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启点FM丨“内省”可致抑郁是真的吗:少责怪自己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么一种人?
舍友不开心了,就反复想是不是我哪句话惹他不开心了......
考试考了前几名,就想着为什么别人能考得更高,自己却不行......
想想已过的大学生活,浑浑噩噩没有什么成就,就觉得,我真糟糕......
在很多人眼里,我像人生赢家,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内心依旧是那么自卑......
无论遇到什么事,在内省时总是会习惯性地,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类人,那就是“靶子型”人格,潜意识中将自己作为靶子,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开始自我攻击。
这种自我否定很容易使情绪变得低落,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是经历负面的事件后,个人对事件或自身消极情绪状态以及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反复、被动的思考。往往这种思考会陷入一种自责和内疚的情绪之中,研究表明,抑郁的患者很多都有这种反刍的思维方式。
可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难道古人说的是错的?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什么是自省?
自省是指回想自己的言行,检查其中的错误。自省是一种经验上的总结和凝练。合理的自省,正如巴尔扎特说:“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会充实我们的头脑。”适当自省会让我们更加清醒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过度自省的话可能会对心理造成一些负担了。
什么是不合理自省?
在检查错误时,把导致失败的原因,全部归结到自己,这就慢慢有了自卑和价值感低的倾向。心理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自省导致过度压抑、焦虑、酗酒、暴食、失眠以及自我伤害。
不合理自省的来源?
每一个习惯性责备自己的人,或许曾经都面对过一段难以处理的关系,在那段关系里,我们总是被否定、被苛责、被高高地要求、或是被无端怪罪。
让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在被别人责备前,先进行自我检讨。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不断蚕食着我们自我价值感的习惯。
我们应当认识到,富有洞察力的自省与过度敏感之间是有一条健康线的。我们应该思考自己,却不应该与自己为敌,如果遇到事情,都条件反射地认为“都是我的错”时,无异于对自己实施长期精神暴力。
实际上,当我们遭遇了一件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事,我们对这件事的心理反应,远远比这件事本身更重要。
如何走出过度自省?
第一、主动质问你的自我判断。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哪些事实证明我犯错了?
②哪些事实证明不能全怪我?
当我们多练习这个方法时,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客观,这样我们会越来越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自己的错,哪些不是。同样,也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回归到解决问题本身上,去思考:我还能做什么补救?我吸取了怎么样的教训?怎样才能避免同类事情再次发生?
第二、“还好有我”备忘录。这个备忘录中,可以填写一些别人赞美你的话,比如我的一些记录:
“你太细心了,如果不是你提醒,我就把这个事忘在脑后了。”
“跟你聊过后,我感觉好很多了,谢谢。”
“我觉得和你工作很轻松。”
注意生活中这些“积极归因”的声音,会让我们拥有正能量,也在肯定自我中逐渐认识到,我还有很多不错的优点呢。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对长期过度自省的同学来说,一下子放下原本的自责模式,这很难很难。可能我们也要花上很长时间,才能放下这个和自己“如影随形的靶子”。但我想,当我们学会一点点地善待自己,理直气壮地说出“这不怪我”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在自责的人生,开始慢慢变得清爽自在起来!
今日主播
北辰
感谢你的收听
希望下周相见的又是“心”的“启”点
图/部分来源网络
文/李晓萍
排版编辑/邱光岩
执行编辑/彭淦 胡雨桐
责任编辑/张新莉 李晓萍
审核/唐斌
往期推荐