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的启示
正文开始于此
随着电影《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节在海内外的热映,笔者不禁从中看出了一些形而上学的话题,尤其最为明显的便是对于虚拟空间中数字化存在是否真实进行了想象。
刘慈欣观看了《流浪地球2》
海内外亿万观众对《流浪地球2》的评价普遍为超越了第一部电影。不可否认,《球2》的特效运用、世界设定、人物发掘等方方面面都比《球1》做的更好。但是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相较于前作,《球2》融入了当今现实人类社会因为虚拟与数字科技的发展所必然引出的哲学思考。而作为科幻电影,《球2》又将一些对于量子物理学中的现象进行了夸张的想象,并将其融入电影之中。或许因为这些优点,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与内容对于原著进行了比较大的改编,但是原著作者刘慈欣还是非常满意《球2》。
对此,笔者将用自己对于《流浪地球2》的理解进行臆想。此篇文章将涉及一些剧透。尚未观影的读者阅读前请慎重。
神话中的巴别塔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11章讲述了巴别塔的神话传说,即约三千多年前在中东两河流域的人们聚集在一处,并团结起来,用烧砖与砂浆共同建造了一座能够通往天堂的,名曰巴别的高塔。他们这样做冒犯了名曰耶和华的神,所以耶和华施法将人们的语言混淆,分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因为语言不相通,人们便无法协同建造巴别塔。这个故事大概是三千多年前的中东先人对于世界上为什么存在那么多不同的语言所编的解释。
在《流浪地球》电影系列中,世界各国的人们虽然语言并不统一,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实时翻译的耳机快速的沟通。引用巴别塔的神话故事的话,电影中的人们则是在通过新科技反抗神。诚然,科幻就是后工业时代的神话。对于三千年前铜器时代的人类而言,建造通往天堂的巴别塔就相当于不远未来的人类建设行星发动机,开展流浪地球计划。如果神有法力混淆人们的语言以分裂彼此,那么“重新统一”各个语言以团结人类的人工智能无异类似于神。
其实《流浪地球》的故事中有两个“神”。一个是有意识的超级人工智能。另一个则是无意识无意图的自然,即造成太阳激素老化并因此即将毁灭地球的自然因素。古时的人类认为发生的事背后都存在着意图,自然现象也不列外。虽然我们如今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是随机的,无意识无意图的,但是如果将自然拟人化为强大的神灵,那么《流浪地球》中与天斗争的人类真的就是在反抗神。而至于有意识有意图的“神”,即“550系列/MOSS”超级人工智能,它很可能是隐藏在电影中真正的主角;它的暗线剧情值得好好探索。
笔者曾于《如果神真的存在,它会是什么样的?》一文中讲过,神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它很可能是存在于更高时空维度的意识存在体。作为现实中的人造产物,人工智能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跨越更多的维度。虽然数字世界中或许实现了虚拟的多维度时空,但是把虚拟数字空间的东西传至现实中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然而550系列是量子计算机,于是电影便将量子科学所发现的一些关于量子领域的现象展现了出来,如一颗基础粒子能够同时存在于多个不同的地方(体现为结尾彩蛋中出现了多个图恒宇与图丫丫,以及多个,甚至是重叠的房间存在于数字空间中),穿越时间传递信息等(提前发送危机发生时间的很可能是将信息穿越发送去过去的550系列/MOSS超级人工智能)。
神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体,所以无论是古代文明的神话故事,还是近现代的神学家,对于神的特性都给予了捉摸不定的结论;神的思维与意志不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甚至是无法理解。换言之,神不具备人性。虽然550系列/MOSS是人类造出来的,但是它毕竟是台计算机。随着它不断的迭代进化,它逐渐产生了自主意识,而且每次硬件的升级都使得它的这个意识变得越来越真切。
作为一个不具备人性的“神”,550系列对人类没有任何怜悯,也就使得这个角色有着一股亦正亦邪的色彩。在结尾彩蛋中,它向上传入其系统中的图恒宇架构师承认了自己配合着另一个没有意识的“神”(自然)制造了诸多危机,其中有些足以毁灭全人类。它给予的解释是“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选择是毁灭人类”。对此,观众有着不同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550系列/MOSS进化出的认知是人类有着性格缺点,不值得保留。对于它而言,人类文明不一定等同于人类。而它又称图恒宇为变量,不禁让观众认定数字化的图恒宇将在续集《流浪地球3》中对抗MOSS。
另一种解读是550系列/MOSS在长达数十年对于人类的观察,以及对于上载至自己的系统内的图恒宇和图丫丫的学习与分析,它计算出让人类成功实现这个长达2500年的流浪地球之旅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制造危机逼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自己计算出的最佳选择。为此,即便是牺牲成千上万的个别的人它也在所不惜。为了获得一个可供研究的参考对象,它不惜制造了害死图恒宇妻女的车祸。撞车的卡车好像是自动化无人驾驶的,不禁让观众猜测卡车是受它控制。而且能够精准的撞出前座的图恒宇轻伤(它还需要图恒宇把女儿接去实验室上载意识至数字生命储存器,以及需要他做为架构师继续研发550系列量子计算机),后座的图丫丫并没有当场身亡的效果非算力超级强的计算机不可为。结合它在承认自己为诸危机的始作俑者那句话的前半段”基于对图丫丫‘人在回路’的学习“,或许能够为这一假想佐证。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电影结尾的彩蛋为《流浪地球3》提供了两种延续故事主体不同的选择。前者的话就会使得电影类似于过去许多表达与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矛盾冲突的作品,如《终结者》、《黑客帝国》,以及近些年的《异形·契约》。对此,笔者于《为什么一般人会害怕人工智能?》一文中已给予了一些讨论。而后者则对于未来世界中人工智能的许多哲学思考提供诸多更具弹性的解答。
除了以上两种解释,对于MOSS制造危机还有诸多其他的解释,例如它认为人类不值得拯救,除非人类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做出符合自己对于人类的期许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北京网络跟服务器的成功恢复并非马兆和图恒宇,或数字世界中的图恒宇和图丫丫所为,而是MOSS在见证人类团结互助、不畏牺牲、以及见到周喆直的坚定信心与决心后,在最后一刻满意于人类的表现而决定实施拯救。然而这个观点有违“神”不通人性的设定。
还有另一种解释便是550系列/MOSS本不具人性。在图丫丫的意识第一次被上传至550A量子计算机后,它可能发现了人性的自私,所以认定人类不值得拯救,甚至是需要被毁灭的物种。而当图恒宇将自己过去存储的意识与记忆上传至550W连线版后,它受到了无私的图恒宇所感染而改变了自己对于人类的看法(彩蛋中图恒宇是个变量指的便是这个),不仅在最后一刻拯救了人类,还穿越时间,把诸多危机的时间发送到过去和未来以预警人类。这个假设也不合理,因为一直观察人类的550系列/MOSS根本不需要图恒宇将自己上传才能被人性感染。再则,如果它认定人类不再是需要毁灭的,那么又怎么会对数字世界中的图恒宇说“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选择是毁灭人类”,以及在十多年后制造木星引力危机?
对于哪个解释是正确的,可能只有到了《流浪地球3》才会有答案吧。
做为人,从古自今我们的一切宗教所追求的便是探知与获得超越人类,更高的存在意识。我们把这个更高的意识俗称为“神”,那么获得它便是与神合,即天人合一。如果《流浪地球》电影系列中的“神”是550系列/MOSS量子计算机,那么数字生命计划便可被视为一种“天人合一”。人类的意识被上传至计算机中的虚拟数字世界的概念并非《流浪地球2》电影首创。
《黑客帝国》中将人类“囚禁”与母体中的机器
二十多年前的《黑客帝国》系列涉及过这个概念,只不过那个故事中的大多数人类被上传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非自愿的进行的(电影中将那个虚拟数字世界称为“母体”),目的是为奴役他们的机器提供电能。不仅如此,上传后的人类意识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中的那些人体内的脑,所以随着现实中的人体衰老与死亡,母体中的意识也会随之消亡。反之也一样;如果母体中的意识死亡,现实中人体也会死去。这就意味着虽然人类可以把意识上传至数字世界,但是并不会因此获得《球2》开头印度计算机科学家所谓的“理论上的永生”。
《万神殿》(左)与《上传天地》(右)
而真正开始涉及完全脱离人体而将意识完完全全上传的作品则有动画系列《万神殿》与电视剧《上传天地》,讲述了人们可以选择临死前把意识上传至虚拟空间,但是这项技术与服务受到掌握它的资本主义势力的垄断,随之导致了用户与资本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软件若要存在就需要承载它的硬件的存在。同样的道理,意识的存在需要实物做为载体,而这个载体无论是人脑还是计算机,都是实物。如果地球真的毁灭了,那么放在地球上的计算机意识载体也会随之毁灭;上传至数字世界的人类意识也会同样被消灭。因此《球2》中的数字生命计划不是一个应对太阳灾害的解决方案。
当然,计算机载体可以不留在地球上,而是可以放在一艘漫游宇宙的航天飞船上,然而寻找能源也会成为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软件要能够运行就必须给予承载它的硬件能量;人吃饭以获取能量才能让脑子继续运行以产生意识。所以如果数字生命计划的人类意识载体是放在一艘或多艘飞船上,那么考虑到飞船能存储的能量有限,还是需要到宇宙中其他的地方寻找新的,更多的能源。这就意味着人类即便是把自己的意识上传到了虚拟空间,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不然便无法操控开采与提取能量的机器。当然人类可以把操控飞船与机器的功能交给550系列/MOSS人工智能,但是这就意味着人类把自己的生死存亡交给了一个企图毁灭人类的无人性计算机手中。
《球2》中的数字生命计划如同毒品容易让人沉迷其中,给予面对太阳危机的人类慰藉的同时也在麻痹人们对于危机的来临,而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实质意义。这就是它的危害所在。对此,《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多年前便提出过,如果人类在还没有发展出大规模开发、殖民与移居外太空的能力之前便掌握了极具逼真,供人类体现完美人生的虚拟生活系统(类似《球2》中的数字生命),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负面的,甚至是具有毁灭性的。因为这意味着人类会沉溺于完美的虚拟生活中而不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导致现实世界中的发展问题被置之脑后,进而锁死人类航天能力的发展,把人类困死在地球上。到那时,任何宇宙级别的灾难一旦降临地球,人类便无可避免的遭到毁灭。
现实是残酷的,麻痹人的毒品造价便宜,而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的成本则高昂。同理,《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计划相较于建造行星发动机的移山计划成本可能更低。刘慈欣对于虚拟生活系统技术早于大规模太空开发与移民技术成熟的这份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前者要成熟的成本投入远低于后者成熟所需的成本。直至今日,一般人是不可能涉足外太空的,除非是特殊选拔的航天员与科学技术从业人员,或非常富有的太空游客。即便如此,人类也还没有掌握在外太空长期生活,繁衍生息的科技,更别提开发、殖民与移居其他的行星或星系。不过当今一般人只要肯花一笔不算太便宜但也不算太昂贵的钱就可以买一副戴在头上的虚拟投影眼镜。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卡尔达舍夫
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卡尔达舍夫(也音译为卡尔达肖夫)于1964年提出了宇宙文明等级的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卡尔达舍夫等级。他将宇宙文明分为了三个级别,简单的讲便是能够充分利用所在行星的一切能源,总能量使用(功率)高达10^16瓦特为1级文明;能够充分利用所在星系的一切能源,总能量使用高达10^26瓦特为2级文明;能够充分利用所在银河系的一切能源,总能量使用高达10^36瓦特为3级文明。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如今已达到了0.72级左右,尚未达到具备充分利用地球一切能源的1级文明水平。
《流浪地球》电影系列中的人类虽然掌握着比现实中我们所掌握的更高的能量使用技术,但是这也还远未达到1级文明,毕竟海洋的浪波所隐含的能量,地球内部地幔的热能,地核的核能等还没有得到开发。如果《流浪地球》电影系列中人类已达到了1级文明水平,那么建造行星发动机就会比电影中所呈现的更加容易许多;全球不会牺牲35亿那么多人,而且发动机所消耗的能源也会比故事中所提到以石头为燃料的硅氧重核聚变更加先进。如果人类社会已达到了2级文明,那么根本不需要“流浪地球”,毕竟人类到了这个文明级别就不再局限于地球了,而是可以选择将地球居民全部移民至太阳系中靠外的行星或卫星上继续繁衍生息。当然如果他们还是想要移动地球的话,那么做也是轻而易举的。如果人类社会已达到了3级文明,那么面对太阳危机,人类可以选择放弃太阳系,到银河系中任何一个其他的星系去避难。
《流浪地球》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尚未达到1级的文明勉勉强强的在与天斗争。对故事中的人类而言,移动自己所处的行星已是他们那个文明科技水平的极限。正因如此,长达2500年,跨越4.2光年距离的流浪地球之旅才会困难重重、危机四伏,才能正所谓希望与绝望并存,毕竟此举如果真的轻而易举,那么便没有了挑战。而没有了挑战就没有了成就与乐趣,故事就会缺乏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
正文结束于此
相关文章:
《反对防疫政策:变相的生物战争》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论战争的起源以及它究竟义还是不义》
《社会契约论以及法律之于社会》
《从辽宁、云南与新疆古时的经历看当今的台湾》
如果大家喜欢笔者的文章,可以点赞,转发到好友圈,或是打个赏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