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语课程思政,该如何入手才好?

多语言伴你同行 多语言伴你同行 2022-06-09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中国“四个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但是,将这个思路用于日常教学,贯彻在课堂上,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外语,还是小语种,课该怎么上,才能落实这个号召呢?

 

以前的外语学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中,都有目标国中心主义的倾向。这可能也是学外语难以避免的。多年以来,外语教材,我们这里具体就说德语教材,形成基本固定的话题顺序和选材风格,教师和学习者对此都已经十分了解和熟悉。


现在,各校都要求在课程中加强思政建设。那么具体到德语课,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生硬地讲成了政治课。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很理解,否则也不会为课程思政费这么多脑筋了。所以,经典介绍或名人生平之类,可以尝试在高年级引入一些,但可以想见,这些话题不会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而且,语言要求较高,也难以深入。



那么,可以操作的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在外语课中引导学生结合主题讲述“中国故事”,学习、探究相同主题的中国故事用德语怎么讲,相应的中国词汇用德语怎么说。这也是最容易上手的办法,而且资料比较容易找到,且与日常生活相关,又紧跟时事。

前不久在长沙举行的“首届湖南省普通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湖南农业大学的陈曦老师获得现场表现第一名,并在大会上做了现场展示,小编特意采访了她是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的:


 

那么,如果要说好中国故事,可以怎么做呢?

 

从教材来讲,教材要能够提供讲中国故事的空间和素材。


以《大学通用德语》(作者:富昭、张雄)为例,陈老师是这样利用第二册第6课的:这一课的主题是垃圾分类


上海引入垃圾分类,一开始,老百姓还不太适应,由此产生了不少妙趣横生的段子,比如,以猪能不能吃的垃圾为分类依据,这个脑洞非常好玩。垃圾分类在中国还会进一步推广,各个城市都可以结合这个主题,谈谈自己所在城市的情况。


“中国故事”正是《大学通用德语》编写时的一个主要思路。教材《前言》中有如下表达:

  


 

当然,也要穿插一些与中国有关的小东西,比如词汇。与外国人对谈时,多说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可以让对方更有兴趣,学生总不能现在还总是只说Peking-Oper吧。

 

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或者中国特别有优势的某个方面——

比如网购时的各种用语


外国人很赞中国的高铁,也有很多老外乘坐高铁,何不跟他们侃侃呢?


中国看病难,该如何描述呢?其实真的就那么难吗?我们来聊一聊——


 

第二,在主题讲解中,引导学生谈论中国的情况,对中德差异进行比较。些场景的选择,要能够开辟一些讨论的空间老师们大多有在欧洲留学或工作的经历,他们的日常生活,肯定有很多中国学生完全不了解的,在以前的课本中也较少出现的场景。比如这个:

 



或者能看到另一面,可以引入批判视角——

 比如,欧盟近几年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欧洲内部对一体化也有很多不同声音,比如常有人批评欧盟决策缓慢,浪费巨大。德国网友在这方面的文章和讨论是很多的,可以让我们听到官方声音之外的其他观点。


小编以前一直以为欧盟总部就只有布鲁塞尔呢!也是多亏看了这篇课文才知道,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一直在双雄争霸,欧洲议会700多位议员居然要每个月奔赴斯特拉斯堡开一次会,单单为此每年就要花费2亿多欧元。感谢两位作者的选材!


当然,课程思政还有很多别的教学方法,这里所举的几例,只是为了抛砖引玉。

 


如果教材没有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在无形之中树立了“以纯德国为标准”的心态,而且话题的介绍没有为更多讨论做出铺垫,只是引向一个单一正面的结果:赞叹德国多么好,那么思政内容的接入就难免会显得生硬了。


感谢陈曦老师接受采访并分享经验,感谢教材作者在撰文过程中给予小编的指导!


欢迎广大德语教师和学习者提出宝贵意见,给我们选题启发!如果有教学中的问题,希望写成一篇贴子的,也欢迎随时告诉小编!联系邮箱:tongyongdeyu_hep@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