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安徽马鞍山表白了!
民间一直有传言,与南京相邻的几个安徽城市,渴望成为隔壁南京都市圈的成员。
没想到,近日马鞍山市政府竟真的印发了关于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
对于熟悉江苏和安徽的朋友们而言,安徽的马鞍山、滁州等几个地级市与南京紧密接壤。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与南京的距离甚至比大多数江苏城市与南京的距离还要近。
与此同时,江苏各地的发展较为均衡,且旁边还有实力强大的上海。在这样的格局下,南京在江苏省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南京对安徽的部分地区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南京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与安徽的马鞍山、滁州等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比如,在经济领域,南京的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安徽城市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安徽的民众前来感受和学习;在交通上,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也为安徽部分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正因如此,南京也被赋予了“徽京”这一别称。
在地理位置上,南京市中心距离马鞍山市只有50公里(直线距离),而离省会合肥市中心反而有120公里远,而且隔着长江。
所以,马鞍山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提出融入南京的战略,一点都不意外。
让人略感意外的是,马鞍山此次提出的是“全面融入南京”,在力度很足的“融入”之前加上了“全面”,这就真的是心意已决了!
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不少类似马鞍山这种与省外中心城市关系紧密的情况。像嘉兴、苏州与上海,廊坊、保定与北京,它们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强大的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也有着诸多联系。
然而,一个地级市明确对省外中心城市深情“表白”,提出“全面融入”的,马鞍山确实堪称首例。嘉兴、廊坊等城市虽与上海、北京联系紧密,但尚未如此直白地表露。
这也让我们饶有兴致地再次审视中国最特殊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依据官方表述,南京都市圈包含两个圈层:
狭义的南京都市圈,包括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和句容市,扬州市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和仪征市,淮安市盱眙县,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宣城市宣州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
广义的南京都市圈,也就是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约3500万。
严格意义的南京都市圈只涉及8个城市,除了南京之外,江苏方面还有扬州、镇江、淮安,而安徽方面竟然有4个——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
之所以这样安排,很大的原因是:南京位置太偏,不在江苏省核心位置。南部的几个城市又分明是上海都市圈成员,南京根本辐射不到。
江苏北部的几个地市,特别是徐州,一直怀揣着“淮海省”的梦。南部的苏州,一会儿琢磨着当计划单列市,一会儿幻想着直辖。
所以,南京只能带着有限的几个铁杆兄弟,尤其是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四个安徽小兄弟“闯天下”。
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于2021年2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发改委批复的首个国家级都市圈。
随后,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都市圈才陆续被批复。
目前国家级都市圈的名单已经拉长到了14个,但都没有南京特殊:其成员竟然一半都来自外省,而不是本省。
未来能打破这个纪录的,大概只有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了。此前有所谓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不过那个圈子太大,不符合国家发改委关于都市圈的定义,所以没有经过发改委的批复。
翻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有一个很好玩的发现,在提及各城市的次数上,排序是这样的:
南京 173次
芜湖 35次
马鞍山 26次
滁州 20次
镇江 19次
淮安 17次
扬州 16次
宣城 16次
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被提及次数遥遥领先并不意外,毕竟该都市圈以南京命名,各种定位和资源自然会向南京汇聚。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徽的芜湖、马鞍山和滁州这三个城市在规划中的提及次数分别高达 35 次、26 次和 20 次,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位。
相比之下,南京的亲密盟友镇江仅被提及 19 次,圈内经济总量第二的扬州也只有 16 次。在重要规划中被提及的次数是很有讲究的,南京对四个安徽“小兄弟”如此宠爱,丝毫不担心同省的三个“小弟”吃醋,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这也充分说明,南京撰写规划的人非常聪明。近日,南京都市圈成员陆续公布了 2023 年的经济成绩单,各成员的 GDP 分别是……(此处可待你补充完整具体的 GDP 数据后,我再进一步分析阐述)。
南京 17421亿元扬州 7423亿元
镇江 5264亿元
淮安 5015亿元
芜湖 4741亿元
滁州 3782亿元
马鞍山 2590亿元
宣城 1951亿元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以及大城市陆续全面降低落户门槛、取消住房限购,城镇化的马太效应时代、都市圈时代全面到来了。
对于普通三四线城市来说,积极混圈子才能获得增量资源,这是勿庸置疑的现实。
说到底,怎么“混圈子”,光是喊喊是没用的,唯有踏踏实实地推动“紧密功能联系”才是正途。
文中内容来自《刘晓博说财经Pro》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