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约翰福音12:24
威廉·波顿(1887年11月1日-1913年4月9日)
威廉·波顿( William Borden),1887年11月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库克县一个富有家庭。波顿家族早期在科罗拉多州靠采银矿致富,后来创立了波顿乳业,成为富甲一方的旺族。大家都期望威廉·波顿将来承继他父亲的商业王国。
威廉·波顿7岁那年,他的母亲受洗成为基督徒,他也因此耳濡目染对圣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上高中时,威廉波·顿在著名的布道家慕迪的影响下皈依耶稣基督。
16岁那年,威廉·波顿于芝加哥中学毕业,他已经成为身价百万的波顿乳业继承人。他的父亲为庆祝他高中毕业,给他两件礼物:一本《圣经》与一笔钱。并派一位雇员陪他环游世界,希望他因此增长见识。威廉·波顿游历了亚洲、中东、欧洲各地,亲眼看见许多穷困的人生活没有盼望,千千万万失丧的灵魂等待拯救。
威廉·波顿感觉神要呼召他出来成为宣教士,要把福音传给这群人,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成为宣教士意味着他要放弃原本丰衣足食的舒适日子。在经过几番内心的挣扎之后,他写信给父母说:“我将用全部的生命为宣教禾场作准备。” 大家对此事感到非常震惊,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不应让宣教工作埋没他的前途。 威廉·波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他在父亲送给他的那本圣经最后一页写下:“No Reserves”(不保留)。
1905年,威廉·波顿选择入读耶鲁大学。虽说他很富有,但在大学校园里,他尽量使自己像一个普通的学生。然而,他的同学都注意到他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很有钱,而是因为他的灵命很成熟。他的一个同学说:"当威廉·波顿读大学的时候,他的灵命已经远超我们任何一个人,他已经把他的心完全奉献给主。作为他的同学,我们学会依赖他,并且发现他里面有一股如盘石般扎实的力量,只因为他有如此确定的人生目标,并且已经把自己奉献给主。”威廉·波顿在日记里写道:"每一次都要向自己说不,但要向耶稣说是。”
威廉·波顿进入耶鲁大学不久后,便对这所名校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不但学生们道德低落,整个校园充斥各种罪恶。于是,他便开始为校园的转化而努力,他在大学开展事工,他向一位同学提出:吃早餐前,我们一起祷告。没多久,另一位同学参与了早祷,后来,陆陆续续不断地有同学加入。。。
威廉·波顿带领的早祷小组,很快就蔓延至整个校园,当大学一年级结束时,已经有150名一年级学生每周都参加读轻与祷告。大学四年级时,全校1300布学生当中,有1000人加入到这个祷告小组。此外,威廉·波顿也很热心传福音,大学二年级时,他的小组成员把所有二年级学生的名字列出来,然后分配给各组员,各人负责在那个学期向分配给自己的学生传福音。威廉·波顿把心最刚硬和最抗拒福音的同学分配给自己。
威廉·波顿的事奉对象并不只局限于学生,他还拯救街上醉酒的人,并且成立耶鲁盼望使团,向附近充满赌博与色情的地区传福音。他的一位朋友说:"在晚上的时候,大家可以在市内较穷的地区找到他,或许在街上,在一家平价旅馆或餐馆找到他。他会把食物分给那些贫穷饥饿的人,引领他们接受基督。"
威廉·波顿从耶鲁毕业之后,父亲让他继承祖业,许多公司争相聘请并给予高薪,许多学校也欢迎他去任教。
但他坚守起初的感动,不受任何引诱,即刻申请进入普林斯顿神学院。当他知道被普林斯顿神学院接纳时,随即在父亲送他的那本圣经的最后一页写上:“No Retreats”(不后退)。
圣灵时常感动着威廉波顿,他觉得自己活着的使命就是将耶稣基督的爱带到千百万中国人当中,向甘肃省的回民(穆斯林)传福音。当他确定了这个目标之后,自此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向他的同学发出挑战,激发他们加入宣教士的行列。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校园内举行了一个大型的宣教会议,他担任大会的主席。
1913年,威廉·波顿起程前往中国,由于他打算给中国穆斯林传福音,于是,他决定先到埃及,在那儿用几个月时间学习阿拉伯语。可是,四个月后,还未正式出发到中国,没想到,他在埃及得了脑膜炎,不幸去世,年仅25岁。这一天,是1913年4月9日。
威廉·波顿离世时,他身边留下100万美金,他在遗嘱中要求将这些美金捐给大布道家慕迪的相关机构,普林斯頓神学院以及一些其他的宣教组织, 将其中25万捐给“中国内地会”。内地会用这些捐款在甘肃省兰州设立了一所以服务回族为主的医院,即博德恩福音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服务当地众多的回民,因为这正是威廉·波顿原来希望服务的对象。
博德恩福音医院旧址
当威廉·波顿去世的电报传回美国,几乎美国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消息:“世界沉浸在悲伤当中……以一种愉快而自然的方式,波顿不单献出了所有的财富,还有他自己。从某种程度看来,这绝对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光荣。”威廉·波顿的父亲在收拾他的遗物时,翻阅他多年前送给儿子的圣经,发现圣经最后一页加添了:“No Regrets”(不后悔)。
因着威廉·波顿的生平与死讯,数以百计的耶鲁大学生受到感召,献身成为宣教士。数以千计的人因从报章知道他的故事而把自己奉献给基督,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多阅读他生平故事的人,被感动和激励而参与宣教的行列。
假如你有机会看一看威廉·波顿的圣经,你会发现他圣经的末页写着“不保留、不后退、不后悔”。今天,你可以在埃及一个野草丛生无人管理的坟场找到他的坟墓,墓碑上的文字描述他为了神的国与穆斯林,付出何等的爱!最后有一句精彩的结语:"如此人生,只因信靠基督。”
威廉·波顿的一生是马可福音第十章21节这段经文关乎金钱的最佳注脚。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马可福音10:21)
“不保留,不后退,不后悔”,这是美国青年基督徒威廉·波顿的人生写照。他拥有百万身价,耶鲁名校毕业,却拒绝高薪,放弃祖业,甘愿做一名宣教士,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到中国传递基督的爱。有人会觉得遗憾,遗憾威廉·波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遗憾他不曾踏上中国的土地却去世了,这岂不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然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没有遗憾的人生呢?是功成名就么?是穿金戴银住豪宅开豪车么?是对弱势群体没有丝毫怜悯之心的“高端人口”么?在耶稣眼里,这些人不过是粉饰的坟墓,外表风光,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是活死人!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青年威廉·波顿给“没有遗憾的人生”下了一个新的注解: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活出基督的爱。有人虽然肉身活着,却不过是行尸走肉;有人虽然长寿,却无人纪念。威廉波顿死得其所,他回应上帝的呼召,在基督里已经与永恒联结了。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马太福音19:39)。
“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启示录 14:13 )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
是的,麦种要埋在地里死了,才能长成麦子,结出许多子粒来。
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舍身钉十字架正是这个道理,威廉·波顿为了给中国的穆斯林传福音命丧埃及也正是这个道理。
此文资料来源《教会历史100步》。
威廉·波顿之墓
感恩有你,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