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法利器[28] | 如何评估一个算法效果

机智的叉烧 CS的陋室 2022-08-24

心法利器


本栏目主要和大家一起讨论近期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成长。具体介绍:仓颉专项:飞机大炮我都会,利器心法我还有


往期回顾

在现实应用中,看算法效果绝对不是跑完case简单的看看准招就完事的,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建模目标,构造适合我们问题的数据集来评估整体效果,保证客观、全面。

明确算法设计的目标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都是要明确目标的,对于一个算法的设计,总结上两个点是:

  • 满足功能。例如分类、NER、语义相似度之类的。
  • 特定的效果指标。

前者在现实的算法落地是比较开放的,问题是具有多样性的,我们设计的算法就是要完成特定的功能,给定输入我们要能够给预期的输出就行,问题就在于后者,后者是评估算法的根本,数值的高低就决定了算法的好坏,这些其实都很好理解。

数据集的设计和挖掘

经常做科研或者比赛的人 可能都习惯与给好了评测集,每次优化一个模型直接跑一遍就知道了效果的好坏,我们能把更多精力都放在效果优化上,这肯定是最舒服的,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构建到比较稳定可靠的评测集,才能够我们看的指标是可靠的,真实的,能表现我们的真实情况的,也是能指导我们后续算法优化迭代的。因此,评测集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何为一个好的评测集呢:

  • 数据质量高,错误少,这个应该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有的时候可能也是很困难的,训练数据尚且可以保留一些作为噪音,但是评测集的数据质量保证不了的话,我们是很难明确当前的算法现状的。
  • 能够尽可能覆盖算法使用场景的各个情况,能协助更快发现问题,就像考试只有考的尽可能全面才能知道学生的全面能力。
  • 数据的分布上能和实际情况尽可能一致,能快速定位未解决的关键(高频)难题,对于高频的,一般是用户更容易遇到的,那这些就应该是我们集中精力观察和实现的。
  • 数据的抽取方式和数量是足够随机的、鲁棒的,即同一个方法抽出了不同的数据,不会对指标产生很大影响。这个点说这比较模糊,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量的数据,试想一下,100条数据,有一条变化就会带来1%的波动,200条就是0.5%,到了1000条的时候就只有0.1%,所以足量的数据其实就很能保证这个鲁棒性了。
  • 如果是针对算法优化,还需要考虑的是,新一版本优化的点是否能体现在这个数据集上。

上面的规则看着都很简单,但实际上其实实践起来的难度很高。举个例子,现在我要做一个划分用户query是否具有天气意图,任务的边界很简单,本身的任务理解也不难,就是个二分类,但是我们要怎么抽数据集,假设已经给定了一批用户的在线query,我们可能就要结合上面的要素考虑下面几个点:

  • 数据是否有标注,标注质量如何,标注是否符合任务的标准,举个例子,可以看看“天气之子”、“明天下雨吗”之类的比较模糊容易分错的样本是否标注对了。
  • 数据是否能够覆盖在线可能出现的大部分情况。笼统的天气状况,特殊疑问句,带有地点的天气问答等。
  • 是否有去重,是否去重差别非常大,去重会导致高频的情况会被弱化成和低频的一致,这样算出的指标就很可能是针对低频的,而高频的query则很有可能被忽略。由于肯定是高频问题尽快解决,因此在高频的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仍然需要关注长尾的,因此去重的指标仍不是说就可以不看了。
  • 数据量如何,是否足够随机。(其实可以把一大份数据拆分几个数据集,看同一个算法求的指标是否接近)
  • 数据对比的时候,我们很可能通过老方法抽出一些数据来对比新方法,这是很容易犯的错,一定要时刻注意,这种方式是会偏向老方法的,因为用老方法抽取的case基本都是老方法做的比较好的数据,新方法不见得能解决的好,而且能被新方法解决但是老方法不能解决的部分无法在这批数据里面体现出来,因此大家切记这点。

指标的设计

说到指标,大家很容易把这个限制在准招F1AUC上,毕竟简单的分类、NER、语义相似度之类的基本任务都是可以轻松用这些分类指标来完成衡量的,虽说这些指标很重要,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止步于此,我们有可能用不了这些指标,举个例子,推荐系统的准招是否靠谱,在线各种奇怪的现象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也有可能有些问题是没法构造这样的指标的,还是推荐系统,我们关注最终的排序,我们能说召回A就对召回B就不对吗?某些产品的端到端效果,例如搜索、语音助手等,更多的是用户的体验和需求的满足情况,准招这种简单严格的指标其实并不一定适合评价这些问题,可能需要用满意度之类的评分才行。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像大家对指标这个事想清楚想明白,我们要用这个指标观测什么内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效果”来体现。

西瓜书里有一块对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讲解非常生动,准确率是要保证算法认为的坏瓜里真的是坏瓜的占比更高,召回率是想知道真的坏瓜有多少能被这个算法找到,这是对指标本身的理解,另外还有算法视角的理解,再举个极端的例子,99个健康人1个病人,算法人为所有人都是健康的,对于健康人的判断,算法的准确率是99%,这个数看着很舒服,但是对于病人的判断是(0/0),没法判断,另一方面,在召回率上,健康人视角召回率就会100%,同样看着很舒服,病人视角召回率就是0/1=0了,说明这个算法压根没在干活。

在新冠判定是否感染的这个场景看,即核酸检测,我们要看核酸检测本身的好坏,我们要看的一个是“召回率”,即通过核酸检测,有多少的病人能被找到,视角是病人视角,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准确率,即判为病人的样本中真的是病人的占比,这两个指标才能够体现核酸检测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检测新冠的方法。

说了很多也很泛,我们来总结下有关指标设计需要考虑的点:

  • 能够体现算法的目标,指标要能够判断算法是否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或者说完成这个任务的情况。同样是语义相似度,我可以考虑准招的AUC,可以考虑P@1之类的排序效果,也可以是端到端的满意度等,最重要的是要看你希望知道的是什么信息,什么指标能够体现你需要的信息的。
  • 理解所设计的指标的深层含义,明确指标所体现的问题,同时了解指标对应的视角是否是我们任务希望的视角。
  • 判断好坏可以是单独的一个总分,也是可以是多元的,多角度的,要看评价的目标,对于一个大系统想知道现状,那就是一个打分就完事了,但是要拆解问题解决问题,一个指标不够,准招的组合使用就是为了平衡“不敢断案”和“宁可错杀,不要放过”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广告系统内不仅考虑收入还要考虑点击率、转化;率之类的因素就是为了避免因为广告多而影响了用户体验。

来举个栗子吧,我们现在需要衡量用户对推荐系统的体验情况,我们能想到的是什么,点击率、单篇文章停留时间,总体停留时间等,点击率一定代表用户体验吗,标题党咋办;单篇文章停留,一定程度上和用户对文章的兴趣就有很大关系,说明我们推荐的内容还是比较准的,但是只优化这个可能会导致长文章、长视频的量会增加,总体停留时间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了,但可能也有问题等等。这和评估政府工作是一样的,GDP如果是唯一的指标,可能会导致片面的追求gdp忽略了民生、环境等其他因素。

小结

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本身就是困难的,毕竟很难保证客观、全面,对于一个算法也是,由于算法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方案,那肯定是需要从动机入手,而由于算法是指标导向,因此我们是需要数量足、质量够且分布合适的数据来估计出指标,实现完整地效果评估,今天的文章主要就是和大家谈评估的思路,以便大家在未来能更好地分析好算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