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前几天,34岁研究生凌晨2点半突然瘫倒在地、入院后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同情。他的死亡证明书上写着“心源性猝死”,人生止步34岁,令人惋惜。儿子去世后,父母翻看他与导师和同学朋友们的聊天记录,发现儿子的求学生活充满了疲惫。铺天盖地的文章聚焦在他生前的学习压力,同年他因身体不适,曾被诊断出患有冠心病。年轻人猝死的悲剧,每年都在发生。那么,心源性猝死有哪些原因?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呢?
图片来源:123RF
心源性猝死是指在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发生的、由心血管问题导致的死亡。缺血性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痉挛等)、心肌病和遗传等因素,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其中,冠状动脉疾病约占所有病因的80%,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与肥胖、饮酒、纤维化和心肌炎相关的心肌病,是非缺血性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研究表明,在35岁以下的患者中,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心律失常,心脏结构一般是正常的。而13岁以内的患者,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异常;14岁至24岁的患者,原因有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心肌炎等疾病。心律失常,通俗来讲就是心跳过快、过慢或无规律地“乱跳”。生理性原因:过度疲劳、喝了太多浓茶或浓咖啡、过量喝酒、大量吸烟等;
心脏原因:心脏的传导系统病变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能继发心律失常,如: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其他原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创伤等。
在心脏原因中,出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也不少,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遗传因素等。所以,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有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不是毫无预兆的,平时千万别忽略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除了心脏“乱跳”外,还可能发生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气促、咳嗽、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出现症状时,请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首先,我们要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其次,定期体检、按时筛查,可尽早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对预防发病至关重要,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发现,经常吃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有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反,经常吃水果、蔬菜、鱼、全谷物和豆类,则有助于降低风险。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蛋白、鱼类、豆类、坚果和非热带植物食用油,如橄榄油和菜籽油;限制饱和脂肪、钠、添加糖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有助于心血管健康。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指出,吸烟、饮酒和肥胖/超重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原因。报告中指出,如果不戒烟,中国每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的100万左右,增加到2030年的200万左右,预计2050年死亡人数将达到约300万。每天饮酒2杯(100.0g酒精/周)就能让中风风险增加10.0%~15.0%;而每天额外多喝4杯(280.0g酒精/周),脑卒中风险会增加约35.0%。2016年,中国男性现饮酒率为48.0%,平均每天纯酒精摄入量为330g。当年因饮酒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65万,占当年总死亡人数的9.8%。2017年中国因超重/肥胖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为59.0万,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3.5%。综上,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积极运动、均衡膳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报告中还提到了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这些对心血管健康也很重要。
图片来源:123RF
而如果在医院外不幸发生了意外,就要面临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了。为了预防猝死,大家应该多了解、多掌握急救相关的知识。首先,对于非专业医护人员的普通人,如果遇到有人倒下,拍打呼叫没有反应(无意识)、观察胸廓也没有起伏(无呼吸),说明可能是心脏骤停,应该进行心肺复苏(CPR)。这个方法关键时刻真的可能救命,就算暂时没救过来,也可以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如果有条件,尽量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让周围人去找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过来。不用担心资质问题,AED就是给非专业人士用的,通常仅需要开启电源、将贴片贴至患者身上,机器就会自动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电击除颤,操作者只要依照机器的指示执行,除颤后继续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但是,懂这些救命知识的人还是太少了。了解心肺复苏和体外自动除颤器的使用方法,请点击此链接(文末有视频)。近期,一项针对暨南大学在校学生做出的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的总体知晓率仅有28.8%,仅有29.2%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黄金4分钟”。所以,我们还需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专业从业者大力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学习,增加心肺复苏术等其他急救措施的知识。推荐阅读
参考资料
[1] Yow, A. G., Rajasurya, V., & Sharma, S. (2021). Sudden cardiac death. StatPearls [Internet].
[2] Markwerth, P., Bajanowski, T., Tzimas, I., & Dettmeyer, R. (2021). Sudden cardiac death—upd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5(2), 483-495.
[3] Jazayeri, M. A., & Emert, M. P. (2019). Sudden cardiac death: who is at risk?. Medical Clinics, 103(5), 913-930.
[4] 余素素, 彭欣悦, 李凌峰, 张一凡, 郑亚豪, 吴轩, ... & 张文娟. (2021). 大学生对心源性猝死及其急救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分析.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39(4), 415-419.
[5] James M. Shikany, et al.,(2021).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REGARDS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OI: https://doi.org/10.1161/JAHA.120.01915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欢迎扫码关注“e药环球”微信公众号,我们为您带来靠谱和前沿的好医新药全球资讯。
About us
e药环球 |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
点“在看”,分享健康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