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再添“国字号” 称号!
“我姓龙,勒翁龙,斗破苍穹,
四海争锋,我为龙……”
最近
各地文旅宣传大片频发
“喊麦”全国人民到自己的“地头“游玩
感受当地美好风光
龙华当然也不例外!
除了好玩好吃好逛
龙华新得一“国字号”荣誉
相信更能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日前
由中国气象局组织评选的
“2023年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创建成功地区
正式公布
龙华区以优异成绩入选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创建示范活动,本着充分挖掘并发挥地方气候资源优势,通过对区域气候资源及与之相关联的宜居环境打造国家级气候宜居品牌,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自2018年启动评选工作以来,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90余个地区,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气候产业健康发展。
为何是龙华?
搬好小板凳,听小编细细说~
01秀丽山水景观得天独厚
说起龙华
不得不提这座“中轴新城”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
地处深圳地理几何中心
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
毗邻六区一市
龙华地形地貌多样,常有云雾、霞光、彩虹等气象景观,“阳台叠翠”、观澜湖度假区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特色鲜明。
常年平均气温23.3℃;
平均降水量1934.1毫米;
年适宜温度日数可达159.5天;
年适宜降水日数73.7天;
年适宜风日数达315.6天;
每年人体舒适以上月数达9个月;
大气含氧量高达99%;
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近2000个/cm³
……
02“碧水绿”“龙华蓝”天天见
“龙华绿”“龙华蓝”
这些是龙华人幸福生活的“标配”
“母亲河”观澜河从“臭水沟”蜕变升级为运动休闲的“健身道”,“龙华蓝”天天抬头可见……多年来,龙华系统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让碧水蓝天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观澜河企坪国考断面年均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以及白鹭、小白腰雨燕等20余种鸟类栖息回归;
空气质量逐年上升,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
臭氧浓度达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
03防灾减灾“龙华样板”
要成为宜居城市,安全必不可少
龙华坚持预防优先
高度重视减轻气象灾害风险,
联合深圳市气象局专业力量
建设“四个一”基层气象
防灾减灾“龙华样板”
共织“一张网”,新建成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75个,加密龙华区内气象监测站点至87个,站网平均密度在全省区(县)级位列第一;
共创“一平台”,建成集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为一体的决策气象信息支撑平台,实现全市区级决策气象服务信息支撑平台“零”的突破;
共建“一队伍”,率先在全市配齐配强气象服务专业团队,建设较为完善的基层气象防灾第一道防线业务体系;
共下“一盘棋”,成立深圳首家气象系统之外的气象安全教育基地并荣获“第八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率先在部分社区建立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站。
04“龙华制造”迈向“智造龙华”
绿色、循环、低碳、生态、环保……
放眼今日之龙华
正努力构建“一走廊四支柱六片区”
现代化产业体系
探索“绿水青山”助力“金山银山”转化
数字智造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加速之路
辖区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7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近五成;
在全市率先设立“强链补链”平稳发展基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
完成80余家服装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传统服装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
拥有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富联、华为两大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上云上平台项目总量超2.7万个……
仅2022年,龙华就依托优质滨水生态资源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900亿元。
05生态文旅跨界融合发展
数字化时代,跨界发展
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
龙华深挖城市文化内涵
以文体、文化、文旅“三文融合”发展模式
高品质打造全域特色城市IP
获评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探索旅游与生态文旅产业的跨界融合,联手深圳巴士集团打造网红巴士“红胖子”艺术生态线,创新“旅游+交通+文化”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造具有“龙华个性”的城市旅游新名片;
上围、鳌湖艺术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观澜版画基地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观澜文化小镇、大浪时尚小镇获评第九届绿色发展论坛优秀案例……
一山一水皆生态,美丽龙华入画来
这样的龙华,你爱了吗?
来龙华步入“绿野仙踪”
一起寻“绿”吧!
往期回顾
贝果、牛肉卷贵过上海、苏州?深圳开市客回复来了!
来源丨宝安日报·龙华新闻
记者丨袁春燕/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通讯员丨周灿 余欣童
编辑丨林淼毅
责编丨张浩 周德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