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文科生?

奥卡姆剃刀 新顶尖悦读 2021-04-24



文科生被歧视久矣!


只是没想到浓眉大眼的央行工作论文中,竟然公开diss文科生。


这短短的一句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更是有媒体把这个观点翻译成“文科生误国”?


这个逻辑实在有些让人诧异,误国的归因很多,没想到还能根据学科种类来划分。


社会上揶揄文科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了。


高中填报志愿时,许多人都曾体验过文理分科的纠结。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理科,原因无他:好就业啊!


到了高考填志愿的阶段,你也会发现理工科学生选择的志愿要比文科多得多,理科生可以选择文科专业(譬如法学、经济学等),但文科生却不能选择理工科专业(你让文科生学自动化?...)。


至于找工作,对文科生而言,那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歧视呢?


01 谁让文科生悲催?


文科生悲催的锅,都拜当年的苏联老大哥所赐!


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苏联专家阿尔辛杰夫带来了他的“苏联模式”:新中国的大学就是教育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的地方,新中国需要的是工程师、医生和农业专家。


这也预示着,此时中国大学的文科专业,基本上陷入了“没什么卵用”的尴尬境地。


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全国20多个社会学系只剩下两个,分别在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第二年最后这两个也被取消了。

 

南京大学的社会学系1949年就被并入政治学系,政治学系在1952年又被取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多名学者被迫离开,潘光旦、费孝通去了中央民族学院;史国衡完全脱离了教学岗位,在清华大学担任总务工作。


潘光旦


心理学也没好到哪去,仅仅是因为它“资产阶级的出身”以及与“唯心论”的字面联系而不受待见,综合性大学里只剩北大和南大还留着心理系。而南大心理系1952年后也没有再招生,1956年并入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50年代,中国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数量最少、文科教育比重最小的国家。文科、财经、政法这三个科类合起来的学生数比例1949年33.1%,1953年14.9%,到了1957年仅剩8%。

 

与此同时,理工科那边又是另一番景象。高等工业学校1947年仅18所,院系调整后新设了钢铁、地质、化工等类学校31所,短短十年,工科学生所占比重从1947年17.8%涨到1957年37%,几乎翻了一倍。

 

直到80年代文科才恢复重建,但重建可不是简简单单盖楼立牌子般简单。正像费孝通所说,一门学科固然可以挥之即去,但不能招之即来。


02 沦为配角的文科


1995年,国家启动了“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通俗地讲,就是国家有一大笔资金(大约有130多个亿),要分给这些重点院校来分——学校体量越大、专业越全,谁分的钱就越多。



现在短时间内扩充学科,办法有两个:


一种办法就是并校:譬如说新浙大就是老浙大、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而成;老吉大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吉林大学......


另一种办法就更为“野蛮”,管他结果是咋样,先把学科点报上:2004年,南京邮电大学成立社会科学系,其前身就是政治理论教研室、马列教研室和社科部;而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两所理工科院校,直接从马列教研室、社科部分裂出了法学、文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种文科专业......


也就是说,大面积扩建的所谓“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基本是从原来的马列、思政公共课改造而来,尽管把组建成本压缩到了最低,但质量究竟如何,着实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样为了凑数而诞生的文科院系,就像后妈带的孩子,生存状态极为恶劣——最明显的,便是教研经费的播发。


大学分配经费是以重点学科为指标,截至目前一共有286个一级学科,平均每个一级学科可以获得3.4亿经费,但文科仅占60个左右。没经费,意味着文科教师的收入要比理工科教师低得多,文史哲研究者在学校宿舍里苦苦煎熬几十年很常见。


文科学生也苦得不行。有数据显示,2000年,开办公共管理专业的院校仅57所,截至2017年,高校数量已经达到476所。


但问题来了,公共管理专业到底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毕业以后做什么?尽管教育部给出的解释为公共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就是培养公务员)——但大家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国考省考,竞争的惨烈程度,估计大家都心里有数。


学生学不到东西,后面的就业必然会受到影响。有数据显示,2015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4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中排名第8,就业和专业相关率仅为45%。

 

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大背景下,文科生的冬天似乎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尽头。

 

03 歧视,从中学就开始了

 

提到“文科生”,十有八九想到的,就是“死记硬背”。


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被古文虐得体无完肤的惨痛经历,阅读理解要揣测出题人的意图去作答,作文也有各种讨巧的写作技巧——这些应付考试的专项练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科。正如钱理群教授阅读高考语文试卷后发出的长叹:“我感到生命的窒息。”


钱理群


并不是说“文科容易”,而是说高中文科所设置的难度,要相对于理科低一些——只要记忆力不错,两眼一闭,能背诵、能默写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就业难度。


在2017年度的就业报告中,就业率高、薪资和满意度较高的需求性增长专业全被理工科包揽: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电气工程等等都榜上有名;相反,前景暗淡的专业除了生物工程,大多数是历史学、音乐表演、法学等文科专业。


更何况,理科生就算是转行去做专业不对口的文科工作,十有八九赚的也比土生土长的文科生多——就像各大投行非常欢迎有数学、物理背景的同学去应聘量化相关的岗位。


有着就业的指挥棒,各大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本科506个专业中,文科专业不到200个,其中这里面还包括“文理兼收”的经济学类、教育学类等文科领域较为热门的专业。


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理科生有更多的专业供选择,也更容易“有学可上”。


所以,高中为了升学率,也一定会对理科班重点关照,而老师也自然而然会鼓励尖子生选择理科,而最为优秀的师资也一定向理科班倾斜,其结果就是高中文理科生比例严重失调。


有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高考,安徽理科考生有29.6万人报考,而文科考生只有20.3万人,比例约为3:2,这个比例在湖北约为5:3,在黑龙江甚至可以达到3:1。


家长、老师、学校、就业,四者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闭环,而就业,最终激发了择业问题上的矛盾。


今天文章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说“文科生”VS“理科生”孰强孰弱,也并不是“文科容易学”还是“理科容易学”。


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之所以在就业上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最大的原因是学科设置以及学校授课两方面。而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单凭一纸政策就能搞定的。


怎么解决?不知道。


但文科生真的没有翻身之日了吗?


别灰心,请看下图。



公开信息显示,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领导们主要毕业于国内顶尖学府、党校以及师范类院校,所学专业主要是文科类专业……


谁说文科生误国?好好想想吧


本文综合自微博@奥卡姆剃刀、《财经》杂志、酷玩实验室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