅读时充满旋律的之美而回味悠长。这种让阅读升级为悦读的神技,岂不是应该认真学习的么。


吴冠中《双燕》1981


02

对仗之美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年来薪火相传。而当下的中国,对联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那样熟悉却又那么陌生。我们对于对仗的记忆都是从垂髫稚子时陪着家中长辈屁颠屁颠的贴春联之时开始的,写文章上下对仗,盖房子左右对称,作人也要如对仗一样严谨而有格律,对仗这种古老的中国文化已根植在我们的血液之中。而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想起一则故事:鲁迅幼时就读私塾,先生出上联“独角兽”。众童生对,先生皆不中意;鲁迅对曰“比目鱼”,先生拍案叫绝。这段往事其实有另一说法,邻桌同学想得到表扬,偷问迅哥儿怎么对。曰:四眼狗。不料此童竟真以此作答,戴眼镜老师大怒顺手一巴掌,迅哥儿以书掩面笑不出声。你看,对对子就是这么有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


    如果说先秦文学中的对偶句是中国楹联的滥觞,而《声律启蒙》在中国楹联史的地位,当然是一部楹联教科书。

 

    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声律启蒙》中,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每一句读起来,都如歌唱一般,随便挑出几句,都觉音韵铿锵,对仗严格,辞藻华丽,吟诵之际,汉语对仗之美直抵心中。

 吴冠中《故乡》1984


03

故事意境之美

    赵照把《声律启蒙》写进了歌里,“三尺剑,六钧弓”“颜巷陋,阮途穷”,表面是简单格式的对仗,其实也是典故的呼应。

    1、三尺剑,六钧弓

    三尺剑是刘邦之剑。汉高祖刘邦曾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后以三尺剑代称宝剑。六钧弓是颜高之弓。《左传定公》记载:颜高之弓六钧。常用六钧弓借指强弓。

    2、颜巷陋,阮途穷

    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有着祖传的贵族身份,但简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颜回虽然生活困顿但乐观豁达,是为贤。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宣导的“安贫乐道”的代表。

    阮籍,魏晋“竹林七贤”之首,他放浪形骸,恣意生活,荒诞不经,藐视礼俗,嗜酒放旷,他是三国时期的自驾越野狂人,常独自驾车,车上还装满美酒,而且边走边饮,饮酒驾驶,不走常道,无目的地漫游,车到穷境,酒已饮尽,就“恸哭而返”。

    六个字,却包含了两个故事,两种哲学,两种心境,两种处世态度。

    3、冯妇虎,叶公龙。

    冯妇搏虎:《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春秋时期,冯妇打虎为生,能空手打虎,后来他做了善士,发誓不再杀生。然而有一天,他来到野外,见众人正在围捕一只虎,可是没有人敢冲上前,冯妇于是忍不住下车,又去打虎。众人笑话他说话不算数,于是用“再作冯妇”指重操旧业。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春秋时期,楚国的叶公自称非常喜欢龙。碗上画龙,被上绣龙,门窗、廊柱上刻满了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后去拜访他时,叶公却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以后,人们就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说喜欢,言行却不一致的行为为“叶公好龙”。 

    两个典故,同一时期的两个人物,看似都是言行一致的反面教材,两相对比,内里却折射出另一种声音:是真的言行不一还是审时度势把握自己。

    4、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王充的《论衡》中讲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于路边哭泣的故事。以文求仕,君王重武;练武有成,君王已逝;少主即位,启用青年,奈何两鬓已斑白。这是终生不遇的典型。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这是老年得志的典型。两个故事,两种不同的人生际遇,鲜明的对比。多么简捷而优美的叙述方式。

    有人说,高考体制教育出来的作者们,大都长于议论而疏于故事。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会了如何在申论中考出更好的成绩,恰恰忘了语言的叙事功能,汉语本身是充满故事性的,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故事多到讲不完,而且,古人给出了最为简捷凝炼的讲故事正确方式。

 吴冠中《江南小镇》1986


04

诗歌之美

    《声律启蒙》每句皆诗,有着举不胜举的诗歌借鉴引用化用的优美词句。句句读来皆诗,而句句又暗扣经典诗句。以下举三个例子:

    桃灼灼,柳依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里的诗句,直接拿来,竟然浑然天成。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来鸿又去燕。看罢江潮收画扇”——[]罗志仁《霓裳中序第一(四圣观)》

    “来鸿去燕知何数,欲问归期朝复暮”——[]陈允平《玉楼春》

    “来鸿去燕十年间。镜中看,各衰颜”——[]元好问《江城子十九首》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


    北宋时期,苏东坡任杭州知府,在西湖筑苏堤,夹道植柳,南宋杨万里《沉虞卿秘监招游西湖》诗:“苏公堤远柳生烟,和靖园深竹映关”。

又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吴冠中《燕子飞来寻故人》1990


                

    回到开头的话题,关于提高写作的必读篇目。也许当我们开始写文,常感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做呢?自然是赶紧买书来看。信马由缰的阅读,固有乐趣;但是针对写作,还要结合自己文字的问题,去学习一些经典书目,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但是,前提是必须深入进去,潜心阅读,让阅读变为悦读的过程,想必我们也就为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文字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声律启蒙》,其美有四,若可以深入的阅读,适当的背诵,对于语感、节奏以及旁征博引都有莫大的好处。

    不入百花深处,焉得一朵幽兰。阅读和写作,可以让人的一生更加丰富和精彩。

 吴冠中《海棠》2006


文中插图源自吴冠中绘本《声律启蒙》吴冠中大师画作。





一个更改而文艺的公众号,总会有你所需要的。
微信号:shuian-time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受苹果公司新规影响,

微信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

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