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是目不识丁的穷小子,因何逆袭成封疆大吏?皆因怕老婆



综合自《城市信报》(作者:黄默)、头条号公子乂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怕老婆的男人常常会被人讥笑。其实,怕老婆这事,并不是现代男人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怕老婆,是中国男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清朝封疆大史张曜的故事,一个目不识丁的穷小子,逆袭成封疆大吏?皆因人家奉行怕老婆的传统美德!



  • 戏说或前言


张曜是谁?他是清朝光绪年间的封疆大吏——曾主掌山东一切军政、爵封勤国公的山东巡抚。


为什么想到要讲张曜的故事?他能混到如此高位,是官二代吗?不是,他早年只是江浙间的一个街头小混混。


从一个街头小混混成长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肯定是别人无法趋及的传奇。那么,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怕老婆!这也算秘诀?何以为证呢?


史料记载张曜在担任山东巡抚时,张曜经常向属下夸赞其夫人的能力,还问手下的人:“你们怕老婆吗?”


有些人笑着说“不怕”,这位巡抚大人立马大怒,说道:“你好胆大,连老婆都敢不怕?”闻者无不忍俊不禁,都觉得巡抚大人太可爱了。



  • 英雄早年很平凡


张曜,生于1832年,祖籍浙江绍兴。日后张曜虽然官至封疆大吏,但其实他自小就不爱读书,加上家境贫寒,无人管教,长到二十出头依然目不识丁,光棍一条。虽说肚子里没什么墨水,但却生得膀大腰圆,一身的力气。


作家寒波在《老残遗恨》中就这样描述张曜:猛大虫似的一条大汉,黑楞楞好一副水牛般魁梧结实的身坯,浑身肌肉疙瘩赛如铁弹一般,比试石锁石担,力大无穷,无人能胜得过。



在家乡,大伙都喊他的乳名阿牛,他确实是人如其名,谋生全凭一身蛮力,在镇上一家碾米作坊为人舂米糊口,每次能背米三四百斤,行走如飞,在街上横冲直撞,见者无不害怕。


张曜生性勇狠好斗,又好抱打不平,结果惹上了人命官司,他只好带着乡亲们为他凑集的十几两银子,匆匆逃命。


他听说自己有个远房表舅蒯贺荪,在河南光州做个小官,于是决定前去投靠。但因失去联系多年,所以张曜打算从安徽六安进入河南境内淮河上游的光州,一路上四处打听。


没想到才走到商城县,就听说蒯舅大爷已经升了职,当上了固始知县,他便兴冲冲地赶了一百多里路,来到固始县城。


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远房表舅,张曜是激动又兴奋,但蒯知县对这位楞头楞脑、远道前来投奔的穷亲戚十分厌恶,每月只给他一吊钱,让他自己在外谋生。


于是张曜又干起了卖力气的苦活,为人舂米挑水,勉强填饱肚子。


这样的苦日子没过多久,张曜的机会就来了。


此时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太平天国如星火燎原,自广西金田村起义,迅速占有长江中下游许多省份,建都南京,称为天京。


北方的农民军则称捻军,崛起于安徽、河南、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固始县正处在捻军活动中心附近,很多贫苦农民参加了起义军,蒯贺荪被捻军弄得焦头烂额,县中却无兵可守、无将可用。


这个时候,蒯知县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这位远房表亲,一身的蛮力,干别的不行,打仗或许倒是块料。


于是命张曜充任团董,训练三百名团练。




  • 从野小子到父母官


张曜自小就爱与同龄人比试摔跤,打架更是从来没输过,团练的工作就是每天舞刀弄棒,对他而言再适合不过了。


张曜平地里交了好运,人人称他张大哥,和乡绅们平起平坐,大鱼大肉,好不快活。


一天凌晨,张曜出来巡视,突然发觉城外黑压压的一片,正朝这里来,黑暗中看不真切,不是捻子就是杆子(土匪)。


张曜立马点上旱烟杆,将城头上十来门土炮,逐个点燃,轰!轰!轰……一声又一声巨响,惊得城外偷袭者仓皇逃命,丢下了云梯也丢下了十多具尸体。这时,城内团练尽数拥上城头,县令蒯贺荪大喜过望,张曜这小子有种,看来选他当团董选对了。


三个月后的一天,蒯县令获得军情,当晚捻军将来攻城。张曜带领团丁伏于固始城外,等待捻军到来,准备打他个出其不意。


时至半夜,一股捻军被大将僧格林沁尾追,奔逃到了固始县城近边,张曜大喝一声,命团丁出击,两相夹击下捻军大败而逃。


此后,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张曜多次越境作战,一战而复光山,再战克复息县。僧深赏其才,先下令权息县事,不多时就调张曜为固始知县。


文史学者凌瀚、李海珉在《晚清爱国将领张曜》一文中记述了张曜的卓越战绩:咸丰七年(1857年),十余万捻军围攻固始,张曜率团众苦守76日,力保危城不破,僧格林沁上奏朝廷,赏张曜霍钦巴图鲁(勇士)名号,迁光州直隶知州,又擢升知府、道员。



咸丰十年,张曜父母先后过世,可是军情紧急,上司奏明朝廷,命夺情(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称“夺情”)留任军中,以素服继续带兵。


此后张曜在河南大败陈大喜、张凤林所部捻军,咸丰下诏晋升为河南布政使。布政使,俗称藩台,属于二品大员。


清代官制,重文轻武,武将只能做武职官,可当总兵、提督,但不能任文职高官。张曜充当知府、道员,那是战时的权宜之计,藩台是抚台之下管理民政与财政的最高官员,岂是一介武夫可以胜任的?


当时,官场倾轧异常严重,就有一名御史刘毓楠弹劾张曜“目不识丁”,不能担当藩台重任,于是有旨改授总兵。


张曜对此很是气愤,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目不识丁”印章


  • 目不识丁,知耻后勇


年近30岁的他,开始拿起书本读起诗书,并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时时佩戴在身以自励。


张曜请来的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婆。


早在张曜还担任团练时,表舅蒯贺荪就因其屡立战功对他刮目相看,把自己的女儿凤仙许配给了他。


这凤仙,不仅人生得标致,而且知书达礼,满腹经纶。张曜日常的公务,上级的来文,下级的呈报,全仗夫人捉刀。


张夫人答应教张曜读书,但有一个条件,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把老婆请到孔子牌位前坐好,自己换上朝服,跪在老婆面前,请求老婆收他为徒。


这要是放到现在,估计以张曜的身份,上个热搜铁定是没有问题的,何况这还是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观念深厚的封建社会,只能说张大人是对自己的夫人十分尊敬。


张夫人收了张曜为徒弟,张曜闲暇时就教他认字,张曜也学得很认真。


不过,毕竟年岁大了,脑袋不像小孩子那么灵光。张夫人就经常呵斥、责骂他,他也毫不生气,像学生对老师那样尊敬老婆。


在老婆的耳提面命下,张曜同学的学习成绩进步神速,个人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他不仅能亲自草拟奏疏,而且文笔雅驯,颇有才气,被称为“淹通图史,诗文皆有古法”。另外,他的书、画也别有一格。


张曜的家书手札


  • 人有一怕,品格自高


做人的品味格调提高了,未来的天空也会越来越高远。


张曜的人生进取之路,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不断升迁的:


原来,拜师学艺的同时,张曜同学也没有敷衍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他一直积极训练队伍,处处身先士卒。期间,他率部转战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在战争中造就出一支王牌部队——人称“嵩武军”。


光绪元年,张曜得到左宗棠的举荐,随他出征、帮办新疆军务。37岁的张曜,又重聚旧部进军西北。


光绪二年,张曜以提督名义再次随左宗棠出征,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沙俄归还伊犁。


光绪十年,张曜奉旨入关移防北路,特赏巡抚衔。


光绪十二年,54岁的张曜调升山东巡抚。


张公祠


在他拟升任山东巡抚的公示期间,又有人写奏章参他“目不识丁”。这次,他不再选择沉默,而是上书请皇上,要求面试,结果,从皇上到大臣都被他的学问所折服。


主政山东期间,张曜同学通过自身的经历,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为此,他举资兴建海岱书院,修葺洙泗书院。很快,他的身边就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


在山东的那些日子里,他率众治理黄河、兴办水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在黄河大坝所植的柳树,被称为“张公柳”。另外,他自身为官清正,处事清廉,而且还经常把工资拿出来赈济灾民,这在晚清官场是不多见的。


就任山东巡抚五年后,张曜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9岁。


张曜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勤果,入祀贤良祠。


从目不识丁的一介武夫,到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张曜同学知道,最应感激的人,就是他老婆。


怕老婆本是事关隐私的个人小节,但,能将怕老婆怕出人生高境界的张曜,足以在怕老婆界流芳千古。可爱的张曜同学,该是我们这些心里怕、嘴上却死不承认怕的现代男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