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丁惠民追悼会现场——送别知青英雄
丁惠民追悼会现场
知青们向丁惠民告别
实拍丁惠民先生追悼会现场
丁惠民先生追悼会,于2024年9月24日在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505安泰厅举行。
丁惠民这个名字,对从那个特殊年代走出来的知青都不会陌生。他是当年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景洪农场支边的上海知青,1978年10月,他向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写了三封公开联名信。信中历数了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以及对生活的绝望,率先提出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到自己的家乡的诉求。随后被大家推选担任了大返城总指挥,组织了版纳知青北上请愿团,向高层反映云南知青生存的现状。在北京,他和他的同伴一起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接见,最终获得圆满结局。这与知青们的团结精神与勇气,高层领导的审时度势和及时的知青政策调整分不开的,从而改变了中国上山下乡运动的进程。
丁惠民回城后,与一位重庆女知青喜结连理,长期定居重庆,长期来一直坚持心中的梦想,为争取知青权益奔走呐喊。2024年9月22日,女儿丁一突然发出讣告,父亲于下午6时10分因突发心梗过世,享年72岁。
支边战友编写的悼念歌词,祝愿老战友一路多保重。
丁惠民的妻子、女儿和亲属们肃立在灵柩前。
悼词如下(有少量删节):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尊敬的知青朋友们,亲爱支边战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聚集在这生命的归属之地,为眼前这位,46年前把我们从遥远的边疆带回家乡的人…丁惠民送行。以此表达我们对他的崇敬和感恩。
46年前,我们与小丁在云南知青大返城的风起云涌之时相识,并在赴京请愿的过程中与他相处相知。
初次认识时的他,白净的面孔透着的几分看似文弱的书生相。孰不知啊,文弱的秀才一旦有了理想有了胆气,他便会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他奋笔疾书,硬生生地把第一封公开联名信变成了一面鲜艳的大旗,引领着大家团结起来为了一个共同企盼的追求。
他还不罢休,又把第二封公开联名信变成了一条大船,众人划浆他扬帆,带领着我们劈波斩浪回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母港。
小丁背负着知青的重托与希望,带领着代表们肩挑着一路风霜。关山万里,几经辗转,避开昆明绕道成都,终于登上了向北的列车。请愿团的大旗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出现在了天安门广场,将第三封公开联名信递交给了高层领导。
从第一封联名信的出现,到我们知青拿到户口,历时3个多月100余天。这心心念念了8年的户口,既有得之不易的沉重,却又容易得有些过分般的夸张。丁惠民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操劳,知青们的心里自然明了。从景洪出发到天安门广场,在重要的转折节点上,丁惠民的深谋远虑充分展示了他的坚定睿智与担当。
云南知青的大返城,捎带着引发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浪潮。推行了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被云南知青用成功后的泪水,画上了句号。
他的名字和在他引领下而获得成功的“云南知青大返城历史事件”,将不可回避的被载入中国现代史的长卷,供后人研究但不希望被后人效仿。
46年后的今天,小丁,你这个倔老头,不过才70有2嘛,竟不和大家打个招呼转过身去就走了?你,不够意思啊!
唉!你要走,我们也不拦你,因为我们拦也拦不住啊!
我们崇敬你,我们感恩你,愿你一路走好,别再磕磕碰碰!
你睡吧,好好的安息,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打扰你了!
别了,丁总指挥,别了,小丁。愿你的名字永垂千古!
北上赴京请愿团全体战友悲致
2024年度9月24日
摄影:日暮孤帆 来源: 红月亮知青情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