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编:苹果树 2018-06-01


视频:中国这些医院都是西方传教士建立的,你知道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46jnq6b4&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广州博济医院


   伯驾(1804年一1889年)在耶鲁读书时就过着虔诚的基督徒生活。从耶鲁毕业后,他用3年时间读完医学和神学课程,1834年抵达澳门。伯驾的主要工作不是传教,而是行医,他希望让中国人通过他的医术来接近基督。1835年11月,他在广州开办了一家眼科诊所,还附设了医学院。医院租用当地商人的楼房,具有一定规模,可以接纳200个病人候诊,收留40个患者住院。伯驾是近代中国基督教从事医药传教之首位牧师,他的外科手术特别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妙手回春的消息常常不胫而走,在士绅阶层中产生广泛影响。伯驾1844年的报告表明,教会医院成立6年中,共为1.2万多名患者解除痛苦。


  


  1855年,美国长老会嘉约翰(1824年-1901年)接管了广州眼科诊所,1856年,诊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次年,嘉约翰返美,入费城杰斐逊医学院进修,并四处为重建广州眼科诊所筹款,购置了一批新的医疗器械。1858年年底,嘉约翰携新婚妻子回到广州,重建眼科医院,1859年1月开业,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嘉约翰自任院长长达44年,1898年,他在广州建立了第一所精神病医院,设立了西医学校,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大夫。一生为70多万名患者治疗,做过近5万次手术,培养了150名西医,编译医学书籍34种。


  


  1887年,孙中山进入博济医学院学习,这所医院现在叫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859年1月,嘉约翰正式建立博济医院




 2,长沙湘雅医院


   彼特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在一个基督教夏令营中签了志愿卡,表示大学毕业后到中国传道。在他的鼓励下,耶鲁同学路思义和艾迪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1892年,“耶鲁三杰”大学毕业后,立即进入纽约的协和神学院接受神学训练,并在附近的教会医院中学习基本的医护技术。

  

  1896年夏天,艾迪和华特金分别动身前往印度与中国,路思义则拖到第二年的九月才带着新婚三个月的妻子驶向中国。彼特金在保定府的南关教堂一边传教一边行医,路思义则在山东登州传教。不料,风云突变,1900年义和团事变,直隶和山东都是动乱不安的地区。1900年7月1日,义和团暴民攻占南关教堂,杀死了彼特金与英国传教士及其妻儿23人,同时被杀的还有100多名中国信徒。彼特金遇害的消息传回耶鲁大学后,校园引起了极大的震惊,一些学生决定将彼特金未完成的事业定为未来的人生目标。


  

  1902年2月10日,耶鲁一些学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Elen街七十三号的安生.史多克斯家中,由耶鲁大学退休校长狄摩非主持的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Yale-in-China,简称雅礼会,正式成立,旨在赴中国兴医办学,以此纪念彼特金,向他致敬。


  


  爱德华·休姆(1876年-1967年)受邀来湘办医之前,在印度孟买行医。雅礼会打动他来湘的原因是:承诺让他办一家最新式的现代化医院,择机再建立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1905年夏天,29岁的休姆携家人来到长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胡美”,并开始研习湖南风土人情和学习中文。


  


  随后,胡美托人以“刘先生”的名义,买下了西牌楼罗氏的“中央旅馆”。1906年秋,“雅礼医院”和“雅礼大学堂”在长沙小西门的西牌楼挂牌。首任院长胡美和他的中文教员杨熙少在医院门口拍下一张珍贵的合影。雅礼是“Yale(耶鲁)”之音译,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1911年11月胡美创办的雅礼护病学校也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这样,“湘雅”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

1906年秋,雅礼医院在长沙小西门的西牌楼挂牌




 3,成都华西医院


  1889年,在海德堡求学的年轻博士启尔德(1867年-1920年),给加拿大卫理公会宣教协会的主席萨瑟兰牧师写了一封信。启尔德在信中质询教会,为何加拿大不去往华西,开启宣教事业。他写道:“对待海外宣教一事,教会理应定力向前,而非惧怯退缩。理应在华西这片异教徒的土地上,传扬福音,树立基督的权柄。”此后,教会派出宣教团,前往华西,播撒福音的种子。宣教团后来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海外宣教团体之一。


  


  1891年,启尔德带着新婚妻子詹妮·福勒与牧师赫斐秋夫妇以及传教士何忠义夫妇等人前往中国四川,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四川开拓华西教区。1892年,启尔德一行初至成都,在玉沙街找了一幢民房落脚,随即决定从创办医院着手,以扩大教会的影响。之后,启尔德与斯蒂文森在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开办了一所福音医院,后有加拿大的余安赫尔和王春雨等医生加入。该医院由启尔德主持,初名福音医院,后定名仁济医院由于限收男病人,故又称四圣祠仁济男医院。同年夏天,成都霍乱流行,启尔德的妻子詹妮•福勒染病去世。1895年“成都教案”中,该医院被民众捣毁。1896年秋,启尔德又废址上重建医院。


  


   1902年,四川红灯教女首领“廖观音”起事,四圣祠福音医院再度被毁,1905年,启尔德得到地方政府补助1500两黄金,建成四层医院大楼。大楼于1907年夏开工,竣工后的医院大楼气势恢弘、建筑精致,为成都近代建筑中的典范之一。1907年美国牙医林则(A. W. Lindsay )医生在仁济医院设立牙科诊所,是为四川最早的牙科诊所。由于林则医术精湛,很快声名大噪,求医者日见增多。1911年林则在四圣祠礼拜堂左侧修建独立的仁济牙症医院,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号称“远东第一”牙科。1913年1月30日仁济男医院在新大楼举行正式开幕典礼,四川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外国公使、红十字会代表等均前来祝贺。医院与红十字会签定协议,作为红十字会医院,正式命名为“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医院采用收取富人诊费以补贴穷人的办法,对穷苦人“治疾不收半文,且资助钱粮”。


  


   1907年美国牙医林则(A. W. Lindsay )医生在仁济医院设立牙科诊所,是为四川最早的牙科诊所。由于林则医术精湛,很快声名大噪,求医者日见增多。1911年林则在四圣祠礼拜堂左侧修建独立的仁济牙症医院,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号称“远东第一”牙科。1913年1月30日仁济男医院在新大楼举行正式开幕典礼,四川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外国公使、红十字会代表等均前来祝贺。医院与红十字会签定协议,作为红十字会医院,正式命名为“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1914年,启尔德主导并参与创建了华西协合大学医科,他登上讲台,亲执教鞭,讲授生理学、眼科和化学等课程。本医院成为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的基地,这所当时四川最好的医院,也就是今天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除了成都四圣祠仁济医院,启尔德还在四川境内嘉定等多地创办了仁济医院1920年,启尔德回到加拿大休假,因染肺炎而不幸病故。消息传到成都后,受他惠泽甚多的成都人,在祭祀孔子的文庙举办了中国传统的祭奠仪式,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基督徒的敬意。


  

仁济女医院建立于1896年,位于四圣祠附近新巷子,由加拿大英美会女布道会创办。创办人为启希贤医生。启希贤(1863年-1942年),多伦多大学圣三一学院医学博士、化学硕士,1894年受女布道会的邀请,作为一名医学传教士来四川创建女会。在成都,与启尔德结为夫妻。她是在华西工作的第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女医生,其技术精湛,为各界人士所称道,后参与创办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并担任医科教师,教药理学、毒理学,直到1933年退休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仁济医院和存任医院合并为成都华西医院。启尔德夫妇创下的仁济男女医院,“仁济”二字是加拿大基督教英美会对教义Love(爱)和Mercy(同情怜悯)的中文概括,以仁爱之心普世济民。


成都四圣祠街仁济医院大楼




 4,苏州博习医院


  1882年5月20日,美国监理会派遣刚从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医疗传教士柏乐文(1858年-1927年)和蓝华德(1854年–1921年)从纽约出发,取道英国,于12月2日在上海登陆,12月17日到达苏州。


  


  蓝华德与柏乐文到苏州后,即在苏州城东部的天赐庄买了7亩墓地,在原有诊所的基础上创办了博习医院。1883年4月8日,医院动土起建,11月8日,博习医院正式开业。建成中式平屋8幢,分别作为门诊室,内、外科病房,手术室、戒烟室、宿舍、洗衣房及厨房。当时设病床30张。据监理会刊物称这是中国内地(不包括通商口岸)最早的一所正式西医医院。在开办的第一年的门诊量即达到7600人次,他自己也获得“柏好人”的美誉。


  


   柏乐文在苏州博习医院,将许多西方最新发明的技术,例如消毒法、麻醉术、x光机等介绍到中国,苏州博习医院是中国最早使用x光机的医院。1888年,柏乐文又创办了一个医学班培养学生,当1901年3月,监理会在苏州天赐庄创建东吴大学后,该医学班在1904年归并东吴大学,筹建医学院。


  


   1920年,柏乐文利用来自监理会、洛克菲勒基金及地方捐助的20万银元,拆除博习医院原有中式平房,兴建1幢3层半住院大楼和1幢2层门诊大楼,拥有100张床位。建筑工程于1922年春落成,是当时中国相当先进的一所西医医院,被美国外科专家评价为“如此医院全中国仅三、四处而已。”。


  


   1927年春,柏乐文退休返回美国,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运回苏州,安葬于葑门外安乐园。


苏州博习医院门诊楼




 5,上海仁济医院



  上海仁济医院成立于1844年,原名中国医馆,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洛克哈特在上海创办,仁济医院是中国第二家西式医院(第一家是广州博济医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综合性现代意义的医院。英国伦敦会成立于1795年,由英国圣公会与长老会的信徒发起,在中国福建、湖北地区影响较大。汉口协和医院,武昌仁济医院,皂市仁济医院,黄陂仁济医院,孝感仁济医院都是伦敦会的传教士所建。


  


  按照新民周刊报道中引用的洛克哈特的《在华行医20年》记载:“医院一设立,建院宗旨就广为人知,每日都有大批人群向医院涌来,人们喧闹着,急切地要求就诊。病人不仅有上海人,还有许多来自苏州、松江和周边其他地区,远至崇明岛。这些人们所表现的信任,即使在我们交流的早期,也显得鼓舞人心。”仁济医馆在开头两年的接诊病人数量就惊人地高达1.9万人次,1844年至1856年,13年间共诊治各科中国病患达15万人次。


上海仁济医馆





 6,上海同仁医院


   1866年,美国圣公会出资在上海虹口文监师路与百老汇交汇处租赁中国民房作诊所,起名上海同仁医院。1880年,同仁医局因拆迁房屋,正陷困境,只有临时用房两间,病床两张,且无专职医生。文恒理接管同仁医院,担任院长。文恒理非常关心医学界的学术活动。光绪十二年,倡议成立“中华博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前身),发行《中华博医杂志》(今《中华医学杂志》前身),并成立医学图书馆和医学博物馆(医学博物馆附设于同仁医院内)。在担任院长期间,每年春秋两季,定期带药至邻近村镇巡回诊视。并在院内创设医科,用中文教学训练助手。光绪八年,于院内设立护校,培养中国护士。光绪十二年九月,基督教在华各差会部分传教士医师于沪组成中华博医会,出版《博医会报》杂志,被选为副会长和杂志编辑。光绪二十二年,任圣约翰书院医学部(以同仁医院医科为基础)主任兼教授。1910年,离职回国。1925年在美国逝世。


  


  文恒理(1839年19-25年),美国人,幼年随父文惠廉(美国圣公会首任驻华主教)住上海。后回美国学习,毕业于纽约内外科学院。1861年回上海开业行医。1863年起,负责专治上海欧美人士的医务,每周两个下午,兼理美国圣公会设在县城内诊疗所的医疗工作。起初,来所诊病者不多,但经他救活一名被人弃置街头待毙的霍乱病人后,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翌年,他罹患霍乱,健康欠佳,返美休养。后在旧金山市立医院任职,但仍殷切期望能回上海工作。1880年美国圣公会任命他为驻华教会医生,负责开办医院、医学院。于是同年8月31日抵达上海。


上海同仁医院




 7,济南齐鲁医院


 齐鲁医院始建于公元1890年,先后称华美医院、共和医院、齐鲁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2000年10月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890年,美国北美长老会传教医师尼尔•聂会东夫妇来到济南,建立华美医院。当时的华美医院,成为济南首家西医诊所和分科最全的医院,并开始了医护分工。


  


 1908年,华美医院与省内三家教会医院联合,在现南新街85号院开设了共合医院。1917年,美、英、加拿大三国的基督教会为便于传教,在济南集资兴办了齐鲁大学。此后,外国教会医士团体中国博医会将南京金陵大学医科、汉口大同医学堂的部分师生并入该校,与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医科共同组建齐鲁大学医科,聂会东任科长。原共和医院改称为齐鲁大学医科附设医院,简称齐鲁医院,巴慕德任院长。

  


   由于齐鲁医院的经费源于齐鲁大学,有美国罗氏驻华基金会和英美十余个教会团体的捐助,以及哈佛——燕京基金年息的贴补和医院的收入,加以国际间的信息渠道畅通,名医荟萃,所以发展迅速,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成都华西医院一并称为建国前中国四大教会医院,颇负盛名。1928、1937年日军两次侵占济南期间,因是外国教会势力创办,该院成为战火中的孤岛,免遭兵燹之灾。1934年后,华美医院并入齐鲁医院,成为其门诊的下属分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英、美宣战,齐鲁大学被迫南下成都,与华西大学暂时合并,齐鲁医院则被日军仁字部队强占为伤兵医院。当时未随校南迁的英、美人士,全被遣送到潍县集中营,以尤家骏为首的部分华籍医护人员,则另行组建“济南市立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齐鲁医院重新恢复为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3年,山东省卫生厅发文:齐鲁医院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二医院”。之后,医院先后称为“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0月,新的山东大学成立,医院正式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济南齐鲁医院




 8,北京协和医院


  1906年伦敦教会与英国、美国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在北京开办了“协和医学堂”,也就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协和医学堂成立后,人气甚旺,前来报考求学的人络绎不绝。1908年正式开课,到1914年共毕业了38名学生,当时校园内有14名外国老师,学校的年开支不到5万美元。

  


  1915年6月,洛克菲勒出资成立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了协和医学堂及原豫王府的全部财产,开始筹建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与欧洲、美洲同样好的医学院,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装备优良的实验室,高水平的教师医院和护士学校。”


  


   协和医学院的建造参照了当时世界上医学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模式,建楼的时候,材料都是从国外专门运过来,包括做门窗的木头。1921年,协和建筑群落成时共14座楼,雕梁画栋、气度非凡。各种室内配件多从美国运来,整体建筑质量达当时世界最高级别。协和建有独立的动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锅炉房、制冰厂、笑气厂、煤气厂、汽车房、洗衣房、缝纫室、印字室、电话房、机修厂、电工厂和制图室。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记载,从1913年5月开始的十年内,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了近八千万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钱用于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而“最大的单笔礼物是给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据1956年统计,实际上,加上后来的投入,基金会为打造北京协和医学院总计投入4800万美元。


北京协和医院



视频:加拿大传教士后代重返中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58dbuj8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编收集资料有点累了,暂时就介绍到这里吧。




赞赏随意,长按二维码,谢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